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修水古建 • 正文

修水現300多年歷史防洪堤 客家移民所筑至今完好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黄一魏 卢金鑫

  4月14日,修水县文物工作者在宁州镇范塅村发现修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客家河堤,完好如初,发挥着防洪、护田和交通出行的作用,至今有300多年。

  4月13日,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环境治理灭荒除杂时,一段修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人工防洪河堤引起当地文物工作者的注意。该段河堤长约400米,顶部宽度在60公分至100公分之间,高度不一,约在一两米之间,由乱石砌筑而成。河堤两边,一边是范塅河,一边是与河床水平高度大致相当的河面。
  范塅村与陈宝箴、陈三立故居所在的竹塅村毗邻,均属客家人集聚的原桃里乡。据史料记载,客家人在迁徙至范塅后在当地结草为庐,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在狭长的河谷地带垦荒种地,沿山脚造田,为避免水患,第一代客家移民陈友惠组织族人精心修筑防洪堤,时间长达五年之久。
  县文物工作者、黄庭坚纪念馆原馆长黄本修是该村八横组人,他介绍说,这段修筑防洪堤的历史,在当地陈氏和黄氏的族谱里均有记载:“清康熙三十年客家人陈友惠自江西吉安府徙迁宁州泰乡七都八横,开荒立宅围堰凿圳,历五年筑中庄河堤。到乾隆五十一年,陈公曾外孙黄学仁由石门(范塅石门)移居八横,完善中庄河堤,修桥梁于罗坎,曰‘寿星桥’。道光十一年后人立碑于桥头,见《寿星桥碑》。”据上面族谱所记述,该防洪堤修筑至今已经300多年。据该组82岁的村民黄保修介绍,这个河堤从他的父辈到现在都没有出现过损毁,没有进行过一次维修。
  “百年客家河堤,是勤劳敬业、自力更生的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见证和体现,是客家人的骄傲。”作为八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理事长的黄本修说,他们将在新农村建设中以客家河堤为载体弘扬客家文化,传承老一辈客家人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修水古建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