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红色修水 • 正文

黄埔军校中的修水儿郎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王卫正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那时,有许多英勇的修水儿郎满怀家国情怀,投笔从戎,纷纷报名考入黄埔,追寻自己的梦想。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如下:

       第一期(1924年6月16日至1925年7月)共招收七百多学员,其中湖南省190人,广东省115人,陕西省67人,江西省51人,其中修水籍师生3人:雷德(1902--1927),全丰镇人,分在步兵第4队,时年22岁,毕业后参加北伐,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十师六十团第二营中校营长,中央军校教导一师中校副团长,1927年8月于龙潭战役中牺牲;钟烈谟(1902--1926),何市镇何家嘴村人,分在步兵第6队,时年22岁,毕业后任第一军第二师连长,毕业后参加北伐牺牲。
       廖士翘(1892--1951年),号卓如,黄沙镇长坑村桃树坑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工兵科学习,1924年5月在广州南园与车贞华(江西武宁人,日本东京医科学校毕业)结婚,军政部部长程潜为证婚人,1925年由廖仲恺介绍任黄埔军校教官、工兵科主任、入伍生部工兵营营长,1926年8月率工兵大队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直属工兵团上校团长,参与攻克武昌城。
      1927年4月廖士翘任浙西警备司令部司令官率部驻军浙江兰溪,1929年3月任军校教导总队教育科长兼地形主任教官,1929年9月任第8期军官教育连长,1931年12月19日任中央陆军步兵学校教育长,1936年10月晋升陆军少将。1937年10月21日任江西省兵役管理区司令部司令官,负责全省征兵事宜,1938年2月28日任军政部江西伤兵管理分处处长,1938年4月6日任江西全省防空司令部司令官,1938年6月20日兼任鄱阳湖警备司令部司令官,其间率部坚守庐山地区与日军展开敌后游击战争。
       1939年4月1日廖士翘任江西省保安司令部参谋长,1940年5月兼任中央步兵学校第二分校教育长,1944年7月3日任江西省政府保安处处长,1945年5月1日任江西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官,1947年7月晋升为陆军中将,同时办理退役,返回南昌致力于“翘材中学”师资配备与教学管理事宜。
      1949年5月廖士翘带领学生迎接解放军,并向解放军军管会登记移交所存武器,1950年1月5日以“窝藏枪支”嫌疑被关押于羊皮巷监狱,1951年3月18日以“反革命罪”判处死刑执行枪决。
      1986年3月20日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撤销1951年刑事判决,对廖士翘按起义投诚人员政策对待,将错没收的财产予以发还,把他归纳为黄埔精英、北伐名将、抗日英雄、社会贤达的行列。
  第二期(1924年8月至1925年9月6日)共招收四百多学员,其中江西67人,而修水籍仅1人:丁国保,路口乡人,分在步兵第1队。
  第三期(1925年1月至1926年1月17日)共招收一千三百多学员,其中江西籍师生135人,而修水籍有13人都分在步兵科:朱赤(1900年--1937年),号亲民,上衫乡下衫村萧家湾人,时年22岁,参加北伐,因战功历任排长、连长、少校营长、第88师262旅少将旅长,1937年8月淞沪会战率部血战上海,后退守南京市中华门、雨花台,直至壮烈牺牲。
       王师劲(1900年--1930年),号铁猛,水源乡绣墩村人,时年25岁,毕业后参加北伐任总政治部宣传支队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曾任修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主席、县游击大队政委,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陈士元,号冕群,义宁镇良塘村人,时年26岁,1940年11月晋升少将旅长;陈泽寰,号泗滨,山口镇老街人,时年24岁。
