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周湖岭专栏 • 正文

来苏即为苏来之考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周湖岭

  修水作为文化大县,其史上辉煌莫过于大宋时期。今人喻宋朝为大宋,是以文化辉煌为基调,名至实归。文化之兴盛,皆因有文人,正所谓文以人兴,人以文传,留下千古佳话,以为万代颂赞。

  江西修水自古以来就有苏东坡到来苏的传说,由于年代久远,至今没有证据说的清楚,传说仍然是传说。苏东坡是否真的到过修水来苏?为何到来苏?什么时间到的来苏?湖岭本文将把这几个问题说清楚。

来苏桥  (余昌清摄)

一、苏东坡是否真的到过修水来苏
  1、宋代御史鲜于侁曾撰写《徐忠愍墓誌铭》:
  徐忠愍,字德占,讳禧,分寧吴仙里人也。读书务得大体,尚志节,深明古今治要,喜谈兵事,有磊落英多之 概。与黄鲁直游,物色之引为外昆,后益以道自重,不 苟求仕进。周茂叔为邑主簿,覿而叹曰:『此必沽玉 也。』熙寧初,因访鲁直至汴,相与讲治,略画边计, 於我心有戚戚焉。朝诸公竞劝之仕,乃献策於朝,皆确 切时政,帝嘉之,赐进士,克检讨,授镇安节度推官。 未几召对,擢太子中允、舘阁校勘、监察御史、进集诸 贤校理,歷荆湖北路转运使,知諫院,权涇原经略安 抚、马步都总管,加直龙图阁大学士,知制誥兼御史中 丞。与同官有隙,左迁给事中。壬戌,奉命城永乐,夏 人来争,竟以身报国,特赠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 諡『忠愍』,復其家官子弟数十人,詔以上卿礼归葬,遣官护送,輀车暂驻苏公渡。甲子春奉敕葬分寧治东泰平乡梅岭鹅形,艮坤兼寅申向,立祠祀山下,赐祭田五十顷,护墓地山三千六百八十餘顷。公生於大中祥符六年癸丑上元日,卒於元丰五年壬戌季秋月。妻黄氏,封 秦国夫人。子俯,授通直郎。孙六:璧、璉、瑀、瑜、 珪、瑾。曾孙十三:卫、衍、衎、冲、术、衟、街、 衕、衒、衡、衏、衢、衑,皆授职有差。余为之铭,纳诸壙中,以志不朽,盖惜德占之才而未竟其用,悼其死而不得其所。噫!子夏曰:事君能致其身,其德占之谓 乎?铭曰: 夐夐德占,才德允兼。文謨武烈,克副梅盐。精忠皎 皎,节义炎炎。招英魂於异域,葬衣冠於梅峰之东 【疑为崦字】。灵凭山岳长弗淹,荫佑啟乎后嗣千百代, 谁不见有生德占。
(分寧治东泰平乡梅岭)
  徐禧生於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元宵节,卒於元丰五年壬戌季秋月,公元1082年秋天(九月二十日),鲜于侁为其作铭,铭中提到苏公渡

  鲜于侁(1018年—1087年),字子骏,阆州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与修水学霸黄庠曾属同一届,累官至集贤修撰。举荐苏轼、苏辙、刘挚、范祖禹等人,皆智能有识之士。
  鲜于侁与苏轼是挚友。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进监狱。由于政治压力巨大,他的朋友几乎都和他绝交了。他被从湖州遣往御史台狱,路过扬州时,时任扬州知州的鲜于侁一人独自前往看望。苏轼既感动又担忧,劝鲜于侁将平时两人来往的书信和文字全部焚毁。鲜于侁说:“欺君负友,吾不忍为;以忠义分谴,则所愿也。”此等肺腑之言,何其难得。半年前苏氏路过扬州,曾在鲜于侁为他专设的宴席上,写过一首《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苏轼就称赞他“上不害法,下不伤民,中不废亲”。 
  有这样关系,鲜于侁在其所作铭中,出现苏公渡就不足为奇。

