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历史人物

旗下栏目: 当代人物 修水名博 历史人物

历 史 人 物--陈 衡 恪

来源:修水热线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03-07-17
    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号槐堂,又号朽道人。陈三立长子。近代著名画家。
    衡恪五岁,生母病卒,由祖母抚养。幼时颇得良好家教,六岁,随祖母游杭州西湖,见湖面荷花盛开,便情不自禁地用手指在轿板上画起来,回家即索笔砚、开始自学绘画。七至十岁,能作擘窠书,间作丹青与短章断句。十九岁时与范孝嫦结婚。从周大烈学文学,从范镇霖学汉隶,魏碑及楷书,又从岳父范肯堂学行书。他聪颖灵机,刻苦好学,在这些名师指导下,艺事日进,曾为妻兄作绢本丸扇“桃花竹笋图”,设色鲜丽,初露绘画才华。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其祖父宝箴、父三立作为维新运动的倡导者和推行者同被革职。通过这一系列变故,使他们清醒过来,不再让儿孙参加科举考试,而要让他们进新式学堂,学习科学技术,掌握一门立身本领。衡恪遵照长辈要求,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学堂,以学开矿为主,造铁路为辅,皆为自然科学。在校与鲁迅等同学,结下友谊,以后交往频繁。光绪二十八年由江南督练公署派遣赴日留学,初入弘文学院,虽然学习自然科学,但其心却在艺术。这时,与鲁迅关系更为密切。经常往来的还有张棣生、江翔云、黎伯、颜仲苏等,这些人能文能诗,唱和往来,对衡恪的文艺修养很有帮助。毕业后,考入东京师范博物科,继续深造。光绪三十年,与李叔同(即弘一法师)相识,李在日上野美术专科学校攻读西洋美术,在书法、篆刻、国画、诗词等方面很有造诣,两人一见如故,频频交往。 修水网
    宣统元年(1909)陈衡恪在日本东京师范毕业,返回祖国。二年,任教江苏南通师范大学,讲授博物学,寓居通名道观。钦佩画家吴昌硕的书、画、刻印,遂拜其为师。不仅在艺术向其请教,而且对其人品也极为敬仰。吴昌硕能严于律已,听取不同意见,不护己短,胸襟豁达,曾作印曰“二耳之听”,边款云:“一耳之听不若二耳之听也”。衡恪在题画寄怀吴昌硕亦有云:“是非二耳听,莫扰大聋翁。”衡恪因直接继承了老师的优点。为人正直谦虚,处事全面合理,得到金石书画界的好评。这年,他为鲁迅翻译的《城外小说集》及《会稽郡故事杂集》题写书名,还多次为鲁迅刻“俟堂”、“会稽周氏”等印章,鲁迅视为珍品。鲁迅编印《北平笺谱》时,曾选入衡恪作品多幅,并在序中给予极高评价。
    1913年2月,应张謇之邀,至长沙任湖南第一师范教员。同年秋,又应教育部之聘,赴北京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编纂处编审员,从事图书编纂工作。他工作兢兢业业,不追逐名利,不分寒暑,徒步上班、颇得其父赞许。1915年2月,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办三年制手工图画科,他受聘为国画教师,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及女子高等师范博物教员。同年秋,寓居槐堂,因以为号。这年,作《北京风俗人物画》十七页,用速写漫画的形式,画出那些不为人画的劳动人民。这种风俗画,或描写劳动大众的日常生活,或揭露现实社会黑暗,如《墙有耳》一画,以茶馆为背景,厅内正面赫现“闲谈莫论国事”几个大字,当厅外墙边有人耳贴墙壁,探听厅内饮茶者的言谈,深刻讽刺了当时军阀统治镇压舆论的用心,被称为中国最早期的漫画。

