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分配到黄港林站工作,从此与植物结下不解之缘。十次易稿,完成《修水植物名录》手稿。李立新——探绿者的无悔人生 见到李立新老人时,他正在整理他的《修水植物名录》手稿。到目前,已是十次易稿。因为资金缺口,仍不能正式出版。“编纂一本能够全面介绍修水动植物资源的书籍,为修水、为后人、为动植物界留下一份完整的文图资料。”是这位年过古稀老人毕生的心愿。 今年70岁的李立新出生于黄港镇一个中医世家,父母的民间草药知识和故事,吸引他爱上了这些平凡而又神奇的植物。1974年夏出版的一期《中国林业》杂志介绍了一位只读6年书的基层林业工作者编成《洞庭湖植物名录》的事迹,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编纂《修水植物名录》的念头在他心底生根。1998年,经过20多年的艰辛,李立新终于完成了《修水植物名录》的二稿修订,准备付印。由于林业部门不景气,55岁的李立新下岗了,两个在林业部门工作的儿子也先后下岗,家庭经济非常拮据。终因拿不出2000多元钱的印刷费而被搁置。谁知,此后打字社老板南下打工,《修水植物名录》二稿软盘也不知所踪。李立新伤心、难过加自责,但想起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故事,李立新又重新拿起了笔。于2004年9月,重新编写《修水植物名录》。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这次文稿付印之前,李立新将出版费用进行详细预算,资金仍存在缺口。这时,他的大儿子李永刚看到父亲心急如焚时,便提出南下务工,帮助父亲完成心愿。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2月,李永刚在深圳因追捕盗贼英勇献身。“那一年我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整天昏昏沉沉,就是现在只要看到他的名字和相片我就会钻心的痛。”回忆起儿子永刚,李立新用哽咽的话语向记者诉说着内心的悲痛和对儿子的想念。那年,李立新差点放弃出书的念头,但想想儿子的付出,他又重新振作起来。 2011年11月,年近古稀的李立新听别人介绍在大椿乡杨津村海拔1265米的大湖山有稀有植物华萝摩。他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该镇叶山村村民缪以新前往大椿乡杨津村。第二天早上5点半,天刚蒙蒙亮,他们从山底出发,上山、下山、上山、下山……徒步行走四十多公里,终于在临近黄昏时找到了该物种,回到山下住所已是晚上8点。“从事野外动植物调查和标本采集工作,晚上能在村民家中住宿是一种幸运。”李立新告诉记者,在几十年的山间行走生涯中,他永远也忘不了在九岭山上嚼松针,尝落英,饮山泉,咬冰雪的夜晚;在海拔1700多米的五枚山主峰与红毛狗(豺狼)共渡难眠之夜;从何市镇狮子岩的悬岩峭壁跌入冰雪封盖的深潭,在陶姚尖被野狗咬伤;在垅港河里被骤涨的山洪冲走;在黄龙山上碰到马蜂袭击,在雅洋坑口荒山野岭遭遇棋盘蛇阵…… 内容来自xiushui.Net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李立新萌生编纂《修水植物名录》至今已有四十个年头。其间他徒步走遍了修水境内的崇山峻岭、河川峡谷,采集维管束植物标本近4000份,拍摄资料照片近3000张,行程十余万里;收录修水境内植物2500余种,其中用材植物近500种,观赏花卉植物800余种,药用植物1000余种。《江西植物志》副主编、庐山植物园研究员赖书绅先生为《修水植物名录》写序,称“这个名录是全省县级唯一较完整的名录。出版后,对于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有着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 “人要有点精神,有所作为,即便是像小草一样的命运与人生,也要力尽所能为社会、为地方做一点有益的事,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李立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这句话的所有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