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陈小从的名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百年来第一个回乡省亲的陈宝箴后人,曾引起县人的热烈反响。不久《一门四杰》刊刻,始对“义宁陈氏”有更多的了解,后来在大连,这本薄薄的书也随身翻阅,并通过它认识了陈封猷先生。2000年来到广东,贸然拨通了远在武汉的陈小从电话,并有了书信往来。在深圳、汕头漂泊时,因无固定居所,加上她听力减弱,就此四年时间中断音信,一直到去年冬才联系上,并获耳提面命的教诲。现在我工作的地方与其隔得不是太远,有时间就常去看她。作为“义宁陈氏”的传人之一,她与陈流球、陈小彭、陈美延姐妹一起,为“义宁陈氏”的文化保护作出了宝贵贡献。 xiushui.Net 陈小从生于1923年,籍贯江西义宁(今修水县),是晚清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曾孙女,维新四公子之一陈三立的孙女,父亲陈隆恪是陈寅恪的二兄,母亲喻微出身名门,外祖父喻兆藩是前清瀚林。在陈氏姊妹中,她与祖父一起的时间最长,庐山松门别墅是她继承诗歌文化起蒙的地方,陈三立在庐山 4 年,作为身边的孙女,对诗歌理解与传承有更多的条件,名山名人的文化氛围,钟灵毓秀的诗歌庐山,薰陶着她的艺术灵性。抗战时期的陈隆恪一家,曾寄居萍乡外祖父家 5 年,距萍乡县城十几公里处的松荫书屋,会聚着这个书香门第众多诗人墨客,翁婿对诗、郎舅唱酬、姑嫂猜谜、妯娌书画,是“松荫堂“的一道别致风景。陈小从与后来成为一代艺术家的表姐喻宜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1949年随父母来到上海,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把她收为弟子,因此深得名家真谛。此后她与同是名门之后的彭旭麟教授结为伉俪,在武大珞伽山校园,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驹影难留住,惊看岁又更。”陈小从如今已是耄耋之年,她精神矍铄,工作起居很有规律,几十年来孜孜不倦的搜集整理先辈书稿,尤其是父亲陈隆恪存诗十分丰富,在浩繁的编辑工作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同照阁诗集》的问世,丰富了“义宁陈氏”的文化内涵。蒋天枢教授看过后极力推崇,“不想彦和(隆恪)的诗写得这么好,早知如此会介绍他到复旦来。”近年还出版了《图说“义宁陈氏”》、《松门别墅与大师名流》二本书,不仅文辞优美、脉络清晰,还配有她的诗画,少女时代所作的萍乡“松荫堂图”堪称上乘,一展才女风华,是对“义宁陈氏”的延伸解读,由抽象走向具体的展示了义宁文化的发展渊流。《陈宝箴集》、《同照阁诗集》、湖南凤凰陈宝箴纪念馆的建成,都凝聚陈小从的辛勤劳动。即将出版的《吟雨轩诗草》是她多年来创作的诗歌结集,更是她艺术成就的标志之一。 内容来自xiushui.Net 近几年她往返于广州、武汉、南昌、庐山之间,与流球、美延一起,为陈寅恪、唐筼骨灰安葬庐山,与陈三立纪念馆的建设出谋划策。2009年8月以86岁高龄参加了庐山国学大师陈寅恪逝世40周年纪念活动,为海内外媒体所聚焦。同时,她还悉心的指导诸多学者的陈寅恪研究,对虚心求教者毫无保留,很多人在她的帮助下,取得了不斐的成果,走上了神圣的学术殿堂。作为晚辈,出于对“义宁陈氏”的崇拜,才得以结识陈小从成为忘年交,她的身体力行让我感动,好学勤勉更是榜样,从她身上可以看到“义宁陈氏”的良好家风,可以间接的感受这个文化家族的成长内因。 她对故乡念念不忘,虽然只回过二次,每次见面都会问起修水的发展变化。还谈起当年第一次回竹塅时,家家燃放鞭炮欢迎的场景,乡亲们用祖父最爱的家乡美食“苕子”款待她的往事,那种酽得化不开的亲情经久难忘。于是我还特意做了“苕子”给她送去,陈小从十分高兴,想起陈寅恪的“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的诗句,以及他们家族在中国近代的大起大落,禁不住百感交集。 她还对我关怀备至,有次在送我书的扉页题字,先在宣纸上写上“先生惠存”样,看后我说不可称先生,我母亲也姓陈,虽然与“义宁陈氏”不是同门,但一笔写不出个陈字,就叫你小从姨吧,她连声说认我这个外甥。“曙光贤甥惠存”几个漂亮的行书,让我倍感亲切。 她就像一本书、一本活字典,同她寒暄,就是向上一个世纪的致敬。 (2010.12.31) 修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