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越来越多的高中学生选择“弃考”——高考“遇冷”的背后
来源:修水报|http://www.xiushui.net 作者:wolong 人气: 发布时间:2009-07-28
有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考有84万人弃考,我县也有96名考生弃考。在高考这座“独木桥”越来越宽畅的今天,为何有越来越多的高中学生选择“弃考”——高考“遇冷”的背后 高中生“弃考”引人深思 据县教育局一位负责人介绍,本届高中毕业生在2006年招收新生时实际人数为4651人,今年报名参加高考人数为3659人,实际参加高考人数3563人,本届高中三年共有992名学生流失,其中,流生894人,弃考96人。流失的学生中除去少量学生转学到外县、外省外,其余绝大部分学生在高一或高二、高三不同时期弃学或弃考。 据县内某中学高三一位普通班班主任介绍说,2006年他班上有62名新生,高一第二学期除1名学生跟随父母到温州务工地念高中外,有2名新生弃学,高二学期有3名学生弃学,到高三第二个学期又有8名学生弃学。县内某中学一位重点班班主任告诉记者,“弃学和弃考”现象在重点班感觉不是很明显,但在普通班就不同,普通班的学生大多数成绩较差,而且大多是来自家庭条件较差的农村孩子。 渣津镇朴田村向以学风浓厚闻名。上世纪八十年代,该村出了40余名大学生。今年该村高考生小匡高考成绩达到了三本线,但他没有填报任何志愿,而是选择到温州一家锁厂务工。他父亲说,专科是以职业教育为主,将来还是要面对实践,不如现在就到工厂里就业,早点接触社会,而且还有一定的收入。记者采访中发现,今年恰好是“90后”第一次大规模出现在高考场上,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思想更加多元。这些高中生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们对未来又有着怎样的期待,引人深思,值得我们关注。 xiushui.Net 多重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据县一中一位资深教师分析,“弃考”现象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成绩和家庭条件的好坏。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处在中下游水平,认为考不到好的学校还不如不考;而一些学生的家庭条件实在付不起越来越高的高校收费,看不到回报也是越来越多学生弃考的原因之一。过去只要进入高等学府国家就统一分配,家长就是再苦再累也值得,毕竟到那时还有一个盼头,投入和产出的经济账是大多数并不富裕的家庭必须计算的。另外,一些普通高校管理、就业率跟不上,频频让家长失望,而且所学专业华而不实。“毕业等于失业”现象的加剧,让家长和学生忧心忡忡。 其实,许多弃考生并非在高考前夕弃考。港口镇某村的小卢早在高二年级就弃学了,小卢家住在高山上,家庭条件不好,全靠父亲在山下种几亩薄田和卖点树木维持生活。去年弃学后,经亲戚介绍,到福建龙岩一家美容美发厅学习美容美发技艺,今年4月出师后,每月底薪加提成在1500元以上。她告诉老师,对于自己主动弃学至今仍不后悔。她说,今年如果参加高考,就算考取“二本”,然而四年过去,花去4—5万元学费不说,毕业后就业依旧是渺茫,不如现在就出来挣钱,既可以减轻家里压力,又能锻炼自己。 小李在学校总爱看小说,学习上根本提不起劲,为这小李没少挨父母的骂。后来实在没兴趣上学,高三上学期弃学了。弃学后他到九江汽车驾驶学校考了一个驾驶证,父母花5万元给他买来一辆农运车跑运输,没想到小李的生意很好,一个月能挣上3000—4000元。他父亲告诉记者:“这钱原本是我省吃俭用攒下来打算给他上大学用的,不过,现在想来就他那学习成绩,花几万元读大学不知什么时候才有回报。” HULING 像小李一样,怀着这种想法并作出选择的,在高中学生中不在少数。可以说,这是他们面对学习、家庭及毕业就业等多重压力下作出的无奈选择。 多元教育拓宽成才途径 有专业人士表示,放弃高考并非有多种选择放在学生面前,大多只有一条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城务工的道路,正视弃考现象关键还在于理性高考观、教育观的建立,需要打破升学教育模式,提供多元成才途径。 事实上,“弃考者”并非读书无用论者。小张是今年弃考的,他说:“如果今年参加高考,顶多考个‘三本’,放弃高考我不后悔,现在的就业渠道虽不宽,但只要用心去找,还是有出路的。” 近年来,我县在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多元成才途径上作了有益的尝试,推出了一些新的举措,比如建立个人会员制、人才网和就业招聘会等,给求职者和再就业人员带来了福音。业内人士认为,“要拓宽成才途径、增设就业岗位,最根本的一点是发展经济。”积极发展中小型企业,因为这类企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吸收劳动力多等特点,是扩大城镇就业的主要增长点;同时加大劳务输出,积极为他们提供培训、就业门路等;引导大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开展社区服务,把社区就业作为实施再就业工程的主渠道来抓。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