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是红色资源大县,新的历史时期,这些不可再生的红色资源既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又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让红色资源绽放新的光芒 红色:历久弥新令人自豪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这是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秋收起义爆发时写下的豪迈诗词。“修铜一带不停留”,使修水从此深深地烙上了红色的印记。我县是全国重点苏区县,是秋收起义主要策源地和爆发地,是湘鄂赣苏区的中心区域和南方八省游击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我县红色印记主要由两大块形成。一是秋收起义。由此产生了以义宁、山口、渣津、东港等乡镇为主的红色旧址旧居。二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指挥中心。由此产生了以上衫、古市、全丰、大桥等乡镇为主的红色旧址旧居。目前,我县有重要革命旧址旧居60余处。比较著名的有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和一团驻地,上衫乡宫选屋的湘鄂赣特委、省委和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及湖南省苏维埃政府等重要机构驻地等。东港乡东港村的徐家大屋,至今仍保存着82年前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书写的“工农兵暴动起来,打到土豪劣绅”的宣传标语。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8周年历程中,我县有几个值得世人骄傲的第一: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在修水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打响秋收起义第一枪;组建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队伍;湘鄂赣第一届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在修水诞生。1962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辑出版了《全国各地工农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形势图(1927—1934)》,图中标志秋收起义的大旗就插在修水。据统计,大革命时期,修水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0321人,是全省6个过万数烈士县之一。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保护:须再加大力度 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由于我县红色旧址旧居数量多、分布广、维护难度大,加之投入经费有限,使保护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难题。 1927年8月,由我党直接掌握的革命武装力量———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的鼓舞下,在修水山口镇万寿宫召开“山口会议”,进行了建军编师,编成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国家级文物价值的山口会议旧址,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山口中学新建校舍急需建材而被拆除。多年来,由于一些干群保护意识差、旧址旧居产权关系未理顺以及保护宣传力度不大和经费严重不足,我县部分红色资源损毁严重。现存的部分红色资源只有少数部分属县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许多重要的红色资源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渣津镇西堰村罗马邑屋是红16军军部旧址,1959年我县曾为该旧址立牌,但目前仍不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渣津镇古艾路革命旧址一条街,既有彭德怀旧居,又有中心县委驻扎地旧址,现已大部分拆除或建成民房;一些即使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旧址旧居,因绝大部分产权仍属原住居民,有的居民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改建甚至拆除,文物保护主管部门因无产权而望屋兴叹。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在文物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申报工作中,我县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相对滞后。万载县的仙源乡与我县上衫乡同属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且地位不差上下,但仙缘有10余处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上衫只有宫选屋一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尤其是我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大量革命文物均没有评级,加之馆藏条件较差,使得这些本可以评为国家级文物的资料面临损毁的危险。另外,由于经费的不足,加之一些红色旧址旧居建筑时间已有80-100年,毁损较大,维修显得力不从心。上衫乡宫选屋历经百年风雨,白蚁虫蛀,房屋损坏严重。 开发:擦亮“红色名片”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大打红色牌,红色旅游开发如火如荼。“唱红歌、吃红饭、走红路”,红色文化方兴未艾。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与其他社会文化资源相结合,还可以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既可以服务于物质文明建设,又可以服务精神文明建设。 纵观红色资源,其政治意义在于以优良革命传统与革命精神激励后人,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其文化意义在于教育后代、激励后人,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其经济意义在于开发修水老区,致富修水人民。我县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带动商贸服务、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这些旧址旧居大多属清代建筑,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做好这些旧址旧居保护工作,对于研究我县红色历史,提升修水红色历史地位,争取上级对老区县的政策支持具有积极意义。 HULING 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并且通过大打红色招牌,将一些资源融入红色元素,为争得修水应有的红色地位而起到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