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者不朽”是吴昌硕为陈师曾遗墨的题辞。朽者,是陈的别号;不朽,指他的人品、艺品。知人论艺,评价至为精当。 xiushui.Net 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字师曾,号朽者、朽道人、槐堂等,江西义宁(修水)人。他是清季湖南巡抚陈宝箴(右铭)之孙,著名诗人陈三立(散原)第三子,史学家陈寅恪兄。早年曾从周大烈、范肯堂(后为岳父)学习文字、诗文。后留学日本研究生物(博物)学,归国后曾在教育部任编审,故与鲁迅由同学而又成同事。鲁迅在1916年11月30日的日记中记谓:“陈师曾贻印章一方,文曰‘俟堂’。”(图一)(语出《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以表示对当时官僚专事倾軋排挤的蔑视。详见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可证两人之交谊。他又曾任北京高师、北平美专诸校教职。于诗文、书画篆刻无一不精,而享誉当时北京艺坛。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陈师曾生前常自称其艺“生平所能,画为上,而兰竹为尤(图二),刻印次之,诗词又次之”。因此,一般谈论他艺事多以书画篆刻来称誉为“槐堂三绝”。其实,他的诗艺在近代诗界中也足可占一席之地的。更何况他的书画篆刻之所以卓有成就,应该说与他深厚的学养和超俗不凡的诗格紧相关联。叶恭绰《陈师曾遗诗》序言中称他“画竟辄好题句,故君之诗与画恒相系属”。指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如他有题所作《山水》云:“异代高僧是我师,离一切相任天机。请看带水拖泥处,正是迷时即悟时。”诗前有小序云:“此幅意在石溪而似石涛,二师固吾所服膺者也。”这不独是好诗,也是很好的画论。可以从中看出他在创作实践中体会到学古人更须师法造化,“带泥拖水”的皴法即从师法造化中得来,悟出了这一道理才能一任天机创造出自己的画格。 HULING 再看他的另一题画诗:“初从石田入,还似石溪翁。拔俗心无馁,寻师日有功。须知成浑碎,终拟到沈雄。爱汝留残稿,毋嗟爨下桐。”并跋云:“内侄汪伏生,从予学画,先从石田本导之,颇能用笔。此幅浑碎处大似石溪上人,伏生欲弃诸故纸篓中,予甚惜之。因携归,漫题四韵。乙卯(1915年)残腊灯下,衡恪。” 修水网
这首诗他是题在继室汪春绮之侄汪星伯(伏生)习作上的。其中“须知成浑碎,终拟到沈雄”。可以作为他所追求的画格的注脚之一来看。又因为他一生两赋悼亡,先娶知名诗人南通范肯堂(伯子)之女范孝嫦(菊英),因她5年后夭亡,遂续娶吴县汪荃台之女汪春绮(梅未,1883—1914)。他在题此诗时,春绮夫人已下世整整一年。诗中“爱汝留残稿”也可看出他对亡妻感情的深挚。也因此在他的诗赋中,悼亡诗作就占有很大的比重。近代著名诗人陈衍《石遗室诗话》评谓:“真悲哀者。”如所作《题春绮遗像》,其中略云:“人亡有此忽惊喜,兀兀对之呼不起。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同死焉能两相见,一双白骨荒山裹。及我生时悬我睛,朝朝伴我摩书史……。”诗的起首说人死后能见到遗像是一桩喜事,但“兀兀对之呼不起”,又勾起了失去亲人的悲痛,转而再想到“同死”,而同死仍不能相见,不如让遗像长伴自己……。正是缠绵悱恻,凄怆动人。故近现代诗坛称他“诗风平淡自然,感情深挚,与其父不相同”。这也正是他平生在习艺中善于学人的地方。如他的书画篆刻均受吴昌硕的影响,但不囿于一家之法,而善于取用,敢于独造,终于自成风貌。 HULING 他作为一位有着精深学养的传统文人,在20世纪初的中西文化碰撞中,他驳斥“民族虚无”论,以《文人画之价值》确认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价值,并立论“不以形似,正是画之进步”以扭转当时死气沉沉的复古画风,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人画开辟了新的途径。他作画主张“感情移人”,强调“画外功夫”,讲创造,重生动,求意趣。这与他的诗格也堪为一致。如他的《沙际片帆》(图三),以洒脱拙朴的笔墨,简约奇特的构图;以空灵、广漠的画面,冲和、萧澹的意境,给人以广阔的遐想空间和无尽机趣。正是他“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的典范,把传统文人画推上到新的高度,这些对当代画坛仍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修水网 他还以“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来鼓励齐白石。对此,几可说由于他的巨眼卓识,才为中国现代绘画史“催生”了一位举世公认的大师。同时也有理由相信,倘若天假他永年的话,他同样能成为20世纪的艺术大师。从这一意义来看,吴昌硕“朽者不朽”对他的评价确实是至为精当的。 内容来自xiushui.Net 陈师曾 (1876—1923年),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湖南省凤凰人。湖南巡抚陈宝箴孙,著名诗人陈三立子,诗人陈散原哲嗣,历史学家陈寅恪之兄。曾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13年到北京,次年任教育部编审,之后历任北京各大学教授,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在文人画遭到“美术革命”冲击之时,他高度肯定文人画之价值,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风俗画多描绘底层人物,像收破烂者、吹鼓手、拉骆驼、说书、喇嘛、卖糖葫芦的、磨刀人等等,斑斓多致。