  徐禧宋史有传,字德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康州太守黄庶的女婿,北宋大文豪黄庭坚的姐夫,南宋参知政事徐俯之父。熙宁初,支持王安石行新法,作《治策》二十四篇以献,遂以布衣充经义局检讨。历监察御史里行、荆湖北路转运副使、知谏院等。沈括奏请筑永乐城,奉诏往视其事,遂城永乐。元丰五年(1082),西夏兵倾国来攻,徐禧亲率士卒拒战,城陷,战死。赠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谥忠愍。官其家二十人。

  徐禧战死永乐城在当时是一件天大的事。
  宋神宗”闻禧等死,涕泣悲愤,为之不食”,对徐禧也是极其厚待,“诏有司膊其家,赐恩泽二十资,尽录其子弟。子,府通直郎。馀弟补官循资者七人,復听留五资待其孙与其女之夫官之”,“詔以上卿礼归葬,遣官护送,赐祭田五十顷,护墓地山三千六百八十餘顷”,古代一顷是五十亩,相当于祭田二千五百亩,护墓山地十八万四千多亩。两年多后,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4月1日,宋神宗赵顼忧愤而死,年仅37岁。
  黄庭坚《祭徐德占文》说“心折无几,有泪如江”,“京师士大夫莫不悼惜,至其乡无亲疏少长哭之,皆恸也”。永乐城之败震惊全国,上至天子,士大夫,下至平民无不悲愤。影响也是极深远,之后不再用兵,无意于西伐矣。

  2、还有一个人也为徐禧撰写过墓志铭,这个人就是曾官至宰相的吕惠卿。
  吕惠卿(1032年—1111年),字吉甫,号恩祖,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北宋宰相,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因和王安石政治理念相合而获得他的器重,还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为推动变法做出了许多贡献;历任翰林学士、知军器监、参知政事、知太原府等职 。
  吕惠卿《徐禧墓志铭》是2008年江西修水县漫江乡尚丰村来苏将军山出土的。墓志铭带盖,青石质,123厘米见方,厚为11.5厘米,墓志铭盖在施工中毁坏,志碑铭楷书阴刻,自右至左直排。志首四行分别书:  “宋故承议郎试给事中兼详定官制鄜延路计议边事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赠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谥忠愍徐公墓志铭”  ,  “通议大夫知单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轻车都尉中都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吕惠卿撰”  ,“通议大夫知洪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江南西路兵马钤辖上柱国康乐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谢景温篆盖”,“权发遣江南西路转运判官公事朝数郎上骑都尉借绯朱彦博书”。志文62行,每行满格62字,共计3606字。

  吕惠卿在铭中记述,熙宁初年,朝廷设经义局,令王安石为提举,吕惠卿与王安石之子、太子中允王雱同修《三经新义》。《三经新义》对《书》、《诗》、《周礼》作出新解释。是时,徐禧作《治策》二十四篇,让到京师应举的弟弟送给宰相王安石,王安石又给吕惠卿看,吕惠卿请徐禧参与修撰《三经新义》,之后,熙宁六年十二月,又将徐禧《治策》二十四篇送给皇帝宋神宗,天子览后嘉之,任以官职。熙宁八年春,宋神宗赐对垂拱殿,曰:“朕于兹阅人多矣,罕有如卿者”,从此徐禧得到宋神宗皇帝的赏识,朝庭的重用。

  吕惠卿所撰《  徐禧墓志铭》记述 "招公之魂而葬之洪州分宁县来苏里将军山之阳"。鲜于侁撰铭中提到“苏翁渡”,吕惠卿撰铭中提到“来苏里”,都指苏东坡,这说明:苏东坡如果到过来苏,苏东坡到来苏的时间应在鲜于侁和吕惠卿撰写徐禧墓志铭之前,否则“来苏里”苏翁渡”不可能出现在墓志铭中。来苏是否原本就称来苏,与苏东坡到无关昵?如果原本就称”来苏“,鲜于侁和吕惠卿所撰铭中应都称”来苏“,一个称”来苏“,一个称”苏翁渡“,这恰恰是鲜于侁和吕惠卿两人从两个角度印证了苏东坡来到过来苏。

