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姚星宇
樊孝菊:从农家妇女到中央候补委员
樊孝菊(1932.10 )女。江西修水人。1952年12月入党。1950年6月参加工作。初小文化。1950年6月任江西省修水县四都乡妇女主任。1952年1月为修水县三都2区妇女干部。1953年9月任修水县四都乡副乡长、妇女主任、团委书记。1962年12月任修水县南岭公社四都大队北上小队副队长、菊牡队队长。1964年4月任修水县南岭垦殖场四都大队街上生产队队长。1966年1月任修水县三都茶厂党委副书记兼县农科所副主任。1968年1月任修水县革委会副主任兼三都茶厂党委副书记。1969年9月-1972年12月任修水县革委会副主任、太阳升公社党委书记、三都茶厂党委副书记。1973年1月任江西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妇联主任,修水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太阳升公社党委书记、三都茶厂党委副书记。1982年1月任修水县三都茶厂工会副主席。1985年1月-1986年11月任修水县三都茶厂退管委员会主任。中共9、10届中央候补委员。
樊孝菊:从农家妇女到中央候补委员
8月22日上午,在修水县城鹦鹉街一隅,记者来到了樊孝菊老人的住处。樊老热情地招呼着我们,一室一厅的房子内,除了一张破旧的沙发、一台彩电,几乎没有其他家具,一只猫在饭桌上跳来跳去,平添了几分生机。眼前的樊老精神矍铄,瘦弱而矮小,让人很难将她与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五次荣获“省级劳模”,担任过中央候补委员、江西省委委员、省妇联主席、省革委会副主任,中央九大、十大代表,昔日“叱咤风云”的樊孝菊联系起来。
1932年,樊孝菊出生在修水县石坳乡黄源村一户贫苦家庭,在她不到一岁的时候,早年便参加红军的父亲樊哲云光荣牺牲。当时,伪保长、甲长放言要将她全家斩草除根,母亲只好带着她讨饭逃难到了四都乡,与当地一个理发匠成了婚。次年,祖母去世,在富农家借了一块银元、一斗荞麦来安葬,因还不起一块银元,年仅12岁的樊孝菊被迫到富农家做长工还债,做了3年才还清。16岁那年,樊孝菊同余光言结为夫妻,成为一生的伴侣。
1957年,樊孝菊和张待牡的劳动先进事迹被树为典型,县妇联因此广泛开展了“千菊万牡”运动,号召全县要涌现一千个樊孝菊一万个张待牡,同时推向了全省。由于樊孝菊的出色表现,她先后3次被组织派到最贫困、最落后的生产队担任队长,竟然使这些队都改变了面貌,3个生产队先后受到了省里的表彰。1960年,她组织了20名妇女的“菊牡队”,种植10亩试验田,从耕田到收割全是20个女同胞自己动手,亩产在原来300多公斤的基础上翻了一番。1962,她出任港背队生产副队长、妇女红旗队队长,带领社员修水塘,组织红旗队员改造30亩低产田,到山上打青草、烧火土灰,使这个队的低产田亩产由原来几十公斤提高到200多公斤。
1968年樊孝菊又一次出席省劳模会,会上,林彪的女儿林豆豆代表《解放军报》采访了樊孝菊,在报上发表了《最新最美三代人》一文,把她作为中年人代表做了典型报道。1969年,樊孝菊当选为中共九大代表,一个种田出身的农村妇女能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心情激动是可想而知的,她连续几个夜晚彻夜未眠。1969年4月1日,中共九大胜利召开,她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4月24日,是樊孝菊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日子,这天是选举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樊孝菊急忙把选票投入票箱,快步走到毛主席面前,紧紧地握着毛主席那有力的手。主席亲切地问她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多大岁数,在哪里工作?她一一作了回答,主席满意地笑了,还亲切地称呼她“江西老表”。
“只要对群众有利、对人民有益的事情,我都愿意去做,现在能听到别人说‘樊孝菊是个好人’,我就十分满足。”樊孝菊如是说。修水县是秋收起义的发源地,不少本埠先贤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此,樊孝菊向省革委领导呈送了关于兴建“修水革命烈士纪念馆”的报告,最终得以顺利落成;修水地处偏远山区,出行不方便,文化生活单调枯燥,在她的努力下,终于建成了修水电影院;一条修河穿过修水县城,来往的人们靠浮桥或摆渡过河,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也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她积极向上面争取资金,建成了当时修水县最为壮观的一座大桥,至今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樊老说,她前半辈子就是一个 “三起三落”过程:在旧社会里受尽了苦,新中国成立后对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经历文革的动荡风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享受到生活的甜头;人到晚年虽然一度受到冷落,但组织也给了樊孝菊较为满意的结果。1982年,樊孝菊脱产到三都茶场工会任副主席,1984年恢复了国家正式干部身份,吃上了商品粮,1986年退了休,享受副县级待遇。(九江日报 记者 姚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