       余锡祺,号秉珪,渣津镇中街天和春号人,时年19岁;余锡祉(1902--1927) ,号康侯,渣津镇中街天和春号,时年17岁,1946年11月晋升上校团长;余翼群(1905--?),号龙翔,马坳镇白木洞人,时年20岁,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军职,抗日战争后任中央军校第七分校(西安分校)学员总队少将总队附、西安绥靖公署高参、国防部附员,1943年2月晋升上校团长,1946年退役。
      钟祖荫(1903--?),号厥昌,何市镇何家嘴村樟树下人,时年22岁,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排、连、营长,参加两次东征和北伐战争,1929年起任第二师第六旅副团长、团长、独立第十旅副旅长,抗日战争后任第十集团军独立第十旅旅长、第五师副师长、师长、军政部军务司副司长、第八十七军新编第二十三师师长,1945年2月授陆军少将,参加徐州会战、随枣会战、鄂北会战,第一、二次长沙会战和桂柳会战,1946年起任联勤总部新疆供应总局喀什第二分局少将局长、第一二八师师长,1949年到台湾任“国防部”第四军官团团长,1958年退役。
      钟冠英,号集群,何市镇何家嘴村傅家岭人,时年18岁,后留校任第六期步兵9中队少校副队长,1940年华南日军主力进犯粤北,在增城组建第63军杀敌队任第1大队副大队长,在增城、从化、番禺交界处四处袭击敌人。
      徐明新,号道行,崇仁门徐祠今修水县城人,时年21岁;吴连楚,号省南,大桥土龙源今大桥镇人,时年22岁;方冀升(病故),号尚阶,渣津镇石人源人,时年20岁。
      卢石英,号继玉,渣津镇人,时年20岁,后留校任第四期步兵第一团排长、第六期学生管理处教师、第八期第一总队步兵大队教练、第十七期第十一总队长,驻武冈,1942年7月晋升上校团长。
      第四期(1926年1月17日至1926年10月)共招收二千六百多学员,其中江西籍师生169人,而修水籍有9人:甘棠复,号荫吾,马坳镇人,分在步兵科第一团第8连,时年26岁;周俊夫,号镜芙,西港镇修口村康家源人,分在步兵科第二团第3连,时年25岁。
       丁振英,号荣九,路口乡南边人,分在步兵科第二团第3连,时年22岁;谢国枢,号佑群,铁炉巷梯云书院今县城北人,分在第二团第7连,时年18岁;饶东篱,号菊吾,路口同济堂今路口乡人,分在第二团第8连,时年20岁;丁葵,号向日,路口乡人,分在,时年23岁。
      李雍熙,号逢春,鹦鹉街尚美斋今县城北人,分在工科大队普通工兵队,时年24岁;李奠华,号玉屏,大椿乡曾家嘴人,分在政治大队第3队,时年18岁。
       晏俭,号绍显,白岭镇邓家嘴人,分在步兵科第5连,时年22岁,1936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长征会师陕甘,张学良调任西北“剿总”副司令,胡宗南升任第一军军长,下辖第1师、第78师奉命开赴陕西剿共,9月21日第78师第232旅在宁夏同心县豫旺镇山城堡陷入红军主力包围,经过一夜激战第464团上校团长晏俭兵败阵亡,全旅伤亡殆尽,西安事变后胡部调离陕西凤翔。
       第五期(1926年3月至1927年8月15日)共招收二千三百多学员,其中江西籍师生194人,而修水籍有11人:胡国梁,号金铮,白岭镇人,分在步兵科第1队,时年20岁;宁醒民,杭口镇人,时年30岁。
       郑国杰,号昆山,杭口镇祁源港人,时年24岁;韩士杰,号蔚生,奉乡梅渡康泰堂人,分在步兵第2队,时年19岁;熊楫,号根年,义宁镇秋湖里人,分在经理科第6队,时年29岁;王骏,号迈群,县城铁炉巷王祠人,时年22岁,毕业后任88师524团少校营长,1938年9月在湖北抗日阵亡。
      赖鸣天,号子隶,山口镇老街人,时年25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1938年万家岭大战,解放战争时期病死;张健儿,号象成,漫江乡杜市人,时年24岁;沈堃,号柳青,白岭镇桃树港人,分在工兵科,时年29岁;丁国柱,路口乡(张)仙桥村人,分在工兵科,时年22岁;朱渭滨,上衫乡人,时年25岁。
