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矿产开发的监管力度,把好新建矿山准入关。凡新设立的矿山企业必须具有与矿山开发相适应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保障和管理措施,必须要有经批准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对现有在规划禁采区内的矿山一律予以关闭,坚决不予审批对生态环境有破坏性影响的采矿权申请。同时,根据国家和江西省的矿山环境规划及有关政策,逐步建立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矿山环境问题。
(四)加强修河流域林业建设工作
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力度。以保护生态公益林为重点,封山育林,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实施退耕还林和防护林建设工程,有计划地进行生态移民,减少源区生产性破坏活动,恢复生态植被;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强化林政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林业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破坏修河流域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严禁捕猎受保护野生动物和捕食受保护水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五)加强修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保治理工程,按照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综合防治的原则,水保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统一;修河流域内的矿山开采、果业开发、工业园区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度,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加大流域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力度和做好开发建设项目的人为水土流失的监督监测工作;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开发性治理。
(六)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修河流域地方政府应围绕建设美而富、和而强的社会主义新九江的目标和全市"3+1"发展战略,积极创建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型工业等生态产业,培育生态品牌,确立生态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修水、武宁两县可侧重于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业等产业;永修县可以星火工业园为基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生态型工业针对三县现有的一些老污染源,可以结合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关停、并、转、迁手段解决敏感区的工业企业污染问题。对可以进行治理的企业,建议改进生产工艺和设施,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实现产业升级,以达到削减或消除污染的目的;对有些污染大、效益差、治理无望的企业,则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排污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的目标。
四、生态保护工程
实施8项重点生态工程,切实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一)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修河防护林为重点的生态林建设工程
1、主要建设内容
(1)在修河两岸实施全面保护森林资源工程。即对修河河岸外第一层主山脊内所有林木全部实行封育,确需更新采伐的,要严格按程序报批。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监督指导采伐全过程,严禁其他任何形式和类型的林木采伐。
(2)在修河流域及其主要支流源头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现有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新保护区的规划建设,提高保护能力和级别。积极加强阔叶林为主的水土涵养林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合理规划和营造水源涵养林,使全修河流域各主要源头均能得到有效保护。
(3)在修河流域等重要区位全面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项目。除已实施国家和省级公益林的区位,在一些生态脆弱区、风景名胜区、水保功能区等着手建立市、县两级生态公益林。市级先期启动20-40万亩,并参照国家标准予以补偿,补偿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参照国家标准,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建立县级生态公益林。同时,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4)在修河两岸和鄱阳湖区域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在进一步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状况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植物园、濒危动植物保护库等,对修河及鄱阳湖流域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进行有效保护。依法制止和严肃查处破坏和威胁修河和鄱阳湖流域生态安全的违规采砂、盲目造林、私自筑坝围堤、酷渔滥捕偷猎或毒杀候鸟、食用野生保护动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野保队伍和监测体系建设。
(5)全面开展木材加工企业清理整顿工作。对工艺落后、利用率低、污染严重或无证经营加工企业要坚决取缔。在清理整顿基础上,各县(市、区)政府要出台区域内木材加工企业总数和加工总量的控制性文件。不得再上马消耗天然阔叶树的木材加工项目,对现有企业原料来源要严格监管并逐步引导其转产。
2、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
1、治理措施
在修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程中,积极推进流域上游(修水县)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永修、武宁为重点的坡改梯治理。实行全流域(重点为修河两岸)封禁治理,大力推进生态自然修复。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科学运用各项水土保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