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修河上有人喊“救命”,正在修水县冬泳基地打篮球的谌红戈,立即抱着篮球跑了两百多米来到落水现场,不顾夜色带来危险的他立即跳入水中,并利用篮球救下一名少年。出院后,少年的父亲不但给谌红戈送来了一面锦旗,而且还给他送来了一个“儿子”。 少年失足落水获救 说起救人的经历,谌红戈有些沮丧,因为当时有两人落水,他却只能救上一人。据他回忆,10月1日19时20分,他正在冬泳基地打篮球热身,准备去修河游泳,突然听到修河浮桥上传来呼救声。 “开始我以为是恶作剧,因为经常有人在这里乱喊,可是后来我听到越来越多的人呼叫,我才意识到真的有人落水了,当时篮球就在我手上,我没想那么多抱着篮球就跑了过去。”谌红戈说,基地距离落水的地方有两百多米,等他跑过去的时候,两个孩子已经冲出去二三十米远。 当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仅凭着冬泳基地的两盏照明灯才能勉强看清河面,贸然下水肯定存在一定的危险,但谌红戈并没有想那么多,立即将手中的篮球抛向靠近的一个孩子,然后跳入水中。 “他们两个相隔了两三米远,等我游过去的时候,两个人都只有头发在外面,我就抓住最近的那个人,让他的头部露出水面,并把篮球放到他的下巴下面,当时就想着让他抓住球,然后我去救第二个人,可他却一点意识都没有。”谌红戈说,无奈之下,他只好继续用篮球撑住孩子的头部确保不继续呛水,随后将孩子救上了岸,可等他再返回救另外一个孩子的时候,那个孩子已经完全沉下去,消失在了河面上。 本文来自修水网 “让孩子认他为义父” 被谌红戈救上来的孩子就是向起芳的儿子,送到医院经过医生抢救之后,孩子已经脱离危险,基本恢复了健康。向起芳说,11日,他还带儿子去医院做了个检查,医生也表明只要休养一下就能恢复。 “从我心底来说,真的非常感谢谌红戈,如果没有他,我儿子不可能活得下来,我儿子送到医院后,医生就说了,如果这个孩子再晚一分钟救上岸,就很有可能救不回来了。”向起芳说,虽然儿子是他生的,可命却是谌红戈救的,也等于是谌红戈捡了一个儿子。 据了解,向起芳一家是修水县黄沙人,家中有一儿一女均在读书,这次落水的是儿子,今年14岁,在修水县城读初二。为了让孩子能在县城读书,向起芳与妻子搬到了县城,在县城租了一间房,平时则在附近打打零工。 “我的家庭条件一般,所以我和妻子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去报答,但救命之恩不可能不报,所以我想让谌红戈成为孩子的义父,今后逢年过节我都会带着孩子去他家转转,哪怕没有什么像样的礼物,但总能表示一点心意。”向起芳含泪说,他没有太多文化,但他知道救命之恩永世难忘,他们家也会永远记住这份恩情,更想与谌红戈成为亲戚并相互走动。 HULING 面对向起芳的感谢,谌红戈表示,看到有人落水去救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据谌红戈介绍,修水冬泳协会成立于2011年,由于每天在修河训练游泳,救起落水群众的事件时有发生,六年期间已经不下十次。 “他们让我做孩子的义父,我从心底来说也很高兴,我已经跟孩子相认,今后过节的时候我也会与他们家多走动,而且会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毕竟也是我的儿子了。”谌红戈笑着说,他还与向起芳一家约好,今年过年去向起芳的老家一起吃“团圆饭”。 别再让少年溺水成为社会之痛 向起芳的儿子被谌红戈救上岸,幸运地捡回一条命。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另外一个孩子再也没能自己爬上岸来,这又一次向我们敲响了未成年人防溺水警钟。 未成年人溺水事故年年都有发生,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近3万儿童和学生溺水身亡。一个个年幼的生命瞬间陨落,对社会来说是巨大损失,对家庭来说更是无限哀痛。 客观地说,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家长,包括社会,都对此相当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教育局下发文件、学校印制宣传单、家长苦口婆心叮嘱交代、相关部门设置警示标语标牌。可“夺命悲歌”为何仍在年年上演?据公安部门分析:溺亡事故多发生在学生自行结伴游玩的过程中,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等野外水域。溺亡的孩子大多不会游泳,或是同游的伙伴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盲目下水救人导致连环事故。 HULING 守护住孩子们鲜活的生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起来,共同构筑起一张“防溺水安全网”。首先是家庭监护不能“断了线”。监护人要随时做到“四知”,即:知去向、知活动内容、知同伴、知归时。家长除了要求孩子不要私下玩水外,还可以带孩子去正规的游泳馆游泳、嬉水,尽量保护住孩子亲近水的天性。而学校在引导教育中适当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比如:组织孩子收看相关的警示教育节目,编排话剧让孩子“亲历”悲剧过程,带孩子到危险水域现场教育,这些给孩子留下的印象会比简单的说教更为直接、更为深刻。 当然,防溺水除了家庭、学校外,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比如社区、教育、水利、公安等部门的联动参与。建议组织专人对溺水事故易发点开展拉网式安全隐患排查和巡逻,加大公益广告刊播力度,组织健康有意义的暑期社会活动,开设更多的安全正规游泳场所,教会孩子掌握过硬的游泳技能。社会齐发力,堵疏相结合,才能让孩子和水和谐相处,最大限度远离“水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