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档案

旗下栏目: 红色修水 修水古建 修水文物 古树

“八一”重温秋收起义 看军旗在修水冉冉升起(组图)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周学军 人气: 发布时间:2015-08-02
  88年前,发生在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与广州起义、南昌起义并称为中国***领导发动的“三大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和率先爆发地,地处湘鄂赣边界的九江市修水县是秋收起义主要军事力量的集结地和出发地。
修水遍布秋收起义革命遗址遗迹
秋收起义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2015年“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记者踏进修水这片红色的热土,探寻中国工农革命军留下的足迹,追忆革命先烈甘洒热血的斗争经历。采访时记者看到,秋收起义在这个革命老区烙下了厚重的印记,修水人民已将优良的革命传统铭刻在心,正在发扬秋收起义的革命精神,努力建设“空气都是甜的”秀美家园。 xiushui.Net

  第一面军旗诞生地,“三个第一”永铸革命丰碑

  7月28日上午,在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前来寻找秋收起义根源的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巡视员李蓉,默默地抚平毛泽东雕像前花篮上的绸带,庄重地向伟人三鞠躬。她深情地告诉记者:“我们提到秋收起义,必然要提到修水,修水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应该铭记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江西省修水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修水县委党史办主任龚九森介绍,通过搜集文献资料,拜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整理采访笔录,大量的事实证明,秋收起义部队在修水组建了***独立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于1927年9月9日率先打响秋收起义的枪声,并在修水设计制作出第一面绣有镰刀斧头的军旗。

  修水县原文联副主席、作家叶绍荣,经过半年多的走访、调查,完成了长篇秋收起义纪实小说《日出苍山》。他介绍,秋收起义之前,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部参谋何长工、副官杨立三、参谋处长陈树华受命设计军旗。

  在修水县城商会会馆,军旗的图样经营级以上组织通过后,修水县城的数十名裁缝主动请缨,承担了军旗的缝制任务,布店商人无偿提供红布,群众连夜赶制出100面军旗。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第一面工农革命军军旗在修水县城冉冉升起。
xiushui.Net


  江西省委党校教授罗惠兰说:“军旗的底色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的五星代表中国***,五星上的镰刀斧头代表工农。整面旗帜的含义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领导下的工农革命武装。从此,我党公开打出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旗帜。秋收起义部队在修水创立的‘三个第一’是我党史、军史的永恒丰碑。”

  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城乡遍布革命斗争遗址遗迹

  “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毛泽东的著名诗词《西江月•秋收暴动》中提到的“修”就是修水,这首词真实地反映了秋收起义的率先爆发地及起义初期部队的进军路线。如今,遍布在修水县的革命旧址达1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2处,县级文保单位13处。

  在1988年1月10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何长工生平》的纪念文章,该文指出:“他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并由他设计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记者参观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时,资深党史研究者、修水县民政局原副局长刘烈根介绍,在当时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军民设计制作军旗冒了很大的风险。

xiushui.Net



  记者在一路参观秋收起义修水誓师大会遗址、秋收起义总指挥部旧址、秋收起义军民动员大会遗址,无不体会到秋收起义已在修水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也镌刻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秋收起义后,彭德怀、滕代远、罗荣桓、肖克等革命领导人相继来到修水,唤醒工农、领导暴动,传播革命的火种。

  在秋收起义部队东港驻地旧址--徐骆驼屋,记者了解到,1928年11月底,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曾驻扎过此屋。这里还是湘鄂赣省红军第一医院驻地,1931年12月有医务人员30余人,设内、外科,曾抢救、医治红军指战员数百人,参加掩埋数百名治疗不愈的红军战士遗体。徐骆驼屋的女房东平文嫂曾是红军医院的护士。

  秋收起义部队在修水得到了地方党组织和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结下了鱼水深情,10余万修水儿女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余伯流在纪念秋收起义80周年时著文指出:“没有秋收起义,就没有引兵井冈,就没有井冈山道路的开创,也就没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产生和形成。”
军旗设计模拟复原现场
军旗制作模拟复原现场
HULING
  毁容、舍家为革命,修水人发奋图强建美好家园

  邓新华是当时的军旗制作者之一梁幼陶的外孙女,小时候经常听外公讲制作军旗的故事。她告诉记者:“在那个灰色年代,缝制军旗是秘密进行的。外公与其他几名裁缝和部分妇女,在一间房子里点马灯通宵达旦进行缝制。”邓新华还介绍,起义部队当时支付了铜板作为报酬,修水解放后,不少群众将铜板交给了文物部门收藏。

  采访时,修水县渣津镇原党委副书记熊耐久津津乐道地向记者讲了一个“17枚铜板的故事”。秋收起义期间,一支部队驻扎在渣津下街福星桥头附近。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受群众爱戴,当时有名战士生病,房东方四嫂为他抓药熬汤,视如亲人。
责任编辑:周学军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