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对教育目标的界定大致经过了“双基”、“能力”、“非智力因素”、“素质”几个阶段。“素质教育”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是和“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显然的,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学习的内容只有课本和参考书,学习的方式是记忆加模仿。教师、学生、家长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一层层的考试,最后进入大学,毕业后找个工作。至此,人一生中的学习过程基本结束了。这是在一个封闭的和没有流动性的社会里的人的学习模式。而现在,社会已经发展成为开放性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有了更大的自主性、选择性和流动性,同时,又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竞争。一方面,人的发展机会增多了,或者说,机会这种带有偶然性的东西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固定不变的所谓工作的“稳定性”开始丧失,由于竞争的加剧,使人的生存成本和风险开始增大。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仍然停留于应付考试,就是得不偿失的。为了使教育培养的人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这种变化,有识之士提出了要进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推动素质教育,它提出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听起来有点抽象,理解起来也不容易。但教师、家长尤其是家长,一定要接受这种新的教育观念。对教师来说,也是有苦难言。家长们认同分数,甚至把分数当作比较各自孩子聪明与否的标准。因此,在学校里,对学生的评价只有分数一项,分数高的是好学生,将来一定有大出息;分数低的是差生,将来一定平平常常。事实已经证明,将来还会更多地证明,在学校里的学习分数反映不了一个人的将来。学校里的评价要多元化,这是新课程中提出的评价新理念。哈佛大学心理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学校进行多元评价的理论基础。概括地说,评价要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尽管每个学生发展的方向和平台不一样。在多元评价观下,没有优生和差生之分,只有每个学生发展的潜能开发的程度和时机不同而已。评价既要评价智商,更要评价情商。一定程度上说,情商比智商还重要。我是一个教师,我深知,正确的评价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产生的精神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可以说,新的评价观就是要彻底改变用分数来决定一切的做法。学生在学校里得到的自信、面对困难的良好心理素质及与人合作、探索精神等是比分数来说对个人将来发展更有用的东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与人交往”等,就是指这些方面对学生未来的生存、发展是最为重要的。因而,也要把它们纳入评价体系中去。因此,我认为,广大家长们,不要把“你考了多少分?”“你在班上站第几名?”作为你和孩子交流的唯一话题,更不要以此两项指标来判断你孩子的将来。你要多关注你的孩子是否在进步?是否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尽管许多见解是幼稚的,但他们的思想就会在思考中成熟。如果你的孩子在你正确的期待中,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那将受益终生。事实上,学习的内涵是丰富的,不仅是向老师学习,而且更多的是要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等等,这是在开放社会中,每个人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学习途径。 本文来自修水网
HULING
HULING 本文来自修水网
本文来自修水网
内容来自xiushui.Net HUL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