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莫往老城去,容易误入时光深处。
走过黄土岭,穿行鹦鹉街,再进肖爷巷,左转又拐,眼前出现了一大片高耸的宗祠:有樊祠、鲁祠、查祠、曹祠、彭祠、蓝祠等等,总共有数十栋。 明代龚暹纂修的《宁州志》卷首有一幅“义宁州州治图”:在州署的西北一带,有官祠、书院、庙、寺、殿、堂、仓、棚、厅、坊等许多建筑。 xiushui.Net 这些宗祠的用途除了祭祖、修谱、议事,还能作为本姓商人、学子的逆旅。经历风雨侵蚀,火患兵燹,如今仅剩30余栋。 满脑萦绕的是义宁州州治的褪色的画面,眼前是黑瓦灰砖油漆大门的鲜明实物,我走神了。怀疑自己是长衣纶巾往凤巘书院赶早课的学子,抑或是投宿家祠明早贩茶去江州的商贾。 但我今番为邹祠而来,赶紧收住遐思,往每一栋宗祠高高的匾额上寻找大大的邹字。走街串巷,半天寻找未果,只好咨询宗亲长者,告余曰,在东门。 从东门路往东二十米,右边有一条小巷,进小巷几米,就看见了邹氏宗祠的东墙。 邹氏宗祠和县城其他祠堂一样,解放后被收归国有,由县房管局管理。房管局把这些祠堂全部分给县城的百姓居住,近几年因为发展旅游开发古城,才把他们迁出,另外择地安置。 本文来自修水网 邹祠宽二十一米,进深二十米,高度大约七米。花岗岩麻石的门槛门框,杉木泥瓦构建的门楼,桐油漆的厚实的杉木大门,门额上嵌有黑石牌匾,上书“鄒氏宗祠”四个金色大字,门扇上两个螺狮兽首怒目衔环。 墙砖都是三六九大规格的厚砖,墙的四角都嵌有“邹祠墙”三字的界址石。整个建筑方正、古朴、厚重。 无法入内,站在窗前向内窥望,只见正中有一个天井,分上下两重。天井四周分列八间也许是十间房子,看不真切。每个房间都是木柱头、木板墙、木门,砖铺地面,典型的中式风格。 整个祠堂空空如也,天井里,阳光追射着地面砖缝里生出的几株狗尾巴草,让我心头有少许的落寞哀愁。 HULING 当时宗祠的东面有占姓宗祠、后来有马姓宗祠、邱姓宗祠,北面有号称“修江第一禅林”的云岩禅院,后来有民国重建的八贤祠,西面是何姓的屋基和万寿宫墙界,南面是万寿宫的地坪和瞿姓墙界。 购买宗祠的一百五十八两银子被派分为二十五股:铜鼓邹家冲一股,何市吴仙岭一股,石坳夏源二股,靖林冷水塘一股:其余二十股又被分为三大股:泰乡三都二大股,东津神潭一大股。 这一记载大致反映了当时修水(包含铜鼓)邹姓的分布和各支人丁的多寡。 始迁修水的我姓祖先,是驾山桂馥堂七世公邹霖,字胜夫。初迁武邑小流,就是现在的新湾乡小流村,(一说武宁县石门镇镜源村<古名小流村>,还有一说是布甲乡小流村。)时间大概是十世纪末或者十一世纪初。 从十一世纪初至十三世纪后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转变的二百多年,这个巨大转变就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经济的大转移和人口的大迁徙是可以划等号的。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明代《宁州志》记载:宋代前期,我修水境内客户数是籍户数的二倍。我霖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修水定居的。 小流村有一颗千年银杏树,要十人才能合抱。那年我看到它时颇为惊叹,没想到它有可能是我的祖先手栽的。 说到修水、武宁、铜鼓邹姓的共同祖先,就要追溯到驾山一世祖邹垣了。 公元844年左右,五十岁的奉新县会埠镇芰山人邹垣到百丈山百丈寺上香,偶遇三十四岁的长安游客李忱,两人一见如故,恬淡超然、浑朴雅谈的邹垣让李忱引为知己。 李忱跟随至邹家,秉烛夜谈,相得甚欢。846年,李忱返回长安,登基大唐第十六皇帝位,是为宣宗。后唐宣宗三诏征垣公入朝,公以年迈为由不乐仕进。 宣宗嘉其行,封为桂里状元、朝议大夫,赐号清隐居士,食邑三千石。名其地曰:驾幸山,后简称驾山。 再往前追溯呢?驾山邹氏谱牒为东鲁堂,以汉武帝时,追随卫青大败匈奴,被封东鲁侯的邹仲俊为一世始祖。仲俊公的孙子邹光启于汉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从兖州府莱州携眷来抚州任刺史,其后裔定居抚州崇仁县。光启公为江西邹姓始祖。 HULING 中华邹姓封姓后的第一世祖是邹宣靖。正考父食邑于邹,生长子父嘉,以孔为姓,为孔姓始祖;次子宣靖,以邹为姓,为邹姓始祖。如果从邹宣靖计算起,邹光启是第四十五世祖,邹垣是第七十世祖。 我祖邹霖,带领家人在修水、武宁交界的深山老林里垦荒种地,繁衍生息,建立了小流村。 