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下,漫江乡宁红村罗杨文妻子与80多岁的公公婆婆在门前地坪切晒胡萝卜,有说有笑。记者采访蚕农罗杨文,60多岁的罗杨文夫妇,养了10多年蚕,年收入均在3万元以下。今年从赣丝之路小蚕工厂购买小蚕,养了11批次,蚕种25张,收入4.5万元。
谈到养蚕,罗杨文妻子笑着说:“小蚕工厂模式好,一次养2、3张,不要请人帮忙,蚕病也没有,半个月就能卖茧进钱。以前一年最多养四批蚕,一批5、6张种,人累得半死,现在一个月就能养两批,人轻松,赚钱也多。”
小蚕工厂养蚕模式是指小蚕由工厂专业饲养至三龄或四龄饷食后,由农户到工厂购买来养。蚕农由原来购买蚕卵变为购买小蚕。采用这种饲养模式主要是根据蚕的生长特点决定的,缘于四种原因:蚕种收蚁(蚕卵变成小蚕)技术要求高,容易造成收蚁率不高,收蚁不整齐;消毒要严,蚕病大多缘于小蚕感染,素有“养好小蚕一半收”的说法;小蚕对温度、湿度、光线都有严格要求;小蚕与大蚕食量悬殊,四龄所吃的桑叶量只占四龄大蚕的二十分之一,饲养时间却基本相同。小蚕工厂既解决小蚕饲养技术、消毒、温度、湿度等方面难题,也缩短蚕农养蚕时间。
“
这么好的模式为什么以前没有推广呢?”
陪同采访的县蚕种站站长卢鹏说:“过去修水蚕桑产业发展主要学习浙江模式,分户经营。去年,县蚕桑局到广东省翁源县和广西宜州市考察小蚕工厂的养蚕模式,并投资200万元在山口镇建立年养蚕种10000张的赣丝之路小蚕加工厂。”
赣丝之路小蚕工厂坐落于山口镇杨坑村,占地面积9.6亩,蚕室2100平方米。为满足小蚕对温度湿度的需求,每间蚕室都安装了空调。山口镇蚕桑站站长莫春生介绍:经过一年的试点,小蚕工厂模式有四大好处:一是确保小蚕的质量,从小蚕工厂出去的蚕,目前没有一张损失的;二是张种茧量普遍增加20斤左右;三是解决老年人养蚕问题,老人视力下降,小蚕看不清,小蚕共育有效解决了此类问题;四是降低劳动强度,过去一年四批蚕,现在分成10多批,不仅劳动强度减轻,还节省了蚕室蚕具。赣丝之路小蚕工厂负责征村、山口、漫江三个乡镇的小蚕共育,今年养小蚕13批次,2100张,每张种卖270元,利润6万余元。由于刚起步,小蚕工厂许多方面尚未完善,满足不了蚕农的全部需求。为此,蚕农还“威胁”说“不帮我养小蚕,我就不养了。”
我县蚕桑产业稳稳地走过了30多个春秋。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它作为第一产业来抓,“不管东南西北风,咬定蚕桑不放松。”多年来,尽管我县蚕桑产量有起有落,但蚕桑收益始终是群众收入的稳定来源。
走进山口镇桃坪村11组村民龚良全家,门口五块金色牌子格外显眼,上面三块写着金榜题名,下面两块分别是县里表彰的“养蚕大户”和“十大种养状元”奖牌。龚良全指着牌子笑着说:“没有下面两块牌子,就没有上面三块牌子。”他的三个女儿全部考上大学,上学的费用全靠养蚕收入。龚良全说:“我们小组40户人家, 20多年来,除外出打工赚钱外,在家里没有比养蚕效益更好的,老百姓流传这样一句话,‘种过百合苎麻姜,效益最好数蚕桑’。”他拿出今年养蚕账本,8批次养蚕53张,总收入87373.1元。刚开始,龚良全对小蚕工厂养蚕模式尚存顾虑,第一批时他选择自己养小蚕,12张蚕种产茧948斤,次下茧16斤,收入20240元,请人花去4000多元。看到别人养两批,自己却一批,觉得还是小茧工厂好,后来七批蚕全是买小蚕养。
卢鹏告诉记者,小蚕工厂由企业或养蚕大户建,政府按每1000张种规模补助10万元。目前我县正在筹建黄龙、马坳、何市、西港、太阳升5个小蚕工厂。蚕农养蚕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全县今冬新扩、低改桑园5000余亩。
我县推行小蚕工厂破解蚕桑产业发展难题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韩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