  3、"来苏"的主角苏东坡也曾作《徐忠愍圹铭》。
  繫赣江之南下兮,於豫章而寝鸿。伟西山之卓异兮,列圣灵之仙踪。世一乱而一治兮,隐则仙而出则贤。忆公之肖灵於山川兮,奚其质之全也。方少壮之嗜学兮,尝博览而周游也。歷中途之顿悟兮,乃独潜神而内修摄也。饵以颠危垂陷之地兮,所以粹公之节义也。火欲焰而先烟兮,物固有否而后泰也。夫何不幸焉,而从干戈之死也。呜呼哀哉!人寿百岁兮,其久须臾。惟公忠心所激兮,万古不渝。西山秀兮水清,魴鱖肥兮香芬。灵仙所都兮,可与飞昇。魂乎来归兮,结草为期。涧水不息兮,视我铭诗
  “涧水不息兮,视我铭诗”,川流不息的涧水啊,看着我站在涧边为忠愍铭诗,这让人联想到此后一百多年后的《鹤林玉露》。
  《鹤林玉露》,是一部文言轶事小说,宋代罗大经著。罗大经(1196—1252后)字景纶,号儒林,又号鹤林,南宋吉水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鹤林玉露.卷之四.乙编》文中记述:“修水深山间有小溪,其渡曰来苏。盖子由贬高安监酒时,东坡来访之,经过此渡。乡人以为荣,故名以来苏。呜呼!当时小人媒蘖摧挫,欲置之死地,而其所经过之地,溪翁野叟亦以为光华,人心是非之公,其不可泯如此!所谓“石压笋斜出”者是也。”

  《鹤林玉露》“修水深山间有小溪”与苏轼《徐忠愍壙铭〉“涧水不息兮,视我铭诗”中都提到了溪涧,让我们相信,苏东坡曾身临修水深山涧边拜祭徐禧墓并作“徐忠愍圹铭”。

  4、苏东坡与徐禧也很有缘分,元丰五年十月苏东坡曾作诗《吊徐德占并引》
余初不识德占,但闻其初为吕惠卿所荐,以处士用。
元丰五年三月,偶以事至蕲水。德占闻余在传舍,惠然见访,与之语,有过人者。
是岁十月,闻其遇祸,作诗吊之。

美人种松柏,欲使低映门。
栽培虽易长,流恶病其根。
哀哉岁寒姿,肮脏谁与伦。
竟为明所误,不免刀斧痕。
一遭儿女污,始觉山林尊。
従来觅栋梁,未免傍篱藩。
南山隔秦岭,千树龙蛇奔。
大厦若果倾,万牛何足言。
不然老岩壑,合抱枝生孙。
死者不可悔,吾将遗后昆。
  1082年三月,苏东坡出差途中与徐禧在黄州蕲水旅馆会过面,仅仅半年后,九月二十日徐禧战死永乐城,苏东坡十月闻其遇祸,作诗吊念。
  坡苏东坡也有足够的理由到修水来苏,对公,徐禧是宋神宗倚重的大臣,为国牺牲的民族英雄,皇帝还诏以上卿礼归葬,遣官护送到来苏,当时很多周边地方官员都会来到,此时苏东坡在湖北黄冈为官,并不很远;于私,徐禧还是苏东坡的好友黄庭坚的姐夫.
  徐忠愍的三方墓铭,都是当时当事关联者,可以确证苏东坡曾到过修水来苏。

