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历史人物 • 正文

名臣陈宝箴西山留迷障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wolong

    陈宝箴,中国维新派政治家,任湖南巡抚期间积极支持戊戌变法,使湖南成为变法的重要场地。作为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宝箴“一门四杰”(子陈三立,孙陈衡恪、陈寅恪)或武或文,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被贬后的陈宝箴又给人留下各种难以找到答案的谜团:他晚年定居新建县西山,一个修水人,在湖南发迹,怎么会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交给异乡?陈宝箴死因蹊跷,真相如何?其故居与坟墓及尸骨又是如何消失的?本期探索江西试图拨其浓雾,破其迷障。

 

  
肙庐成了荒草地。

 

  “肙庐”与陈氏夫妇尸骨消失之探

  说到陈宝箴,新建县无人不知:义宁(今修水县)人,维新派政治家,因为拥护戊戌变法而被慈禧太后贬官,晚年定居新建县西山筑“肙庐”栖身,死后与夫人同墓,葬于“肙庐”附近。

  可来到新建县西山脚下“肙庐”所在的程家自然村才发现,知道“肙庐”和陈宝箴墓的却并不多。村干部和村里老人带着记者来到了一栋崭新的红砖房前,指着房前的一片杂草说,这就是“肙庐”了。这就是一代名臣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没有任何建筑的踪迹,一块地上都是齐人高的杂草,杂草中只有一棵枯死了的老树,树墩默默地立在草丛中,好似在诉说着一种无奈。“肙庐”往南走约50米,村里的老人带着记者来到了一块菜地,菜地上有一个土坑,老人说,土坑并不是陈宝箴的坟墓,因为这些砖都是红砖,应该是村民烧肥挖的坑,那么陈宝箴的墓又在哪里呢?

  答案是就在这片菜地中。记者在三分大小的菜地中,到处找寻旧墓的痕迹,却只在茄子地里找到了半截青砖,这青砖有些年头了,但是不是墓里的东西,也无法确定。

  村民朱炳已是守墓人的后代,陈三立在父亲死后,在“肙庐”守孝一段时间后,家族渐渐离开了西山,临走时,以田产和房产(肙庐)相赠,委托朱氏守墓,一直到解放初。1958年,当地兴修幸福水库,水库下游的一条小渠要经过此地,墓地因之被毁。土改时,“肙庐”分给了当地一位肖姓村民后,他准备将“肙庐”拆走,由此与同村的程姓发生了纠纷,结果是“肙庐”的一砖一木都失去了踪影,陈宝箴的故居也就这样不存在了。

  据朱炳已回忆,陈宝箴墓地被毁后,他的父亲朱海生感念陈三立的过往恩德,便收拾陈氏夫妇骨骸,将其草葬于“肙庐”西南约七公里的狗盆地小山上,可随着朱海生的逝世,如今陈氏夫妇的骨骸再也无法找到了。

  当地的老人还告诉记者,原来“肙庐”还有一对小石狮,陈宝箴墓前也有华表,后来不知到哪去了,今年年初有人在幸福村委会办公楼前意外发现了它们。记者遂来到了幸福村,却怎么也找不到石狮和华表,问幸福村村支书,得到的答复是从来没有听说过。

  能文善武改变湖南

  陈宝箴出生于1831年,谱名陈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相传宝箴自幼英毅好学,10岁寄宿外村读私塾,19岁入州学,1851年(咸丰元年)乡试中举人。初在乡随父组织义宁州团练,因克复义宁州城有功,咸丰帝谕以知县候补。1860年(咸丰十年)入京会试未中,一度留京,与四方俊雅之士交往,与湖南汉寿易佩绅、武宁罗亨奎尤厚,常以道义、经济相切磋,时人誉为“三君子”,陈宝箴也以能文善武知名享誉一时。

  陈宝箴走上从政的路与曾国藩和张之洞有很大的关系,这两位都是当时的权臣。1862年(同治元年)秋,陈宝箴到安庆谒两江总督曾国藩,被待为上宾,尊为“海内奇士”,欲留佐幕,辞未就。1864年(同治三年)陈投曾国藩幕下,次岁被荐入就觐见皇帝,以知府衔发湖南候补。1875年(光绪六年)治凤凰厅(今湘西凤凰县)时,教当地山民植茶栽竹,种薯为粮,使民得解困乏;又率民凿沱江,使舟通城下。1886年(光绪十二年),陈得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调任广州缉捕局,次年奉调襄助治理郑州黄河史堤事,所提治策,甚为中肯,深受河督李鸿藻重用。1889年(光绪十五年),湖南巡抚王文韶奏:“陈宝箴可大用”,即于次年授湖北按察使。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时,宝箴悲愤痛叹“无以为国矣”,并疏奏强国雪耻之策。对李鸿章自日本使还,愤不往见。当年秋,受任湖南巡抚,适湖南大旱,到任即致电诸省乞援,并严禁米粮外流,使千百万人免为饿殍。深忧国势日下,原由弊政,于是志借湖南一省试行新政,以“营一隅而天下倡,立富强之根基,足备非常之变,亦使国家他日有所凭恃”,在其子三立辅助下,遂与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徐仁铸、候补知府谭嗣同等,以变法开新为己任。实施肃吏治、辟利源、变士习、开民智、敕军政、公官权等措施。创设南学会、时务学堂、湘报馆;设保卫局、矿务局、蚕桑局、官钱局、工商局、电报局、水利公司和轮船公司等;还建造枪弹厂,开办武备学堂。一时各项新兴事业次第蔚起,湖南风气大开,海内外人士纷往观光。

  史书评价,陈宝箴的维新之举,打破了湖南自洋务运动时期以来被守旧势力控制的沉闷局面,开创了湖南近代工矿业的先河,对当时湖南特别是长沙的社会经济起了开风气的作用,如今湖南仍有陈宝箴博物馆。

  晚年被贬缘何定居西山?

