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谷风 视频 图片 旅游 财经 教育 生活 文学 人物 档案 交通 观点 资讯 服务 专栏

山风

旗下栏目: 山风 网风 乡风

百馆千校”让历史文化触手可及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作者:郭诚芝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1-13
  “同学们,黄庭坚在母亲病重时亲自侍奉汤药,清洗便桶,昼夜不离,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在黄庭坚纪念馆内,县六小100余名学生正在参观学习,该馆副馆长查丹妮为大家讲述黄庭坚的故事。查丹妮说:“黄庭坚不仅十分孝顺,而且为官清廉,不贪图私利,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2024年,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西省教育厅联合启动了2024—2025年江西省“百馆千校”博物馆系列活动,通过每年每馆“进学校”,实现全省百座博物馆走进千余所学校,进一步活化利用博物馆资源,深化馆校合作,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活动开展以来,县博物馆(黄庭坚纪念馆)活化馆内资源,立足我县名人文化、红色文化、特色文化,以馆藏文物为抓手,联动全县中小学校,积极推动“百馆千校”系列活动落地。

  研发特色课程 弘扬黄庭坚名人文化

  2024年12月31日上午,黄庭坚纪念馆山谷讲堂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庆元旦 迎新年 书春联”社教课活动正在举行,来自县六小书法班的18名同学齐聚一堂,通过书写传统春联,感受黄庭坚书法的独特魅力。孩子们挥毫泼墨,一副副充满新年祝福的春联展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本文来自修水网
  2024年12月21日,在黄庭坚纪念馆溪山自在楼前,县二小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香文化研习。孩子们来到香道课堂,了解黄庭坚与香文化的渊源、制香方法和香学思想。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参与选炉、填灰、压灰、起篆、点燃香篆等步骤,感受制香乐趣。
  自“百馆千校”活动开展以来,黄庭坚纪念馆精心研发了“黄庭坚传统香事”“黄庭坚诗书文化”“黄庭坚孝廉文化”等特色课程,不仅展示了黄庭坚在文学、书法上的卓越成就,还深入挖掘了他在孝道和廉洁方面的精神内涵,增强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利用红色元素 弘扬秋收起义红色文化

  县博物馆红色沃土展厅主要介绍了1927年9月9日爆发的秋收起义的全过程。展厅里情景还原军旗设计场景,展示了革命文物、历史照片和英雄事迹,生动再现了革命历程。不仅如此,县博物馆还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互动体验,让参观者全面了解秋收起义。
  课堂上,县十小教师王兰艳向同学们介绍秋收起义历史,“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修水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在修水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秋收起义的第一枪在修水打响,修水有十多万革命烈士……带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县博物馆,通过多种形式让大家更加了解历史。”王兰艳说。

HULING


  县博物馆向全县中小学发出邀约,并与县十小、县十一小、县二中等12所学校达成馆校合作协议,将馆内红色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开展“红领巾爱祖国”“秋收起义在修水,爱党爱国我先行”“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等主题红色研学活动。
  2024年11月7日,县十小副校长张海飞带领学生到县博物馆参加“红领巾爱祖国”研学活动。“我校统筹安排五年级12个班分六批到县博物馆参观学习,通过听取讲解和参与博物馆红色社教课程,让孩子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家乡红色文化,厚植爱党、爱国、爱家情怀。”张海飞说。
  据县博物馆社教部主任丁玫瑰介绍,讲解员们会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如高年级学生侧重更深入的历史探讨和文化交流,低年级学生则会通过互动游戏和手工制作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在研学活动中都能收获满满。

  巧借馆藏文物 弘扬修水非遗特色文化

  在县博物馆珍宝馆里,珍藏着一面唐代铜镜。铜镜的外缘雕刻着八轮新月,象征着圆满与和谐;内饰五朵莲花,寓意多子多福,福寿连连。每当学生们来到县博物馆,都会被这面铜镜吸引。在县博物馆三楼非遗展厅,展示着一件手工制作的全丰花灯戏服。戏服旁是一个全丰花灯情景台,台上人偶栩栩如生,仿佛正在表演精彩的花灯戏。每一个人偶的表情和动作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仿佛置身戏园,感受到浓厚的戏曲氛围。 修水网
  2024年12月3日,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走进县特殊教育学校,为这群特殊的孩子们开启了一场趣味盎然的铜镜制作体验之旅。在工作人员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纷纷化身小工匠,一块块瓷土在他们手中逐渐有了铜镜的雏形。在杭口镇双井小学和厚家源小学讲解铜镜时,孩子们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深入探讨铜镜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古代文物的兴趣与研究热情。
  “修水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空气香,不哇南不哇北,单哇修水的好特色……”县博物馆里,传来了一段段戏腔全丰话,这是县博物馆讲解员丁菲菲用生动的全丰方言教县十一小同学们在唱全丰花灯戏。大屏幕上,播放着全丰花灯戏表演片段,这种将彩灯、小戏、舞蹈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给孩子们带来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每个同学都分到一份花灯制作原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动手制作,经过一番努力,五颜六色的花灯终于完成了,每个同学举起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通过‘百馆千校’系列活动,县博物馆成功实现了文化的双向流动,博物馆文化走出馆门,走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的温度与文化的力量。”黄庭坚纪念馆(修水县博物馆)馆长陈爱玲说道。
本文来自修水网

  我县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非遗项目3个、市级非遗项目27个。县博物馆充分挖掘非遗魅力,积极开发“探寻非遗中的奥秘”多样性课程,让非遗技艺在学生们手中具象化。
责任编辑:郭诚芝

最火资讯

首页 | 山谷风 | 视频 | 图片 | 旅游 | 财经 | 教育 | 生活 | 文学 | 人物 | 档案 | 交通 | 观点 | 资讯 | 服务 | 专栏 | 修水视频

赣ICP备09008563号-2 修水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3330016260 QQ:303998284 修水网超级群:2756263 房产家装群:117835007 邮箱:163.www@163.com

赣公网安备 36042402000001号

Power by DedeCms 赣ICP备09008563号-2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