2012年12月20日上午,记者在县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见到了懊悔不已的陈女士。原来,陈女士的女儿几天前全身起小红斑,陈女士将女儿的症状输入电脑百度搜索。网站搜索显示此症状是湿疹,并写出药方。陈女士按药方到药店买了不少药物给女儿服用。几天后,女儿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陈女士赶紧带女儿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是小儿荨麻疹。经住院治疗之后,病情有所好转,但由于耽误了治疗,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 在网络咨询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很多人遇到不明白的事就上网查询。但如果遇到身体不适,是否也能上网寻医问药呢?目前,电脑上的许多医疗保健网站不但有大量医疗保健常识文章,还推出了“网上门诊”、“问题解答”、“典型病例”等栏目,能让患者通过网络直接和“网上医生”交流,甚至可以通过网上咨询开药方。网络的便利和海量信息催生大量“电子病人”,主要包括以下:一是图方便、省钱的人;二是有难言之隐的患者;三是寻求疑难杂症良方的人。 记者走访中发现,“图方便”是不少市民选择上网“自我诊疗”的主因。在县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前来就诊的患者王先生说:“我去医院看病前,都会先上网查一下相关信息。到医院看病,由于病人多、时间紧,一些医生只简单地了解一下病情便开药方,我事先做一些准备更方便跟医生交流。” HULING 在采访中,多名医生认为,网上的病例留言和医学文章大致可分为专业性和非专业性。专业性较强的医学文章,普通人看了是“一头雾水”。而非专业的医学科普文章一般只是泛泛而谈,比较肤浅,或以偏概全,若据此“自诊自治”,其危险性不言而喻。另外,网上传播的错误医疗信息既有无意的,也有是故意的,但都可能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陷阱。无意传播的错误信息多出现在一些以病种分类的论坛、贴吧上。有些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找到一些被夸得神乎其神的民间偏方,会贴出来跟病友分享和交流。这看似出自好意,但由于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以及病种的分型、分期不同,在治疗方案和药物的选择上都强调要个体化和有针对性。别说是来历不明的偏方,即便是同一类型的疾病选择同一种药物,其用药的剂量和疗程也不尽相同。病友若生搬硬套随意用药,很可能引发大问题。有些受商业利益驱动的不法网站会打着科普的旗号发表或断章取义地摘录一些专业或非专业的医学文章,故意夸大宣传误导他人,甚至挂出些真假难辨的“医生”、“专家”当“药托”。而没有专业背景帮忙练就“火眼金睛”,一般人不容易识破这些“忽悠手段”。 xiushui.Net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望闻问切,有时还要借助B超、心电图等辅助手段,加上每个人体质不同,相同的病有可能会产生不同反应症状,只根据上网查询的结果简单地下结论进行治疗,根本不能保证疾病判断的准确性。医生提醒,适当利用网络有助于人们了解相关疾病知识,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医学科普作用。但对一些模棱两可或是一边倒夸大某种药物或疗法的文章,或是只提好处不提禁忌的宣传要特别小心,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及时就诊,切莫盲目“自诊”、“自治”,以免贻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