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待扬鞭自奋蹄 吴来义1956年出生于义宁镇,父亲是基层供销社干部,他从小便以父亲的工作地———大椿乡供销社为家。高中毕业后,吴来义被下放到当时的大椿七0林场做会计,1975年,被选调到大椿一村小任教,并在那里练就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1976年,他被招聘到原杨津供销社做炊事员,不久又调到门市部。之后在门市部做到助理会计、会计,再做到杨津乡供销社副主任,1986年,被提拔为大椿乡供销社主任。1987年,吴来义到原溪口区担任供销社主任,他从土地承包责任制中受到启发,决定在供销社内部尝试以“责任承包、超利分成”为思路的改革,改革方案得到县供销社支持,并将溪口区供销社作为全县试点单位。在此之前,溪口区供销社一年的利润只有3万元,通过承包,当年利润就达10万。吴来义也得到一笔6000元的丰厚奖金,承包模式从此在全县供销系统全面推广。由于敢想敢做,业绩出色,1989年吴来义调任宁州区供销社主任,1991年又调入县供销社,1993年任县供销社农副土特产公司经理。 中药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当时全县有中药种植面积万余亩,产值300万元。1996年,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将中药产业打造成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吴来义当即就组织工作人员到安徽、河南、浙江等省考察,并撰写发展药材生产的调查与可行性报告,建议成立县药材办。1998年,县药材办成立,吴来义任副主任,2004年起任药材办主任。 HULING 为争取科技和项目对接,2004年农历12月23日,吴来义到北京中国药用植物研究所找专家,咨询我县发展药材、建立药材基地等事宜。24日是传统的小年,吴来义独自一人在北京街头吃了一碗面。29日,车票一张难求,吴来义托人买了一张普通硬座火车票,坐了16个小时才到九江火车站。车上人多,热水供应不上,他两顿都没吃饭。接连两年,吴来义都没在家过小年,而是到处寻求可行的科技和项目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国家中药种植专家于2005年到我县实地考察指导,为我县中药发展指明方向。我县还先后与中国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中药标本馆、江西农大、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科研经费近500万元。去年,争取江西中医学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50万元,在马坳镇建立车前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科技出产量,车前子由以前的亩产80斤增加到340斤,亩产值1400多元。发展到如今,我县拥有吊瓜、白术、玉竹、花椒等中药种植面积45000亩,产值4000万元。 为壮大中药产业,吴来义经常到各乡镇指导中药种植技术,举办药农培训班。去年上半年,他带领工作人员到马坳镇寒水村梁学珍家指导车前子种植技术,当时村里正在修路,需要步行十几华里路才能到达。工作人员劝他下次去,他却坚持走了一个多小时到达寒水村。 HULING 吴来义的付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2007年11月,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全国工商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首届中医药高峰论坛(北京),并作专题发言。会议期间受到原卫生部部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文康接见。今年6月,他参加了由国家科技部和福建省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和第三届海西科技论坛暨海峡两岸中草药产业对接洽谈会,并在大会上作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经验介绍。今年11月,他又参加了由国家科技部、卫生部等14个部门和广东省共同主办的2009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暨博览会和中药现代科技产业基地第四次工作会暨基地建设十周年总结大会。 如今的吴来义虽然从县药材办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但他热情不减,依然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中药种植和推广上,他说:“为中药产业服务已融入到我的生命中,我会将这项事业进行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