 
二、苏东坡何时到来苏
  1、为何徐禧有三方墓志铭
  鲜于侁和吕惠卿作的都是墓志铭,而苏东坡作的是圹铭.圹志是什么呢?墓是一个已经完备的墓的形制,所以人们把文字都修饰好,写完,刻完,放在墓里面,这就是墓志。圹志其实也是墓志的一种,只是它还不是一个完备的墓的形制,未来还有机会建一个比较完整的墓,到时候这个圹志的内容就可以作为未来做墓的里面的文字的参考。圹志比较接近它是作为一个短暂的使用,先把它记录下来,以备遗忘。
  吕惠卿<徐忠愍墓誌铭>铭文部分与苏东坡<徐忠愍圹铭>极为相似,很多语句就直接来源于苏东坡<徐忠愍圹铭>:
  辞曰:
  涤江之南下兮,放豫章而寝鸿。伟西山之卓异兮,列仙圣之灵。纵世一乱而一治兮,山而出则贤也。意公之肖灵于山川兮,奚其禀之全也。方少壮之嗜学兮,固当博览而周条中道而改悟兮,乃独潜神而内修。知真人之应运兮,求自通而不疑。维声气之所同兮,人物之能睽。古之人以为大将降大任于斯人兮,固多拂其所为也。吾亦知众妈之竞妒兮,所以研公之蛾眉也。污公以疑似难明之迹兮,所以发公之辩哲也。挤公以阽危垂陷之地,以淬公之义节也火欲焰而先烟兮,物固有先否而后喜也。意公之坎壤兮,其将勃然而起也。士何不幸兮而从干戈之死也。鸣呼哀哉!人寿百年兮,其久须臾维忠与义兮,万世不渝!永乐之行兮,夫何可以正而不止也。维中心之所激兮,岂必今之使也。命实在天兮,非其谋→不韪也已矣。夫众寡百兮势不当,战虽挫兮杀则偿。人保城兮士已伤,扶疮痍兮敌冯凶。水泉竭兮矢石空,公一呼兮债者兴。外援绝兮终以凌,首身分兮神独宁。魂乎来归兮,沙碛惨澹兮寂无人烟,空山不毛兮飕飕夏寒。羌行如鬼兮去不可攀,公谁期兮不还魂乎,来归兮!西山秀兮,水清鲂鳜肥兮,香杭灵仙所都兮,可与飞升,公不还兮安征魂乎,来归兮!公子稚兮,孀妻泣涕尽兮,血衣春秋祀兮,公思公不还兮,安归魂乎,来归兮!我知公之爱君兮,死生以之,敌所忾兮,结草为期,天官将兮。邦仇亦夷,有如不信兮,视我铭诗。
  上面这些粗体字都是苏东坡的,这也说明,苏东坡<徐忠愍圹铭>的内容是作为吕惠卿<徐忠愍墓誌铭>里面文字的参考。苏东坡“涧水不息兮,视我铭诗”,吕惠卿改成了“有如不信兮,视我铭诗”,苏东坡站在来苏将军山涧边铭诗,这个吕惠卿不可以照抄。

  吕惠卿《徐忠愍墓誌铭》记载“招公之魂而葬之洪州分宁县来苏里将军山之阳”,而鲜于侁《徐忠愍墓誌铭》所述是“奉敕葬分寧治东泰平乡梅岭鹅形”,可见吕惠卿的《徐忠愍墓誌铭》用于来苏里将军山,鲜于侁《徐忠愍墓誌铭》则用于分寧治东泰平乡梅岭。
  这就是徐禧有三墓志铭的原因。

  2、徐禧三方墓志铭撰写时间
  从前面分析中知道,苏东坡作<徐忠愍圹铭>在先,吕惠卿在苏东坡<徐忠愍圹铭>的基础上作墓志铭在后.
  鲜于侁<徐忠愍墓誌铭>中有"甲子春,奉敕葬分寧治东泰平乡梅岭鹅形",其铭应作于元丰七年即公元1084年春之后,否则不会知道敕葬一事,敕葬一词不会出现在墓志铭中。相反,吕惠卿<徐忠愍墓誌铭>则作于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春之前,因为他只知"葬之洪州分宁县来苏里将军山",而不知敕葬一事。

