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久违居,藤条绕绮扉。
我家老屋后院的果园里,一片石磨从杂草和泥土中露出半个头来,静静望着我们回到了老屋。老屋里的一切是那么令人熟悉,瞩物思人,让我热泪盈眶。
香花鲜郁艳,后院翠芸薇。 橙色枇杷果,枝头泪雨飞。 晖斜依旧景,何见故人归? 原长年驻守老屋的祖父和父母都早已离我们而去,他们辞别了老宅,留下了冷静与寂寞。兄弟姊妹都在生计路上忙碌,回故里居住的时间也不多,很长一段时间没人回到老屋居住了。 院中长了一层青苔,花园里长满了杂草荆棘。屋的东侧,我和母亲在1993年3月亲手栽培的10棵杉树,历经三十多年的风雨都早就长成了胸围两尺余,高数丈,四季青翠苍天的风景树。就整个村子言,也同样比先前少了许多人气,尤显冷落、寂静。 桃花已谢燕南去,烦忧荒寂消颓。 HULING 一年余月返村居。故居貌更旧, 铁锁把门扉。 青年少壮都别离,生涯南北漂移。 幼童翁妪守田犁。 陌阡遇老友,握手话心扉。 癸卯岁季春于故乡。 我迅速打扫完院中的树叶与尘埃,除去果园内的茅草和杂物,用锄头将压在石磨上的泥土刨开,将这片不知被泥土掩埋了多长时间的石磨小心地抱了出来,可另一片石磨却不知去向。我便电话询问大哥,得知另片石磨是他放到了院外的木蓬里,我松了一口气,放心了这石磨还全在,还能合二为一了。 这套历经沧桑、不十分厚实而略显单薄、至今保存完整的石磨,制于何年何月,是祖先谁所制未曾知晓,只是我对它的记忆尤深。石磨浑身留下岁月的痕迹,散发着往昔的气息,也有着祖父和父母浓浓的味道:记得我小时候,逢年过节,或是我们小孩将要过生日时,祖父和父母就用它来磨豆腐,磨米粉做糖果给我们吃,会乐得我们心花怒放,蹦蹦跳跳。 在那物质还很贫乏的年代,我们西平古县的传统习俗里,一些重要的节日,或庆祝生日,或是招待贵客,豆腐和糖果就是道不可缺少的传承佳肴,只要有豆腐和糖果就显得非常重视,就是上好的“牙祭”。石磨也几乎是家家都必须要用到的食品加工用具。 本文来自修水网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制作粉面、豆腐都是机械操作,超市、商店也有成品可买,非常方便,再也不是那么必须要用石磨人工操作了。传统的石磨,已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石磨逐渐被人们遗弃、冷落。看到这一套经历风风雨雨的石磨,不禁让我唏嘘叹息。 小时候,我家的石磨安放在进大门口下堂屋右边靠墙一侧的木架上,花岗石做成的磨盘分上下两片,两片石磨中间有一个铁质磨芯,合在一起便是一套完整的石磨。上面的一片石磨的顶部有一个贯穿的凹字形漏斗进料口,上下两片的交合面都是撞有牙纹齿的,上片磨盘的边上还装有一个垂直手柄和一个“T”字形的木质推杆,推杆上挂着一根麻绳吊在房梁上,根据推杆人的个子,高低可调。 磨料时可两人一齐用力,一个双手抓住推杆用力往前推,一个左手握住手柄配合引导方向相向用力推动上片磨盘360度不断转圈,右手可不停的往上片磨盘上的进料口加料,磨好了的米粉或料浆就会随着石磨的转动,源源不断地流入石磨底部放的接料容器里。体力好的人,不用推杆,也可一个人操作,一般都是两个人配合操作更轻快、顺利。 石磨看上去简单粗糙,但方便实用,也呈现了祖先的聪明与智慧。小时候看到祖父和父母在推磨加工米、面粉和豆浆时,总觉得很好玩,也很有趣,闹着要去推比自己个头还高很多的推杆。我上中学时还与祖父、父母一起推过石磨,虽说上手操作容易,看起来轻松好玩,但真正做起起来远没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双脚长站在同一个地方,长时间机械地重复着一前一后的同一个动作,异常枯燥无味。 修水网 www.xiushui.Net 只要推了一会儿推杆就感觉两臂酸痛,时间一长,身上就会冒出汗来,握推杆的一双手掌也会打起血泡,双脚也会站得发麻,会累得气喘吁吁,推磨,还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先辈们手推石磨的辛苦情景,总是浮现在眼前,宛如昨日,不能忘怀。 故乡叫邹家湾,是一个有着十余户人家的小自然村落,都是清一色的孙姓人家,一公之子,一婆之孙。我家的石磨也是我们湾里唯一的一套石磨,听祖父说,那时老宅几代同堂,数十口人挤在同一个屋檐下,逢年过节,需要磨粉磨豆腐的人一天到晚进进出出,热闹非常。 石磨使用遇上人多,时间冲突,大家都会自觉地按照“先来后到”,排队等候,遇上有事急用,也就彼此相让,从不因此而伤和气,也其乐融融。因石磨用的频率太高,石磨的牙齿也就老化磨损很快,每年都要请来石匠对石磨的牙齿修理一两次。石磨所在,热闹所在,欢乐所在,和甜蜜所在。 时过境迁,斗转星移。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始的石磨也就逐渐光荣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我家老宅里的这套石磨见证了我们八姊妹的出生与成长,见证了前辈们的艰辛与困苦,也见证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祖居石磨已下岗,岁月留痕功不忘。 本文来自修水网
岁月,把我们与石磨的距离越拉越远,曾经伴随着我们成长,为哺养我们作过贡献的石磨虽已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石磨那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斗志和奉献精神,永远也不能忘记,要发扬光大:
轮转团圆当苦力,杂粮成粉味悠长。”
“精雕细琢自深山,打磨成型到世间。
我特意把老家的老石磨安放在院子显眼处,让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它,看看它历史风貌,闻闻她的历史气息,不会忘记她曾经的辉煌、更不能忘记她曾经的功绩。上下合心皆尽力,四方奔跑志坚顽。 夜行日继不言苦,齿尽心劳若等闲。 桑海经年风骨显,精神闪耀在人寰。”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孙 彬:笔名,一杆竹。《大西北诗人杂志》和《古城旧梦》特聘作者,闲暇爱恋文字,有诗、小小说、散文等1000余首(篇),散见于《中国社会报》《中国档案杂志》《大西北诗人杂志》《江西日报》《中国诗报》《修水报》《作家与文学》《长江文学》《华人文学》《长江诗歌》《国际诗歌网》《中国诗歌网》《东方文学网》等,多次获全国性征文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