本文来自修水网


    1917年、齐白石初到北京,在琉璃厂挂牌卖字、刻印,陈衡恪看见齐刻的印章渊源有自,便往齐寄住的法源寺访问,晤谈十分投机,即成莫逆之交。齐亦闻衡恪之名,携借山图卷请其鉴定。
    1918年春,陈衡恪到北京大学作一次绘画演讲,使满堂听者叹服,倾刻之间,报名画法研者究七十多人,校长蔡元培乃决定成立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约请衡恪任中国画导师,并于二月四日即复函蔡元培。提出了“不仅学者要分别学习,而导者亦须分门担任指导”以及“指导方法”等建议。四月,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聘请他为中国画教授。第二年,开始在该校讲授《中国绘画史》,这是根据日本美术史家中村不折与小室翠云合编《支那绘画史》加以翻译改编的。这本讲稿,在他逝世后,经其门人整理成书,为近代研究中画史的先导。1920年5月北京成立中国画研究会,衡恪为主要成员之一。6月,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编辑的《绘学杂志》第一期发刊,他发表了《清代山水画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对普通教授图画科意见》与《绘画源于实用说》四篇专论。同年,又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中国人物画之变迁》一文。1921年,东京美术学校教授大村西崖到中国访问,经画家金拱北介绍与衡恪相识,两人在京讨论文人画问题,所见略同,后衡恪译其《文人画之复兴》一卷,并附已作《文人画之价值》一文,合刊成《文人画之研究》一书。其中自撰《文人画之价值》,归结文人画有“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是其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一篇,至今在画坛仍有参考价值。
HULING

    1922年,陈衡恪应日本画家荒木十亩和渡边晨亩的电邀,带着自己和好朋友齐白石等人的作品,赴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日本拍摄了陈衡恪与齐白石的作品和生活剪影,在东京艺术院放映,其画被抢购一空,其中齐白石之《杏花》首次为海外艺术家赏识。
    1923年6月,陈衡恪继母俞淑人病故。他冲雨市棺,伤风感冒,加以哀悴劳累,竟至一病不起,于8月27日在南京逝世。北京艺术界著名人士三百余人在江西会馆举行追悼会,并展出其山水、花卉、人物百余幅遗作,以志哀悼。许多艺术界人士在会上致悼词,梁启超喻衡恪之死“中国之大地震”,评价衡恪是“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恪、不朽价值的第一人”。1925年12月3日将其遗体安葬于杭州西湖牌坊山继母之墓侧。
    陈衡恪工篆刻、诗文和书法,长于绘画,是一位全才的艺术家。其山水画参合沈周、石涛笔法,喜作园林小景。写意花果取法陈道复、徐谓等,并结合写生,聚诸家之长而别具新格。常以“虚实相生”手法,大胆省略,以空衬实,画意开旷深远。其诗作承其父之训,又染于岳父范肯堂之诗学至深,而不貌袭其祖若父。长篇短句,清新隽逸,借物托意,感怀时事。书法各体皆擅,中年以后日趋苍老刚健,矩法森严,喜用狼毫颓颖、坚实沉美,于古朴之中饶有秀气。篆刻早期受蒋仁、黄易、奚风等诸家的影响,后上溯秦汉,融会赵之谦,师承吴昌硕,逐步形成自己苍劲秀逸,古拙浑厚和气宇雄壮的风格。他善于创造性地把诗书画印溶于一炉或将画与金石文字之情趣相融,别具一番风格,或以诗文状所画之物,褒贬鲜明,意趣昂扬。如所画败荷枯苇萎和一枝挺立的莲蓬,题以“晓荷枯苇战秋风”,把本来易引人悲观失意之景,赋予昂扬向上的刚强气概。又对《犬》画题诗云:“不信而今无孟尝,吠声吠影技偏长,颈铃俨若印悬肘、恃宠骄人两眼方”。对鸡鸣狗盗、仗势欺人之徒,骂得痛快淋漓。 内容来自xiushui.Net
     陈衡恪遗著有《槐堂诗钞》、《陈师曾先生遗墨》、《染仓室印存》、《陈师曾印存》、《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陈师曾先生遗诗》及其门生俞剑华搜集其论文、讲稿与题画诗词等资料编辑而成的《不朽录》,鲁迅与郑振锋合编的《北平笺谱》也有他的作品。
责任编辑: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