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着在故乡创作的诗集《爱情九十九》闯荡深圳,在这个改革创新的先锋城市实现中国新诗中西合璧的写作构想。王飞跃——— 电话的那端 母亲告诉我 父亲还没有回家 ———锄禾日当午 院子里的狗吐着舌头 牛没有吃草而是嘴角溢着白沫 天气很热 ———汗滴禾下土 修水网 妻子悠闲在空调房时 啤酒浸入桌上的佳肴 我不敢收线 ———谁知盘中餐 隔夜的米饭 却倒进了垃圾桶 儿子却在背诵 ———粒粒皆辛苦 你以前读过这样的诗吗? 这就是修水藉诗人王飞跃创作的诗歌新文本《国粹精点》中的一首《悯农》。 xiushui.Net 今年5月20日,在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7号馆,王飞跃的《国粹精点》以个人独树一帜的原创诗歌作品参展,4天展出参观者达3万人次。《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等媒体分别以“古诗新诗结合,评点现代生活”、“亮出诗歌新文本”为题相继报道。《诗刊》在今年8月号已选发其中的《原著·王维<杂诗>》、《星星》诗刊今年9号将由该刊原主编、著名老诗人白航在封二介绍王飞跃其诗其人,10月将隆重推出《国粹精点》的部分作品。 著名诗人、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柯蓝评价,《国粹精点》的“这种探索模式不仅表明了作者的创新精神,更拓展了中国新诗的写作领域,是一部振兴中国诗歌的好作品。” 深圳市委副书记白天在参展后亲切握着王飞跃的手说:“深圳的文化建设需要有你这样的文化精神,深圳的文化立市更需要有你这样的精英。” 1994年初,笔者在《红土地上崛起的作家群》一文中曾这样介绍过王飞跃:“王飞跃刚过而立之年,家乡的贫穷使他涉世之初就困惑不已。在咽过生活中的‘酸、苦、辛、咸’之后,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和拼搏,他终于通过诗尝到了人生的幸福和快乐。1991年6月,他的诗集《爱情九十九》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并获江西省第二届谷雨文学奖。” 修水网 事后我才得知,《爱情九十九》的印数竟高达5000册,这在新诗已从文学主流位置冲击到边缘地带的时期,显得多么难能可贵。《爱情九十九》出版后,王飞跃曾就读复旦大学作家班,后到深圳,先后在《深圳交通报》、《深圳侨报》、《深圳法制报》、《深圳都市报》、《晶报》、《香港商报》、《深圳晚报》担任记者、编辑、主编、部门主任等。 在深圳为生计和立足的奔波中,王飞跃始终难以割舍与诗歌的不解之缘。他痛定思痛,发誓要重返诗坛。他一头扎进对古典诗词的重新阅读和对中国诗歌发展史的研究中,当目光触及到20世纪初期时,思维刹时出现一种被电的感觉。他突然感悟到,新诗的产生并非中国诗歌的真正发展,而应该说是断代,新诗其实仍属泊来品,只不过是把英文改成了汉字,缺少甚至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中国的古诗为何脍灸人口?为何经久不衰?为何充满了无限生命力?反复琢磨中,一个“中西合壁”的词汇在他脑海里纠缠不已。2004年春节,他尝试写下了《悯农》、《凉州曲》等,在文友的传阅中得到了赞许和认可,从此一发不可收,于是孕育了80首新文本诗歌汇集的《国粹精点》。 王飞跃的《国粹精点》主要取材于唐诗,他机智地采用把纷纷变幻的现代生活与千古不变的古代诗歌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既赋予了古诗新的内涵,又加深了新诗的厚度,尤其显现了词语隐秘组合所带来的魔力。其诗题材广阔,有歌颂改革的,也有针砭时弊的;有反腐败的,也有关注环保的;有儿女情长的,也有感时伤怀的。每首诗都是大白话,通俗易懂但形象飘逸。唐诗的风韵与小令的情趣在其诗作中浑然一体,令人耳目一新。如:“森林瘦成一双双筷子/夹着城里的美味佳肴/护林老汉伤心地蹲在堤岸———独钓寒江雪”,看起来涉及的是环保,但其实又不仅仅是环保。 修水网 2003年10月,王飞跃离开修水后第一次携妻带子回家。在参观阔别多年的黄庭坚纪念馆时,他感慨万千。他难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乡长期以来文学创作的热情氛围,难忘家乡的培育让他走进了令人钦羡的诗人行列。直至今天,他仍然认为,《国粹精点》的问世以及能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其根仍深扎在家乡这片土地上。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修水人,他一直没有忘记如何去为家乡作点贡献。他很想让家乡成为《国粹精点》的诞生地,成为修水的一个文化产品,为修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建成一个文化大县尽点绵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