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曾在上奉镇湖山村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盛情邀请4位乡亲看世博,逛上海——知青携乡亲 上海看世博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从步出上海南站起,上奉镇湖山村村民张敦萱、张敦福、张秀莲、张敦吾就被知青朋友们视为“上客”,受到了从未享受过的热情接待。 xiushui.Net
上海知青当年插队落户在湖山村时,张敦萱是大队会计,张敦福是信用社代办员,张秀莲是村小民办教师,张敦吾还只是个喜欢读书的青年社员。 内容来自xiushui.Net 为迎接这几位“上客”,知青陆玉强、蒉曙光夫妇头天晚上就从浦东三林的家里赶到“插友”汤勤生、章小青夫妇在奉贤的住所。当日凌晨4时,汤勤生就开车与陆玉强一起来接站。见面时的亲热自然不言而喻。知道有的老乡从未看过大海,当天即领他们游览金山海湾园,参观东海大桥和洋山深水港。驱车行驶在海面上蜿蜒曲折长达30公里的大桥上,远眺两侧一望无际水天一色,近观桥面忽上忽下恰似波潮起伏,可谓过足了“海瘾”。这天的车程达270公里,湖山老乡说:“汽油都跑掉了一箱。” 本文来自修水网
奉贤离上海市区车程近两小时,实在不方便逛外滩,看世博。老乡知道市区居民住房窄,准备分散到上海打工的亲友处挤几夜,可知青说,哪有“上客”自寻住处之理。知青卢经江早托人在浦东联系好了旅馆。陆玉强夫妇还为每人备好了一张交通卡,乘地铁、公交或打的,一刷就“OK”。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对于这些年已花甲或古稀的农村人来说,走进上海世博园,不出国门看世界,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排队入园接受安检,光怪陆离的展馆建筑,摩肩接踵的外国游客,等候区遮阳棚内的喷雾降温,五彩斑斓的各国展品,高科技的电子显示,航空馆的3D视觉享受,东方歌舞团的文艺表演,甚至是午餐25元一碗的牛肉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对现代城市、现代科技、现代文化的第一次接触,让他们眼花瞭乱、目不暇接,惊诧异常。虽然只是看看热闹,看不出半点门道,但人人都为能到上海耳闻目睹一番感到自豪。在极度的兴奋中,疲惫一扫而光。 本文来自修水网
接下来的几天,由知青分别当导游,逛南京路、城隍庙、外滩,登东方明珠塔,参观海洋水族馆和反映上海历史变迁的大型展览。 内容来自xiushui.Net 每晚由知青朋友轮流作东的“大团圆”聚餐都可称之为“难忘今宵”。觥筹交错间的话题离不开两大主题。一是怀旧:哪位村里的小伙子背过哪位女知青淌水过河;哪位知青当了村里哪家的“逢生继爷”;哪几位老乡到知青屋里品尝过上海佳肴;哪几位知青曾参与老乡婚礼中的“闹新房”。却没有一个人提及当年“战天斗地”的艰辛。二是就“修水现在怎样了”的问答。当得知县城现在有了好几处工业园区,有音乐喷泉广场,有市民休闲公园,还有上岛咖啡店,有无人售票公交车;村里修通了水泥路,有超市、有健身器材、有妇女腰鼓队、农民乐队。知青们感慨万分,都说一定要“常回家看看”。 xiushui.Net 上海知青返沪后,曾多次回访过上奉。1996年,卢经江带着摄像机回到湖山张家大屋摄录当地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2003年,汤勤生带着妻子从上海骑摩托车到上奉,《江西日报》还刊发过专题图片报道。2007年国庆节,22名上海知青回访上奉,卢经江慷慨解囊,捐资15万元援建上奉镇敬老院。2008年,蔡龙妹向湖山村修建水泥公路捐款5000元……为何会忘却当年离别大都市到这穷乡僻壤受过的艰辛与磨难?为何至今仍对这方土地总有藕断丝连的特殊情感?每位知青或许都有不同的体会,但却有一个共性的答案:是当年的历练在心底发酵,蒸馏,提纯成了一股精神力量,使他们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有了拼搏奋进的毅力和勇气。 本文来自修水网 湖山老乡在上海的五天里,常常因知青朋友的热情而增添了对方的麻烦感到不安。但知青们反复说道:“你们是上客,你们来了,我们很快乐!” 修水网
内容来自xiushui.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