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是江西蚕桑第一大县,蚕桑是我县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县坚持“低潮时发展,高潮时受益”的发展理念,顶住了市场回落的冲击,终于迎来了蚕桑产业发展的又一春——蚕桑产业:风雨之后见彩虹
春夏之际,修河两岸随处可见一片片葱郁的桑园。村头村尾,数万名蚕农精心饲养着可爱的蚕宝宝;田间地头,数百名乡镇干部、蚕桑技术人员悉心指导蚕农栽桑养蚕——这是我县今年提出“稳桑扩粮促增收”目标后,各蚕桑重点乡镇、重点基地村出现的生动画面,是我县迎接蚕桑发展以一春的真实写照。 HULING
现状:有喜有忧 修水网
我县蚕桑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历了20多后的风风雨雨,现以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并实现生产加工一体化。全县现有桑园面积93000亩,遍布31个乡镇,年饲养蚕种12万张,产茧8万担,农民售茧收入达6000万元。全县有缫丝加工企业4家,自动缫丝生产线10组4000绪,年加工白厂丝能力达300吨,产值近亿元。 茧丝绸市场在经历了持续低迷后,于2003年下半年开始强劲反弹,行情一路飚升。记者日前到三都、山口、漫江、西港等重点重点蚕桑区采访时发现,广大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高,桑园面积得以巩固,种养大户激增。西港镇养蚕状元梁正才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承包了7亩桑园,今年春蚕养了8张种,如果全期气候正常,预计春茧收入可达6000余元。义宁镇吴都村莲塘组谢保华养了15张春茧种,忙得连做饭的时间都没有,批了一大箱方便面放在家里。正在搞续春蚕试点的上杭乡蚕桑站站长张小平说,今年蚕茧价格上来了,政府又实施补贴政策,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很高,老庄村戴小林还到棋盘村开垦荒地26亩,全部用于栽桑。 在采访中,记者欣喜地看到,我县新一轮蚕桑生产热潮正在兴起。我县蚕桑产业化并没有完全形成,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矛盾日益突破,管理体质不善、产业化程度不高、蚕农效益低仍是制约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体制上,政府、企业、蚕农三大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在产业化建设上,只考虑自身利益,与基地建设、蚕农利益关联度不强,缺少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记者发现,在一般养蚕区,平均张种产量只有50斤左右,而在技术普及率高的湘竹村,张种产量可达90斤左右。另外,杂交桑树过多,桑园管理难度大,桑叶质量差,桑树病虫害不能大面积统一防治,农药污染较严重等,这些都为我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不利引响,使我县难以保持蚕桑生产的稳定性和和高效益。因此——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内容来自xiushui.Net
改革:势在必行 xiushui.Net
面对现状,加快体制改革,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成了我县最迫切的课题。一方面,蚕农希望能有效保护自己的利益,尽可能增加收入,并最大限度降低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另一方面,加工企业面临着我国从2005年1月1日起收烘加工市场全面放开带来的竟争压力,他们渴望得到充足的优质原料茧。而政府则希望通过改革,栽桑养蚕能成为蚕农增收致富、企业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在我县起点低、蚕农投入不足、单产不高、茧质偏差、技术普及不高的现状下,要使蚕桑大县变成蚕桑强县,改革现有体质势在必行。 早在2003年4月,祥辉公司便和山口镇政府出台了“公司十农户”蚕桑产业化改革方案,企业与蚕农签订了生产销售协议书。这对低迷时期稳定桑园面积、保护不要紧农利益发辉了积极作用。今年初在漫江乡宁红村实行的产业体制改革试点反响也相当好,能普遍为企业和蚕农所接受。目前,我县蚕桑产业体制改革已在全县铺开。据蚕桑产业化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唐晓荣介绍,蚕桑产业体制改革坚持“政府引导、农工结合、契约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探索建立”收购企业(公司)十基地(蚕桑乡镇或蚕桑生产合作社)十蚕农“一体化管理制度,将现有投产桑园连同所属乡镇的蚕桑站、茧站、蚕茧收烘资格一同分配给企业,企业和蚕农建立合同蚕业,由企业直接同蚕农签订蚕桑生产和蚕茧收购合同,实行“价高随行就市,价低保护收购”,让民卖蚕茧有销路,缫丝加工企业有固定的原料渠道,实现农户和缫丝企业“双赢”。 内容来自xiushui.Net 县蚕桑局局长刘爱国说,改革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稳定壮大蚕桑产业,增加蚕农收入,打造我县茧丝品牌。他分析,蚕桑产业体制改革后,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有利于提高蚕农的组织化进程,增强抗衡市场风险能力;有利于密切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之间的关系,按照市场需求组织指导生产;有利于实行科学栽桑养蚕,推广和普及实用技术,提高蚕桑生产水平,推进产业化经营。 修水网
目标:蚕桑强县 本文来自修水网
我县是江西省蚕桑大县,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蚕桑强县,在人们大力倡导绿色、天然、保健等理念的今天丝绸发展势头强劲,国际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占世界出口量和产量分别为70%和80%的我国,因受劳动力、土地、比较效益、工业污染等因素的引响,沿海发达地区蚕业逐年萎缩,桑园面积、养种量、蚕茧产量逐年下降 ,由此给内地蚕桑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契机。 我县发展蚕桑产业不仅有得天独生厚的自然条件,而且有坚实的基础和优势。在我县蚕桑产业处于国家“东桑西移”布局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机遇,把承接蚕桑业转移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实现从蚕桑生产大县向蚕桑强县转变,是我县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业内人士分析,关键是要加快蚕桑产业体制改革,理顺管理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我县实际、有利于农工贸协调发展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分配机制,做大蚕桑产业。重点是要提升高效蚕桑基地示。2003年,我县进行的“三高一护年”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效,义宁镇湘竹村、三都镇城坳村、漫江乡宁红村、山口镇中桃村、西港镇马组湖村等“三高”示范村,亩桑单季生产效益达到300元以上,高的达800余元,张种产茧80斤以上,高的达100余斤。我县蚕桑产业历20年的发展,已探索出了一整套科学生产和管理的方法,现在的关键是狠抓推广,提高科技的到位率和覆盖面。 内容来自xiushui.Net 从我县目前蚕桑产业情况看,蚕桑要做到优质高产,一是要抓好桑苗的品种改良,普及嫁接桑;二是要规范小蚕共育,改善大蚕饲养环境、簇中管理环境及相关技术,提高蚕茧单产数量和蚕茧质量;三是加快簇具改进步伐,普及塑料方格折簇蚕具。 要变成蚕桑强县,还必须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我县蚕桑产业能在低潮时爬坡而上,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比较稳定,是与缫丝企业的发展分不开的。当务之急是扶持缫丝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使之成为蚕桑产业的龙头,牵引整个蚕桑产业向前发展,并延伸产业链,形成种苗、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加工、副产品综合开发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 拥有固定资产1500万元的祥辉公司老板王祥辉告诉记者,为了抓住机遇,公司决定再投入资金800万元,缫丝生产线由增至8组,年缫白厂丝能力由84吨增至200吨,并建立捻线丝厂、蚕桑产业服务公司等,以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时多方引进人才,加强企业管理,狠抓质量,打造修水丝绸品牌。其他缫丝加工企业也纷纷表示,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只有加快发展,才能长久生存。因此要扩大生产规模,研制开发新产品,促进修水蚕桑产业的发展。这样看来,在我县,一个合力打造蚕桑强县的氛围已经形成。
xiushui.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