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极其普通的民房,在清朝末年也是江南盛行的民居建筑,只是房屋的名字有点新奇,叫骆驼屋。究其来历,因修建此屋的主人徐有莘《谱号超骆》的外号称“骆驼”。朴实却又动听的名字,令人浮想联翩。 睹物思人,总会沉浸在深邃而悠远的意境中。站在这青砖黛瓦的房前,自然而然联想到,清朝道光26年(1847)年,东港村西源一位勤奋倔强的壮年,在这块杂草丛生的荒地上,把属于自己的一个家国梦种下。 他昼夜劳作,勤俭持家,终于用一砖一瓦建成了这栋高楼。俨然像沙漠中的骆驼,奋蹄前行,任劳任怨,只为子孙赢得一方生机盎然的绿洲。 骆驼屋正墙的右侧上方,我们依稀可见一条历经90多年风雨沧桑的标语,正是这条看似简单的标语,却铭记着修水灿烂的红色历史。 HULING 1927年8月下旬,参加秋收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平江工农义勇队、浏阳工农义勇队,在修水山口镇的万寿宫召开建军编师大会 ,史称“山口会议”,正式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和第一团驻扎在修水县,第一团调派出第三营进驻渣津老街。 当他放下手中的笔,望着这一行散发着浓浓墨香的遒劲苍劲大字时,他眼里迸发出充满希望的光茫! 然而,就是这栋经受百年风雨洗礼的老屋,曾一度萧条得令人心酸。这栋砖屋卑怯地卷缩在路旁,门内门外杂草丛生,不时有野兔、老鼠窜出来。 HULING 更令人揪心的是上堂前以及两边厢房均已倒塌,断垣残壁一片狼藉,与两边的现代楼房格格不入。这老屋犹如一位衣衫褴褛的留守老人,显得十分凄凉。 值得欣慰的是,正当骆驼屋将遭受岁月的风雨侵蚀而面临全部倒塌时,2019年5月份开始,政府历时半年对此屋进行了抢救型的修缮,除两边的横屋无法修复外,上堂前、下堂前以及两边的厢房皆已还原成原来的模样。 骆驼屋坐西南面东北,具有典型的清朝建筑风格,正屋一进三重,分上、下堂前和天井,上、下堂前两侧各有用房两间,天井两旁有厢房两间。 客房和厢房之间,各有二条通巷通向横屋,横屋除无上堂前外,其他构造与正屋相同,都是用房对天井形成四合院结构。 HULING 秋收起义前夕,革命的火种在修水点燃,东港村徐骆驼屋受红色政权的熏陶。1927年10至12月,居住此屋的十二户人家,当红军的就有十三人,他们全是徐姓,在战争中勇往直前,视死如归。其中的十二人在战斗中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有的甚至尸遗异处。 这或许就是他们先祖的“骆驼”精神吧!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砍头无畏惧,一腔热血染红生养自己的大地! 骆驼屋还曾是原湘鄂赣红军第一医院的驻扎地,这是不争的事实,骆驼屋的平文嫂曾是这所医院的护士。她的墓碑上记载了这一史实。 1928年彭德怀率红五军驻扎台庄后,当时战地伤员一百多人都送到这里救治,只是在那缺医少药的战争时期,不少伤员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牺牲。其余被抢救脱险的红军战士,在医院精心医治和护理下康复归队。两年内先后有六十多名红军伤员治愈,担任护理伤员工作的都是骆驼屋的成年人。 骆驼屋现已修葺一新,遗憾的是,在距离正屋大门口前二十米处的宇门修复不了。宇门是由四根粗木柱和横梁拼成,立在四个麻石墩上,门上的青瓦尖顶四角翘起,犹如园林中的方形亭阁。这个只能成记忆。 本文来自修水网 如今,修缮后的骆驼屋沐浴阳光雨露,门前的小河静静流淌,仿佛在轻声吟唱着一曲红色的歌。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徐高国:男,江西修水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致力于用质朴的语言记录多彩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