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孝菊快七十七岁高龄,对四十多岁的我来说她是长辈,她比我母亲大二岁,我应该尊称她为阿姨,作为一个党员,我称她为同志。时至今日我没有见过她,只在报纸上、课本中、广播里知道这个名字。1968年我在黄沙公社五星大队(现岭斜村)读小学的时候,听老师讲樊孝菊同志三驻后进队的故事,知道有个叫“烂柴蔸”的生产队,是她通过不长的时间使这个后进队变成先进队,也知道她推广的糖化饲料养猪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她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只有初小文化程度,从生产队长做起,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对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运动,在农村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化的过程中,赢得了党和人民的肯定,五十年代光荣出席省、全国群英会,樊孝菊同志被称为“最新最美的人”。樊孝菊同志后来还担任修水县委常委、县革委副主任、省革委副主任、在党的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她不仅是修水县解放以来唯一出席全国党代会的代表,也是时至今日唯一进入中央委员会的修水人,她与陈永贵、吴桂贤、潘世告等作为工农代表进入中共中央高层。昨天是今天的历史,当我们今天打开网站搜索樊孝菊同志的名字时,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的名字,赫然的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彪、陈云、邓小平等许多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名字列在一起,不管我们怎样去评价建国初期的那段历史,和后来饱受非议的文化大革命,但一个时期的历史人物有它特定的历史环境,也有历史局限这样一个前提,樊孝菊也不例外,但无论如何她的经历、品格、操守、党史地位,都无法不使我们不肃然起敬。七十年代末,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随着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和年轻化,樊孝菊同志回到了修水,并从省革委副主任(副省长),省妇联主任的高位退居到三都茶厂的工会主席,从此她在媒体消失,她的名字渐渐被人遗忘,特别是八0后的年轻人更不知在三十年前的修水有个响彻赣江二岸的樊孝菊,媒体也在刻意的回避过去那段历史,在少之又少的媒体介绍中,只冠之退休干部樊孝菊,绝不提起樊孝菊同志过去那段辉煌的岁月。 本文来自修水网 功过是非,时间是最好的法官,口碑是最好的金奖。一个官员的浮沉,百姓的评价往往更有说服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尤其如此。樊孝菊同志退下来以后,没有改变劳动人民的本色,不管官有多小,她都对工作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在工会主席的位置不辞辛苦,人民心中有杆秤,坊间关于她的传说不少,从一侧面反映了百姓对她的怀念。1970年前的修水不是我们今天的这个样子,修河帆影点点,水深滩急,放排的号子响彻修河,那是一幅今天的人无法想象的乡土画卷,但是因为当时南岭公路还未开通,所有通往外地的公路都走今天的庙岭,汽车站就设在南门头,二岸的往来都是靠渡船与浮桥,每当汛期二岸来往非常不便,修城便成了一座孤城,人们多么渴望能有一座桥。通过努力,1970年修水大桥建成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几个毛泽东主席的草书,成为了这座沧桑古城最美的风景,我还记得我们几个小孩从黄沙走路结伴来看大桥胜利通车时的欢庆场景,修水人民载歌载舞、敲锣打鼓,表达着心中喜悦心情。从此大桥成了县城居民休闲的去处,更是恋人们听涛叙情的场所,大桥的栏干就象早年上海外滩的恋人墻,逛大桥压马路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而修水大桥的建设更为修水今天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是当年县人在外宣传修水可以骄资的话题。很多上了岁数的人,说到修水大桥,都会说与樊孝菊同志的积极努力分不开,她功不可没。我也听人说过,黄坳公社行政区划归过武宁一段时间,但是毕竟历史沿革由来已久,人们早已在心中根深蒂固,许多人要求回归修水,也是在樊孝菊同志的建议下回归修水。现在修水县城有二座大桥,民间有说修水大桥与宁红大桥是二位女知县的功劳,所以说一个官员的政绩,自在百姓的心中。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樊孝菊同志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本文来自修水网 樊孝菊同志近三十年隐居般的生活,我没有第一手资料,无法作详尽的介绍,宽怀慈祥的她一定会认为这才是生活的本真。作为普通人也必定会碰到很多的生活烦恼,在人们的饭后谈资中,有关樊孝菊同志的一些工作生活情况也常被提及,民间也有很多人在关心她、爱护她,怀念她。人们担心她回来以后,一定会面对很多复杂的眼光、难以想象的委屈以及许多难以逾越的心里障碍,但人们发现,她是一个勇敢面对生活的人,地位变了、职位变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没有变,她还是人民心中那个纯朴、清廉、可敬的樊孝菊。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樊孝菊的消息,心中好一阵感动,我一次次的想说,樊孝菊同志不应该这么低调,不应该这么沉默,媒体应用更多的热情来关注她、爱护她。作为一个五十年代的劳模,应该像薄熙来同志在大连那样,把她请进劳模楼安享晚年,并致以最高的礼遇;作为一个目前为数不多仍健在的九大十大代表、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应该享受应有的政治待遇,所有重要会议主席台上应留有她的位置,在樊孝菊同志名字前加上前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今天修水的变化是前人与后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必然现象,但后辈应该用感恩的心情来感谢我们的前辈,因为是他们的努力才会有我们的今天。 同时代的吴桂贤同志是前国务院副总理,她与樊孝菊同志一样从最基层做起,是从一个纺纱工成长起来的工农干部,她退下来以后,选择了深圳。但是这个与深圳八辈子搭不上边的西安人,却在深圳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媒体关心她、当地党政关心她、深圳市民爱护她,这使我很感动。最近网上有一篇陈援写的文章介绍修水时,对修水人民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牺牲而没有一个人授将军衔,发出了很深的感叹。但是我们可以对健在的樊孝菊、胡精爱、梁瑞云、陈在宝等老干部给予更多的关心,因为他们是我们修水党史不可或缺的见证人、亲历者,她们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精神象征,新修的县志更要为他们立传。如果我们非要等到他们百岁之后再来缅怀追忆,我们会深深的内疚和惭愧。(2008.04.12) xiushui.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