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磨历和变迁,始终与书画为伴,虽然异常清苦,但仍执着追求。万点草堂书画装裱店店主王洪日——此生惟愿付丹青
在县城沿江路有一间不起眼的小店——万点草堂书画装裱店,它的主人就是王洪日。朋友说起他时都会说“他是个很不错的人。”“是个难得的人。”
由书入画“末路出家”
“我是由书入画的。”王洪日谈起自己的经历就从这一句说起。1962年出生于三都镇杨梅渡村的王洪日,因小学时偶获老师称赞“你以后会写出名堂的”而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书法。
1981年,王洪日考入江西煤炭学校计划统计专业。大学里的王洪日显得有些“不务正业”——深深沉浸在翰墨世界里,没日没夜地练字,把“作品”挂满寝室,让同学品评。班主任杨老师见他这么热衷练字,便将他引见给当时书法界颇有名气的“双管李”——萍乡中医学院的李远实。李远实看过他的作品后说:“你的字结构很好,比我强。”此后,王洪日师从李远实学习“双管”,即左右手同时书写毛笔字。毕业时,王洪日在学校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一时闻名校园。
“从那时候起,我知道我与翰墨此生难以分开。后来我由书法开始习画,可以说我是‘由书入画’的。人们常说‘半路出家’,我可是‘末路出家’。”
人生沉浮一笑而过
“毕业后我分配到修水瓷厂做统计工作,1989年至1993年任生产厂长。1994年请假到天津办瓷厂,1996年返修,1997年到安徽,1998年至2000年到康顺一厂任总经理助理。”王洪日一口气把过往的经历说了出来,但不经间的叹息却告诉人们,那些年并不像说起他来这么简单,其中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擅于经商的王洪日也挣下了数十万元,但数年间的遭遇让他把钱全花光了。2000年,王洪日下岗了,与同学到景德镇办了一家瓷厂。2004年,妻子不幸病逝。没多久,因女儿在九江读书,王洪日前往陪读。他在烟水亭附近开了家“幽兰斋”画廊,平时的开支就全凭他写字卖钱。直到2006年,当时的庐山牯岭镇邀请他画一幅花鸟画,开价六万元。“可那时我并不会画啊,只会写几个字。”此事大大刺激了王洪日,他决心学画,并坚信自己一定会画出名堂。“那段日子很苦,好几次做好饭给女儿吃后,家里就没吃的了。我就趁女儿上学后装作没事一样,关上门煮不放油的面条吃。还有很多次吃放些糖的稀饭。”然而,清贫并没阻拦王洪日学画的脚步。学了一段时间后,他的画也能卖四五十块钱一幅。
2007年是王洪日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王洪日来到景德镇老厂(陶瓷作坊艺术集中区)租房练习绘画。当时附近的许多瓷器画家对他的画评价很高,王洪日学画的劲头更足了。同时热爱书法的他将字与画揉合在一起,创作了现代艺术字,以绘画的形式“画字”,每一幅画就是一个字,既体现“字”本身的形,更体现其神韵,给人以美的享受。此举反响不俗,当时的《景德镇晚报》还专门介绍了他的现代艺术字,称王洪日“在景德镇是个新面孔”。2008年,王洪日参加“千年瓷都杯”国画大赛,以一幅《水墨葡萄》摘取银奖。
追逐梦想从不言弃
2009年底,一位朋友找到王洪日,邀请他一起到深圳大芬开办画廊。初到大芬的王洪日没有贸然开店。他学习观察了一个月后,画了一些作品装裱好,在寸土寸金的大芬租到了一个“墙面”,每月租金1000元。今年初王洪日回到修水。尽管大芬之行谈不上成功,但他认为收获颇多,“大芬的画既传统又现代,更大胆更时尚,对我的启发很大。现在,我画画会把油画的色彩和表现技法与国画相结合,寻求新的绘画效果。””万点草堂“里挂着他新画的《在水一方,鄱湖鹤影》、《金秋》等国画,从中能看到油画的痕迹,看似缭乱的笔画勾勒出水草的模样,大胆的色彩运用更显出金秋的韵味。挂在墙上的8米长2米宽的《铁骨立风雪,幽香透国魂》是他连续16个小时画好的,苍劲的树枝,鲜艳的梅花,仿佛透出阵阵幽香。
在王洪日的家中除了数不清的纸笔还有整整码了两面墙的书画名家书籍,“这可是我的宝贝。我现在穷得只剩下书了。”白天除了做一些装裱的活外,王洪日的时间都给看书画画占满了。“有时饿着肚子看自己的画,也觉得是一种享受。”今年元旦从外地进货回来的王洪日身无分文了,羞于开口借钱的他干脆在家里吃“白糖拌饭”,而陪他度过艰难时光的正是他的一幅幅画作。他笑着说:“长城不倒我不倒。我画画的精神永远不会倒。”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明年到九江举办《鄱湖鹤影》画展,将整个鄱阳湖周边的美景收纳画中,画卷将达100米长。以此展示江西生态之美。接着会再推出《七百里修江锦绣》画展,从修江源头画起,完整地再现修江两岸风景人文。”说起未来的画展,王洪日脸上写满自信,眼里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