  时间顺序是,苏东坡先作<徐忠愍圹铭>,吕惠卿于甲子春之前作来苏将军山《徐忠愍墓誌铭》,之后宋神宗"敕葬分寧治东泰平乡梅岭鹅形",吕惠卿的"葬之洪州分宁县来苏里将军山"的墓志铭显然就不适合采用了,于是鲜于侁于甲子春之后再作泰乡梅岭《徐忠愍墓誌铭》,其“余为之铭,纳诸壙中”,可见鲜于侁是知道有多个墓圹的。

  古代春指正月,二月,三月,甲子春之后和之前即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三月之后、之前。徐禧1082年(元丰五年)九月二十日战死,苏东坡<徐忠愍圹铭>,吕惠卿<徐忠愍圹铭>应作于1082年九月二十日至1084年三月之间,鲜于侁1087年去世,鲜于侁《徐忠愍墓誌铭》应撰于1084年三月-1087年之间。

  3、苏东坡何时到来苏,撰<徐忠愍圹铭>

  “苏翁渡”、“来苏里”出现在鲜于侁、吕惠卿所撰《徐忠愍墓誌铭》中,苏东坡到修水来苏的时间必然在撰墓志铭之前,即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三月之前,徐禧战死之后,元丰五年十月苏东坡闻其遇祸,还在黄州作诗《吊徐德占并引》,苏东坡到修水来苏、撰<徐忠愍圹铭>的时间是1082年十一月至1084年三月之间。

  查苏东坡年谱:
  1080 四十五岁 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初居定惠院,后迁城南临皋亭。
  1081 四十六岁 在黄州。躬耕东坡。
  1082 四十七岁 在黄州。始号东坡居士。两游赤壁,写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徐禧战死永乐城
  1083 四十八岁 在黄州。
  1084 四十九岁 迁汝州团练副使。游石钟山。过金陵访王安石。作《题西林壁》、《石钟山记》。徐禧輀车暂驻于来苏,苏公渡
  1085 五十岁 得神宗诏旨,允许常州居住。六月任登州知州。十月到任才五日,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迁起居舍人。
  1086 五十一岁 在京师。自起居舍人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对司马光尽废新法有所保留。是年王安石、司马光相继去世。
  什么时间可能?
  1082年,两游赤壁,写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忙;
  1083年,闲;
  1084年,迁河南汝州团练副使,看望苏辙,忙;
  1085年,被召还朝;

  徐禧1082年(元丰五年)九月二十日战死,战争善后需要时间,朝庭官员护送棺柩到修水来苏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需要时间,到达时间基本上就拖到了1083年;苏东坡作《徐忠愍圹铭》要传送到吕惠卿作《徐忠愍墓志铭》,还要返回到黄州并于四月动身去高安,1084年前三个月基本上没可能。所以,苏东坡到修水来苏的时间应是1083年这一年。
三、苏东坡是去高安看望弟弟苏辙,路过修水来苏吗?
  传说中,苏东坡到修水来苏是1084年由黄州调汝州,借道到高安看望弟苏辙的途中。

  1、从苏东坡的文字中来看看苏东坡此次所走的路线。
  苏东坡【书李志中文后】:
  元丰七年,轼舟行赴汝海,自富川(阳新)陆走高安,别家弟子由。吾月九日,过新吴(奉新),见县令李君志中,同谒刘真君祠,酌丹井饮之。明日夏至,游宝云寺此君亭,观李君之文,求其本而去。眉阳苏轼书。
苏东坡诗《自兴国往筠州(高安),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舒人舍》;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富川即阳新,县政府驻兴国镇。阳新历史名下雉、永兴、兴国、富川等.兴国也是指阳新,过新吴即经过奉新,石田驿在阳新枫林镇宋新村.
  苏东坡自黄冈乘船沿江而下,到达湖北阳新后改陆路,在阳新枫林镇宋新村住宿,经靖安,5月九日再过奉新见县令李志中,夏至日游奉新宝云寺,之后到达高安.并非传说中从黄州一一武汉一一咸宁一一修水一一带溪一一高安。元丰七年(1084)农历六月初九作《石钟山记》。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东坡自黄州,走阳新、靖安、奉新到高安路线图)
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
宋代:苏轼
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未见丰盈犀角儿,先逢玉雪王郎子。
对床欲作连夜语,念汝还须戴星起。夜来梦见小于菟,犹是髧髦垂两耳。
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
而今憔悴一羸马,逆旅担夫相汝尔。出城见我定惊嗟,身健穷愁不须耻。
我为乃翁留十日,掣电一欢何足恃。惟当火急作新诗,一醉两翁胜酒美。