       1927年黄埔军校迁校至武汉,第六期(1928年4月23日至1929年5月15日)江西修水籍9人都分在第一总队:石砚贻,何市镇上田浦村人,时年21岁;王尹衡,号治孚,山口镇老街人,分在步兵一大队第4中队,时年29岁。
       戴煌,号嘉庭,马坳镇人,分在4中队,时年22岁;卢效先,号觉卿,水源乡南边村人,分在4中队,时年25岁;梁栋材,号祝三,衙前人,分在步兵二大队8中队,时年26岁;胡坚,号志逖,白岭镇人,分在骑兵大队1连,时年25岁;魏衡,号南卿,漫江乡人,分在工兵大队1中队,时年29岁;郭坚,号迪康,杭口镇人,时年22岁;周弼,号介颐,杭口镇人,分在工兵3中队,时年27岁。
      1928年黄埔军校迁南京,招训了第七期至第十三期学员,第七期(1928年12月28日至1929年12月28日)江西修水籍1人:熊肇基,四都镇彭姑村人,分在骑兵队,时年21岁。第八期(1930年至1933年)江西修水籍2人:郑国鼎,号建邦,东港乡西源村人,分在一总队步兵一大队1中队,时年25岁;冷翊平,黄龙乡东源洞下村人,分在二总队步兵二大队4中队,时年20岁。
       第九期(1931年5月1日至1934年5月8日)1人:冷崎,号逸岑,黄龙乡白桥黄龙寺村铁泉湾人,分在步兵第2队,时年20岁。第十一期(1934年9月至1937年10月)1人:胡轶凡,号亚担,白岭镇桃树人,分在骑兵队,时年22岁。
      第十三期(1936年9月至1938年9月)2人:车宁远,县城内敏公巷查祠人,分在步兵2队;熊沛余,渣津镇人,分在工兵2队。1937年11月因抗战黄埔军校迁抵成都,第十四期(1937年12月至1938年11月)江西修水籍2人:朱华,漫江乡杜市人,分在第4队;胡承汉,白岭镇桃树港人,分在第5队。
      第十六期1人:胡国潘,号志宏,白岭镇桃树港人,分在第三大队9队。第十七期(1940年4月至1942年4月)3人:徐廷珣,号挹峰,七都现宁州镇人,分在步兵第4中队;邱作霖,号月轩,县城衙前街胡元大号,分在第三大队9中队;李如白,生于1923年8月,黄港镇南坪街人,分在步兵科。
       第十九期(1942年12月25至1945年4月)修水籍仅1人:熊兆,号耀林,生于1916年2月,布甲乡人,分在炮兵科。第二十一期于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入伍,其中修水籍仅1人:车轩,生于1927年1月,四都镇彭姑村人。
     黄埔军校洛阳分校于1934年成立到1938年举办5期,共计调训学员9000余人,修水籍仅第五期1人:胡鸿图,生于1913年12月,白岭镇中街人。
      由于资料缺失,以上名单难免有遗漏,但是弥足珍贵的是这58个江西修水籍黄埔学员中,有10位革命先烈:钟烈谟、雷德、余锡祺、余锡祉、甘棠复、王铁猛、朱渭滨、朱赤、沈堃、王骏,其中前5人是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王铁猛、朱渭滨2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为苏维埃新中国而光荣捐躯的;朱赤、沈堃、王骏3人是在抵御外族入侵的抗日战场上壮烈殉国的,他们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献身,一个个令人痛心。而有的却走向反面,以人民为敌,让人扼腕叹息;也有的迷途知返,取义成仁;还有的下落不明,不知所终。
      他们原本都是修水人民的好儿郎,都是热血青年,都有一个当将军的梦想,都不是贪生怕死之徒。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虽然没有实现他们的理想,倒在了奋斗的征途中,成为陨落的将星,但是他们大部分人是为新中国的诞生而献出宝贵的生命。
      他们生的伟大,死得光荣。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晚辈去搜集、传扬和缅怀。

【古城旧梦】出品
信号:gcjm888888                    

     王卫正:男,修水县水源乡人,大专学历,中学教师,《古城旧梦》特约作者。爱好文学、书法。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红色修水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