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苍室印存》等。 内容来自xiushui.Net 生平年表 修水网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 丙戌)11岁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甲午)19岁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20岁 xiushui.Net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23岁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26岁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27岁 1910年(清宣统二年 庚戌)35岁 1912年(民国元年 壬子)37岁 xiushui.Net 1913年(民国二年 癸丑)38岁 1916年(民国五年 丙辰)41岁 1917年(民国六年 丁巳)42岁 HULING
1918年(民国七年 戊午)43岁 1919年(民国八年 己未)44岁 1920年(民国九年 庚申)45岁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1921年(民国十年 辛酉)46岁 1922年(民国十一年 壬戌)47岁 内容来自xiushui.Net 1923年(民国十二年 癸亥)48岁 xiushui.Net 满门俊彦--义宁陈氏 陈宝箴(1831—1900年),族谱中名观善,陈师曾之祖父。清咸丰元年(1851年)乡试中举,步入仕途,后得曾国藩、张之洞、李鸿藻赏识,并在甲午战争中功勋卓著,受到光绪皇帝的赞许。光绪皇帝试行新政,陈宝箴受任湖南巡抚,创设南学会、时务学堂、湘报馆,设保卫局、矿务局、蚕桑局、官钱局、工商局、电报局、水利公司和轮船公司等,还建造了枪弹厂,开办武备学堂,一时各项新兴事业次第蔚起,湖南风气大开,海内外人士纷往观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秋,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废新政,诛六君子,陈宝箴作为地方督抚中推行新政最力者被“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xiushui.Net 人缘广结--相知挚友 陈师曾早在青年时代就与鲁迅在矿务铁路学堂同窗,之后同在日本留学,鲁迅在东京筹办《新生》杂志,师曾是积极的支持者和赞助者。回国后又一起共事,对新知识、新思想的追求是他们一生友谊的基础。他们交往密切,一起逛市场,收购古籍和金石拓片。陈师曾向鲁迅赠画多幅,为之刻印多枚,并请鲁迅鉴赏他的书画作品。而鲁迅收藏的中国现代国画家的作品也以陈师曾的为最多(鲁迅日记中有10处提到陈师曾赠画,现北京鲁迅纪念馆存10幅赠画中之9幅)。 HULING 奏刀治印--篆刻方寸 xiushui.Net
真知灼见--著述理论 《中国绘画史》 《中国画是进步的》 《文人画之价值》 内容来自xiushui.Net 汲取回馈--师曾生平 陈师曾自幼就表现出对绘画的喜好和天赋,居长沙时,他师从善画梅花、草虫的尹和伯,从此奠定了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陈师曾考取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转至上海法国教会学校学习外语,次年偕其弟寅恪同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文,之后进入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博物学,在日本留学8年后于宣统二年(1910年)归国,时年35岁。 修水网
回国后陈师曾先就职于江西省教育厅,不久即转赴江苏南通师范学校任教,教授博物学。1913年,应聘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时仅半年又北上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同时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平女子师范学校博物教员。1916年,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专修科国画教员。1919年在北京的多所美术专门学校任国画教授。由于陈师曾的人品、学问及诗、书、画、印“四全”,因此被公认为民国初年北京画坛最有名望的画家。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1923年夏,陈师曾的继母病危,他哀伤过度加之连日劳累竟致染病逝于南京,享年48岁。陈师曾的艺术生命就此嘎然而止,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遗憾,更是中国文化艺术界的重大损失。梁启超在致悼词中称:“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吴昌硕的题字是“朽者不朽”,这是对陈师曾艺术人生的最高评价。 内容来自xiushui.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