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丨非同一般的山背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朱爱莹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5-29
修水自古有“居吴楚形胜,成文章奥府”之美誉,是“濂溪弦铎之地,山谷桑梓之乡”。上奉镇山背村,是深处修水腹地的一个小山村。在中国,称作“山背”的地方不计其数,不过,此“山背”却非同一般。
除了旖旎的自然风光,山背村在人类发展史上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这里文化遗址众多、规模庞大、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其中,山背遗址于2019年10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背文化遗址的发现,有一段传奇往事。20世纪50年代,山背村跑马岭附近有村民患上无名肿痛。有一次,村民上山采草药时发现了许多三角形、形似箭头的石块,便拾了几块带回村里,称为“阴箭”。
原来,村民捡拾到的这种石头,实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
1961年,经省博物馆考古工作组调查发掘,发现跑马岭、杨家坪等遗址43处,经碳十四测定,距今四五千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因其分布范围广泛,出土器物具有鲜明特色,是长江中下游和鄱阳湖地区一种以段石锛和红砂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被学者称为“山背文化”。山背文化、石峡文化(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并列为中国东南地区三种代表性的新石器晚期文化类型。 HULING
山背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农业生产工具,形式多样的陶器组合群,草拌泥中夹杂有稻谷壳、稻秆痕迹等,由此专家推断,山背文化时期的原始居民已经过上定居生活,和同时期南方其他地区的原始居民一样,从事着原始农耕,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这些发现,有力证明了赣江流域种植栽培水稻的悠久历史。此外,出土的纱轮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学会纺纱了。
遗址中还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石骸和陶网坠,反映出当时的原始居民已开始了渔猎和采集活动。遗址中用于狩猎的石镞数量很多,但猪、狗、牛、羊之类的兽骨却比较稀少,这也反映了当时家畜饲养业尚不发达。
山背遗址还发现了一座南北长6.5米、东西宽4.5米的圆角长方形建筑,残存土墙中,置有13块较完整的麻石作柱基,房内西南角套一小室。房子南壁有宽约0.8米的通道,应为房屋大门,室内西面近墙基处有一袋状烧灶和长方形置灶灰用的小坑,西墙处还有沟槽排水。据了解,目前在我国新石器文化发现的房居遗址中,大型房屋虽有发现,但此类套间式的建筑形式比较少见。
值得一提的是,这间房屋遗存了大批的生产工具和日用器皿,总计183件。其中,生产工具有石锛、石斧、石镞等,生活器皿有陶壶、陶钵等。此外,遗存之物还有艺术性石球、石蛋等,这是其他新石器居住遗址中所罕见的。 内容来自xiushui.Net
由此可见,几千年前的山背人已过上了一种事农耕、会纺纱、能渔猎、居套房、玩艺术的生活。
在山背村,“山”自然是主角,21.7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中,林地占了8000余亩,耕地仅4000余亩。村里有19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2000余人。极目远眺,蓝天白云之下,散发着水墨神韵的青砖黛瓦素雅村舍,镶嵌在深深浅浅的油绿地毯上;置身房前,凝结着怀古情结的陶壶陶罐垒砌而成的低矮院墙,守护着村民心中的梦想和希望……
山背所在的上奉镇素有“修水粮仓”之称,从来都是富庶之地。今日上奉,已将一粒米(上奉大米),一片叶(双井绿、宁红茶),一碗酒(上奉米酒),一页粉(山背老米粉),一壶油(山背茶油),一只鸭(上奉板鸭)作为打造绿色现代农业的拳头产品。此同时,还培育了一批养殖、种植和造林大户,成为乡村产业振兴排头兵。
走进修缮一新的山背遗址公园,如诗如画,一大片清灵碧透、含苞待放的荷塘仙葩令游客兴奋异常。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留下了无数璀璨的文化遗产。山背遗址公园通过多种展示手段,将山背文化转化为听得懂、讲得明的“中国好故事”传递给大众,进而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起源演变的复杂图谱,更好地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人生思考,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来源:江西日报 朱爱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