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为乡村育桃李——记山口镇火田村小教师刘以超
山口镇火田村小学是一所村级小学,刘以超老师在这里寒来暑往,风雨不休执教了37个春秋。当初年轻小伙已成了两鬓飞霜、临近退休的老教师。
七十年代的山口镇田多人少,居住分散,不便于集中办学,只能因地制宜分散开办教学点。这样的教学点遍布全镇的山山岭岭,火田村小地处更为偏僻。微薄的工资、跋山涉水的艰辛,让许多初涉教坛的年青人望而却步。年青的刘以超老师有幸成为村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年仅18岁的他毅然选择了自己喜爱的职业——教书!
八十年代初,刘以超由代课转为正式民办教师。刚开始每月工资才十多元,但他从来没有领过工资。他的工资全部用于领取全家人的口粮,甚至有时候他不得不给生产队上打欠条,因为他家的粮款超支了。由于家庭负担重、生活清贫,当时村支书见他情况十分不忍,对他说:“刘老师你能写会画,别教书,还是你来村里当文书好,工资更高,也有时间照顾家里。”但他婉言谢绝了,理由很简单,我喜欢当老师。
进入九十年代,所有农村小学一样,学生的单元考试及复习资料,需由老师自编自印。学校能提供的仅是一块钢板,一支铁笔,还有的就是腊纸和白纸。每次考试刘老师总是自己刻腊纸,印试卷,常弄得两手污黑,磨起老茧,却无怨无悔。当时村里小学有一百多个学生,六个老师,虽距家只有十分钟路程,刘以超却和其他老师一样吃住在校,晚上则到学生家走访。由于田多劳少,村里许多家长常让十来岁的子女留在家中帮忙家务,让大人们到队上赚工分,因此这些辍学学生重返校园就成了老师们经常必须完成的工作。在刘老师的真情感召下,许多家长纷纷把孩子送进了校园。为了教育好每个学生,尤其是一些调皮的、别的老师不想带的班级,刘老师可谓费尽了心力。有一年他接手一个差的班级,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他经常组织单元测验,开展班会活动,并从有限的工资中每月拿出几元钱来买本子和笔奖给有进步的学生。这年学期考试学生成绩在全镇平均分,提高率站第一名。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历史跨入新世纪,校园环境、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山区小学撤网并点,火田村小只留一、二年级,成了一师一校。学校领导考虑到刘老师在山区工作三十余年且教学业绩突出、年龄偏大、身体不好,多次决定调他到条件较好的小学工作。但他舍不得离开山区的孩子,承担更为繁重的复式班教学。每天往返十几里乡村小路,冬天全身冰霜,夏天满身汗水。刘老师既是校长,又是老师,还是保姆,经常是早出晚归。早上总是吃点,开水泡饭第一个赶到学校,等学生们的到来。中午啃点干粮、冷食充饥,傍晚还要把学生送走才能带着备课本和学生作业本,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遇上刮风下雨,还得分批把学生送过危险地段,自己常是淋成“落汤鸡”,在他的心里时刻装着的是学生。
如今,他看到自已教过的学生学成业就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每年春节或生日收到来自远方学生的封封贺卡,心中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欣慰。刘以超老师不为名、不图利、安贫乐教、痴心不改,用行动践行着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乐为乡村育桃李。
xiushui.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