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修水古建

旗下栏目: 古桥 古屋 古井 寺庙宫殿 祠堂 书院

无言的“陕君墩”

来源:修水网 作者:卢曙光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0-14
  陕君墩在渣津镇朴田村,外面看去就是个小山包,长满野草灌木,旁边有耕地房屋,来来往往的人,大多不知这是处古遗址,没有标记没有介绍,任由风雨侵蚀,岁月消磨。无法想象,这是座年逾至少三千年的古墓室,长期以来,它默默见证古艾历史变迁,目睹人们生息繁衍,像个沧桑老者,虽齿没腿瘸,但难掩风骨气韵。有意思的是,自嘉庆以来的200年间,屡有破坏,但得以保存。这种幸运,或许与古艾纯朴厚重民风,有着不容忽视的因果关系,令人慨叹。
  改革开放以来,渣津镇日新月异,城市中轴线位置东移,朴田已经纳入建设规划范围,距离陕君墩的花园小区不足百米,高速公路近在咫尺。在文化学者熊耐久先生带领下,很快找到了隐于野草枝叶下的“陕君墩”,我们打着手电进入墓穴。它前后三重,总长度约十米,宽度约三米,高度约三米,有二个门,门约1.5米宽1.8米高,形状呈半球形。从底部到顶,逐渐缩小,每层八块条石,共八层,石块也统一规格由大到小,最上层由三条石合拢,留有天窗。仔细查看,石块上有篆书字体,依稀可辨,但不认识。据记载,清嘉庆年间,天窗穿孔,这座千年疑冢,或许始为世人所知。时间过去200多年,陕君墩历经风雨而存在,不能不说是奇迹。但近几十年来,无人问津,也是件怪事,这应是因误导而忽视。
  墓主是谁,《义宁州志》有记载:“仁乡朴田近古艾县,有土墩,旧名陕君墩。嘉庆间,忽穿孔,窥其中空洞,里人遂缒其穴,见石屋数楹,甚宽广,中门垒石,封甚固,左右石壁有古篆文,漫灭不可辨识,后以土塞其故”。墓主墓名也有介绍,“武王时,艾佚候之陵也,曰陕君墩者。武王都陕,艾候受封于陕,故名之与”。此段记载,基本来由叙述清楚,可作定论,应无太多争论。但是,1957年省博物馆考古专家在考察时,却认为该墓不早于唐朝,理由是这种石室墓在唐朝以前不存在。我想这也是这座古墓未能引起重视的主要原因,甚至修水文物志,都未见其踪影。使得这座最能反映古艾历史的实证,未能列入保护名单。
  无意妄议专家定论,这次考证载入了修水文物史的大事记,不能说不权威,但疑点很多。不能说服考古人员的原因,是已被发现200年的墓室,当时已无任何文物,不是没有,是年代久远或被盗或破坏。所以无法通过出土文物作出界定,因而作了这么个值得怀疑的结论。要推翻原有定论,必须究根溯源,理由充分,证据要互为关联,否则难使人信服。中华浩瀚史籍中,志书是信息的主要来源,可信度高,非常严谨权威,何况记载并不含糊,来龙去脉十分清楚。再者,篆书字体大约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字发展史可以证明,古墓石壁上的篆书字体也与古艾历史相吻合,因此,孤立的推断陕君墩墓室不早于唐朝的结论不仅勉强,而且武断。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武吉高速公路建设时,据说在修水境内发现几处古墓,是砖砌而成,根据随葬物判定是汉墓。至于石室墓葬一定不在唐朝之前,砖砌与石砌有如此区别,猜想是个专业定理而约定俗成,在此不敢揣测。但自商至隋开元年间,古艾名称历经二千多年,商朝为艾候国,春秋战国时期为艾邑,此后都多称为艾县,县治在渣津镇。还值得注意的是,州志记载陕君墩时有“石屋数楹”句,“楹”是个量词,是计算房屋单位,一列为一楹。以此推类,现存的墓室,并非陕君墩的全部,经过几千年时间,天灾与人为破坏,现在的陕君墩应是面目全非。陕君墩墓室宏伟,墓室内外占地应有一定规模,是真正的“大墓”。很难设想艾邑、艾县地方主官或富户能拥有,只有候王、显贵才享有如此尊荣。何况州志已有定论,地方《王氏家谱》也有“吴公子庆忌墓地”之语。所以,无论是商周时的候王墓,还是春秋战国时的吴公子庆忌墓,都应在三千年以上。
  《宋史·郡县志》曰:“分宁,古艾地也,县西一百二十里,龙岗坪有艾城存焉。”《义宁州志·艾县考》载:“南昌之州,龙安之场,上缭艾县,古城之岗,数语已括艾之形势。”古艾候国都城即龙岗坪,也就是现在渣津水车村龙岗坪。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古艾遗存越来越少,渐渐被后人遗忘,但并未消失,遗址的发现,出土文物的面世,和古籍的记载,都是证明。艾县考关于“商有艾候鼎,鼎铭云:维元祀王命艾候作鼎,曰:锡尔候,古尔稼穑,使尔子子孙孙永保用享。”都证明古艾国的存在。《左传·哀公二十年》记载:“吴公子庆忌骤谏吴子曰,不改必亡。弗听。出居于艾,遂适楚。”也说明春秋时期吴公子庆忌在艾邑居住过。解放后的历次考古发现也成为有力佐证,这些充分说明艾域文明源远流长。

本文来自修水网



  吴头楚尾,不仅说明艾域的历史沿革,和或吴或楚的隶属关系,重要的是还蕴含艾域文化对周边渗透融合。新石器时代,修水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上奉山背是其中心区域。商周时期,渣津龙岗坪族聚而居,于是有了艾侯国,诞生了涵盖整个修河流域的古艾文明,修河发源于黄龙山,与同是发源于此的汨罗江、隽水属一水发三江。艾候国早在殷商即封候国,并载入史册,而平江、通城、崇阳等地,春秋战国前无史可考,古艾文明对汩罗江、隽水流域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容低估。古艾是鲜活的文化符号,更是融汇中原文化、三苗文化、越族文化、吴楚文化的结合体。

  大墓“陕君墩”作为载体,属宝贵的文化遗产,散发着无穷的文化魅力,更是古艾文明最好的诠释和见证。人们有理由期待,这一具有重要文史价值,彰显古艾灿烂历史的唯一大型遗址,能成为对外宣传的亮点。
责任编辑:卢曙光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