人丁兴旺,就得散叶分枝。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年——1189年)十一世祖銎公迁泰乡八都角头山,就是今天的庙岭乡小山口村,鏻公迁仁乡夏源,即今天的石坳、靖林一带,镛公留小流。 南宋淳佑年间(公元1241年——1252年),十三世祖庆存、庆德二公从小山口同迁泰乡三都。庆存后裔十五世祖原名公迁铜鼓,原万公迁何市。十九世祖福伯公迁东津神湾,二十世祖思远公迁武宁小九宫。庆德公后裔十六世祖宗化公支有迁往湖北崇阳的,有迁往崇乡布甲口的。 庆存公其余后裔世居泰乡的下邹、塘头、楼下、林下、泉坑、石梯、洋田、邱塅、五都等地。 HULING 修水境内的邹氏宗亲,还有几支。一是驾山四世祖吉公后裔,转辗迁徙福建、赣南,传至三十一世启立公,于乾隆年间徙居良塘塅源,谱称吉公裔启立公支。 二是驾山六世僖公后裔三十世国麒公,于乾隆年间徙居犀津南宫殿,即今县城秋湖里,谱称圣福公裔。 三是范阳堂宗亲,康熙年间分别从广东龙川、兴宁,福建汀州,江西南丰迁来修水,分布于马坳、山口、黄港、黄沙、何市、漫江、桃坪、四都等地,他们属于客家人。范阳堂宗亲曾于嘉庆五年在县城周家井前面建有宗祠,可惜解放后被拆除。 从霖公迁徙荒莽的小流,到遍布修水各地的后裔集资在州治购大屋修公祠,历经七百多年! 宗祠找到了,却没有祖宗牌位供我祭拜,没有谱牒供我翻阅。但我不愿就此离开,我在阶沿寻一方乌砖坐下,幽然冥思。 作为外来的客户,我初迁修水的祖先只能寻找无主的山野林莽,开荒拓野,筚路蓝缕,扎棚当屋,种薯为粮,艰难落脚。就是若干年后,从小流村再迁角头山、夏源、靖林,哪一处不是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 本文来自修水网 野兽横行,地瘠天干,瘴气疫病,夺人性命。祖先留下的不仅有坟茔、牌位、碑石,还有浸入岁月的血泪。 我列祖列宗与天斗与地斗与兽斗与人斗,造就了隐忍、顽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注入了每一个子孙的血脉,让他们勇往直前,从山野到平原,从乡村到都市,去创造着个体同时也是家族的荣光。 七百多年不仅仅是修了一座公祠,更是铸造了一种珍贵的精神!精神支撑奋斗,精神催生人才。 七世祖霖公,登王榜进士,任尚书都官郎中,知培、鼎二州。八世祖戬公,知泰州、如皋县。九世祖浩公,北宋哲宗时,任龙图阁侍制,吏、兵二部侍郎,赠宝文阁学士,谥文忠公。十世祖愐公,南宋绍兴年间,拜监察御史。 我修水邹姓的仕官、人民公仆、学人还有:明广西怀集县知县邹崇伯,明广东海丰知县邹桂受,明嘉靖举人邹尚则,副县级领导邹衍隆,四川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邹建鼎,南昌航空学院教授邹盛根,等等。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我泰乡三都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庆存、庆德二公后裔在此枝繁叶茂,人才辈 出。 民国时期有担任过永丰、清江、崇仁、修水等四县秘书的邹容光,有先后担任过三都乡乡长的邹道雄、邹训文。解放后有副县级干部邹盛水,有当今才俊:中山大学教授、博导、肿瘤筛查专家、分子诊断专家邹宏志。 离开邹氏宗祠时,看见墙边竖立着一块宣传牌,上书:一九二六年七月下旬,胡思先等人在县城青云门城楼召开秘密会议,正式成立直属中共江西地委的修水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修水支部干事会。 随后,干事会把邹氏宗祠作为秘密活动地,从事党小组、配合北伐、发展组织、发动工农运动等革命活动。 我心欣慰,我邹氏宗祠古老的底色上叠加着革命的红色元素,在不久的将来开放以后,必定会在纷至沓来的游客面前展现出特殊的魅力。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xiushui.Net 邹祖忠:1966年出生,江西修水人。太阳升镇中学语文教师,修水县语文学科带头人,修水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会会员,修水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有少量作品发表于报纸及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