  陈宝箴是修水人,在湖南发迹,怎么会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交给了新建县西山呢?说起来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年八月初六)慈禧发动政变,幽禁光绪,通缉康梁,杀“六君子”于京城菜市口。10月6日(农历八月二十一),惩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的上谕发出: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封疆大吏滥保匪人,实属有负委任。陈宝箴着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伊子吏部主事陈三立,招引*邪,着一并革职。

  1898年冬天,被罢免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携家眷,离开湖南巡抚任所,迁往江西老家,当时陈寅恪九岁,其兄隆恪12岁、弟方恪7岁、登恪不到两岁、妹新午5岁,他们在南昌磨子巷租屋暂居。原本,陈家打算回故乡修水,效仿陶渊明,建草庐,种豆锄瓜,安度晚年,可惜造化弄人,陈宝箴派去买地的人把钱全部耗费了,地也没买到。他最终选择了西山脚下,在青山街附近置地建“肙庐”,并将此前逝世的夫人黄氏安葬在此。据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说,当年的“肙庐”是独屋独院的楼房,屋有三进两个天井,且有杂屋数间。有老人还说,年轻时他进“肙庐”玩过,院内种有花草,养有狗猫,还有白鹤两只,前厅则有几把大木椅,楼上有书房,书房里有很多“大部头”……

  陈宝箴被贬后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并嘱托后代不要为官。西山当地百姓传言:陈三立在“肙庐”曾得一子,可孙子出生后,陈宝箴却并不高兴,因为这个孩子生下来就是双瞳。按照民间说法,双瞳的孩子一定特别精明,并有过人的天才,只要精心调教,长大后一定神通非凡,会有帝王之福。陈家为此十分焦虑,因为这是朝廷大忌,一旦被发现,将遭灭门之祸。陈家于是将这孩子隐居在“肙庐”,每天只让他下棋玩耍,并灌食鸦片。再聪明的孩子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很快这个孩子就变傻了,最后夭折了。陈家终于放心了,以为免了一场大灾难。

  黄氏墓地落成时,宝箴恰落一齿,遂投墓中,并口占一绝:“一齿先予同穴去,顽躯犹自在人间。青山埋骨他年事,未死还应饱看山。”然而让人不敢置信的是,陈宝箴、陈三立父子在南昌西山只住了一年多时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夏之间,陈宝箴便突然逝世了。

  突然故去留下重重迷障

  对于陈宝箴的死因,清史稿没有详细记载,当地村民的传说是“自缢而亡”,也有人说是“饮白鹤血封喉而死”,陈三立的记载是:“是年六月二十六日,忽以微疾卒,享年七十。”

  然而,就在宝箴逝世的前几天,还曾写过《鹤冢诗》二章。前五天还在给陈三立写信,何以患“微疾”,便会遽尔而逝?再看陈三立呼天抢地、迸发血泪的陈词,一则曰:“不孝不及侍疾,仅乃及袭敛。通天之罪,断魂锉骨,莫之能赎。天乎!痛哉!”继则曰:“不孝既为天地神鬼所当诛灭,忍死苟活,盖有所待。”语意之间似有未便明言的隐情。这是作于同年八月的《湖南巡抚先府君行状》里边的话,距宝箴逝世仅一个多月。而在《肙庐记》中,又深情愤抒:“孰意天重罚其孤,不使吾父得少延旦暮之乐。葬母仅岁余,又继葬吾父于是邪。而肙庐者,盖遂永永为不孝子烦冤茹憾、呼天泣血之所矣。”透漏出宝箴之死含蕴有不可排解的冤情。试想,“断魂锉骨”、“烦冤茹憾、呼天泣血”,这是何等严重而深切的情绪表达。如果是正常的患病死亡,陈三立的精神状态以及所使用的语言断不致如此激愤。

  那么,陈宝箴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我省名家宗九奇先生于1987年曾刊布过一条鲜为人知的材料,即近人载明震先父远传翁(字普之)《文录》手稿,有如下的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六月二十六日,先严千总公(名闳炯)率兵弁从巡抚松寿驰往西山肙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匍匐受诏,即自缢。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文录》手稿虽系孤证,细审手稿之记载,可信度相当高。

  一代名臣陈宝箴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他生前曾叱咤政坛,并振兴湖南,可惜的是晚年其湖南维新之举几乎全部被废,更悲惨的是,死后竟然连尸骨也无存,故居更是成了荒草地,实在是令人欷不已。

  根据史料记载,陈三立从1901年至1916年,曾14次至西山扫墓,每次到西山或小居数日,或围庐而栖月余,每每洒泪墓前。陈寅恪死后,陈家后人也多次表态,愿意将其葬在西山,最终没有成行,却葬在了庐山植物园中。

  文/图 记者黄浦江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历史人物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