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价的涨跌牵动着老百姓的神经。时值初夏,茄子、西红柿、辣椒等时令蔬菜纷纷入市。近日,记者走访县城各大农贸市场发现,市民普遍感到苦恼——菜价为何居高不下。 现状:市民说“菜价偏高”、商贩称“赚不到钱”、菜农叹“菜贱伤农” 眼下,正是蔬菜上市的季节。5月28日,记者走进城北中心农贸市场,摊位上摆满了各种新鲜蔬菜,茄子6元/公斤、西红柿10元/公斤、辣椒10元/公斤……“这样的价格对于我们普通收入家庭来说压力很大,有时一天下来仅买蔬菜就得20—30元。”租住于城北一小区内的吴女士介绍说。家住城北街背路的李阿姨说,她买菜大多选在下午晚些时候,这样可以买到很多便宜蔬菜。 “现在是蔬菜上市旺季,价格还算便宜,以前更高,辣椒最高时卖到14元/公斤。但就这样的价格我们也赚不到什么钱,每个月除去水电费、摊位费,一年下来收入也就只有1万余元。”商贩谢女士一边照顾客人一边向记者介绍。 菜农则有着自己的苦恼。记者从市场出来时,恰遇李大爷正以1元/公斤兜售满满两大筐黄瓜。他告诉记者,“家里有近两亩地的蔬菜,以黄瓜为主,今年长势很好,由于没有人收购,就只能自己出来卖。黄瓜挂果期比较短,不赶快卖掉就全烂了,卖一点是一点,总能挽回一点种子、肥料、农药和人工钱。” xiushui.Net 分析:自产不足,流通环节多是主因 蔬菜价格虚高,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关人士认为原因很多:自产不足、依靠外地引进,是蔬菜价格虚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县农业局蔬菜办主任冷培根介绍,我县本地蔬菜的常年自给率仅为30%左右,大部分从武汉、长沙、南昌等蔬菜集散地引进。导致自产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现有基地少而分散、且品种单一,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二是蔬菜受气候影响较大,面对自然风险高,且涉及的品种多,生产者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三是基地建设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成本增加等诸多压力,需要政府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增加经费投入,提高菜农的积极性。这些因素制约了基地建设的发展速度,导致生产主体增长缓慢。 其次是流通环节的影响。目前市场上70%以上蔬菜来自武汉、长沙、南昌等蔬菜集散地,蔬菜从蔬菜集散地进入终端销售,要经过经销商的逐级批发,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市场上最常见的“一级批发商”,这类人从集散地市场批发以后贩运到城里的二级市场和零售市场,主要赚取中间差价;第二类是农产品配送业主,这类群体有公司、团体和个体户,组织和形式都不同,他们依托集散地市场采购不同品种的农产品,直接配送到宾馆、饭店、学校、机关团体和超市;第三类是农产品中转贩运户,专门从事蔬菜贩运;第四类是机关团体自行采购和群众零购。随着生活成本以及车辆保养成本、市场摊位费、管理费等运营成本的不断上升,最终形成“产地很便宜、市场并不低”的菜价水平,也造成了“市民买贵、农民卖难”的局面。一农贸市场相关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斤蔬菜从产地到卖场销售期间,除去人工、损耗、运费成本外,卖场还要收取管理费,从而进一步推高菜价。 修水网 应对:多方发力促繁荣 业内人士指出,“菜篮子”工程是政府工程,更是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需要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部门的组织领导及职责落实,促进我县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给和价格稳定,推进我县蔬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突出城郊重点、全县各乡镇整体推进以及选择交通便利、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块做好蔬菜基地发展规划,同时搞好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开发、联户成片开发。新基地开工建设前要做好种植适宜性及生产持续性的论证。二是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在争取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扶持,改善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三是加强对蔬菜基地生产人员的业务技术指导。县农业局、科技局等部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经常性举办技术培训班和到典型地区参观学习等方式,大力提升蔬菜生产技术队伍的素质。四是在集中连片的基地和种植面积大的区域,引导和扶持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实行产销合作,降低产销成本,提高产销效益。五是做好“菜篮子”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的协调服务。可以尝试在人口密集区或超市等地规划性建立、开辟一些直销市场或自产自销市场,加强农超对接服务,在简化中间环节的同时,降低销售成本。六是强化市场监管,加大对市场上菜霸的打击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HUL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