  苏东坡自黄州到高安,从地图上勾画,距离约250公里,算上湾道和山路,与将至筠“露宿风餐六百里”大体相符。

  2、从时间上看

  从墓志铭中可知,苏东坡到修水来苏、撰<徐忠愍圹铭>的时间是甲子春1084年三月之前,更准确的说是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苏东坡去高安看望苏辙是元丰七年四月才启程,5月九日经过奉新见县令李志中,夏至日游奉新宝云寺,时间不相符合。

  高安和修水来苏,虽然两地距离不远,东坡到达时间相近,从路线和时间两方面看,苏东坡都不可能是去高安途经修水来苏。

  3、东坡为何至来苏

  1083年,是徐禧棺柩护送到江西修水来苏的这一年,国难当前,苏东坡不可能仍专心东边坡上种菜,也不可能醉心游玩于山水,更不宜纵情呤诗作赋,到来苏,祭徐禧,来苏作《徐忠愍圹铭》,才合时宜。从上面的分析,苏东坡是专程到修水来苏,是因徐禧而来苏。

  第二年,元丰七年(1084),神宗忽然亲书手札:“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诏令将苏轼改授汝州团练副使,神宗的本意是想起用苏轼,但遭到朝中政敌的反对,所以才取了一个折中的法子,先将他调到离京城较近的汝州。第三年,1085年,被召还朝,依宋神宗对徐禧的器重来看,也许与来苏之行有关。

  结论:苏东坡公元1083年(元丰五年)因徐禧葬将军山而来到江西修水来苏,并在此作《徐忠愍圹铭》。
 
  徐禧是黄庭坚的姐夫,此时期,黄庭坚在哪?1080-1083年,36岁的黄庭坚为泰和县长,1084年1月-1085年5月,在德平镇任职,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基本上与苏东坡同步入朝。
  其间黄庭坚作《祭徐德占文
  呜呼,德占!文足以弼亮天工,武足以折冲樽俎。识足以超万人之毁誉,量足以任百世之荣名。璞玉浑金,未加绳墨,不借一臂而自发於林邱。大臣歌肯来之诗,天子兴见晚之嘆。一日而三锡命,惊动汉朝。试之难能, 无一不可。迎刃而解,目无全牛。决狱大疑,手平如水。论议魁垒,气吞西州。鯤之为鹏,垂天其翼;志九万里,未出户庭。泰山覆於前,天作奇祸。忠肉义骨, 豺狼甘心。巍巍堂堂,万事尽矣。呜呼哀哉!惟时睿圣,制作斯文,顾申公之无奇倚壼,遂以为相,提师十万,堕虏计中,凶语上闻,天光震动。呜呼!身膏原野,而葬衣冠於故土;亲逢尧舜,而即万鬼以为邻。自 古以为才难,才者又至於此。临其穴惴惴其慄。呜呼,奈何!酌酒祖行,能復饮否?心折无几,有泪如江。呜 呼哀哉!尚饗

  其间,黄庭坚是否回到老家修水双井?到过来苏将军山吗?与苏东坡在此会过面?有待进一步考证。

  苏东坡到修水来苏在当时也是一件文化盛事,不仅在士大夫阶层流传被记录在墓志铭里,在修水来苏村仍流传着很多传说。附上二则:
  1、当年,村里有一姓张的员外,家大业大,就住在现在的来苏桥边,村里大多数村民靠租种他家的耕地艰难度日。张员外平时爱附庸风雅,一年年底他提出次年租金要涨两成,除非村民能对出三副对联的下联,就可以不涨租金。
  第一副对联上联是:“石压笋斜长”,聪明的村民们很快就对出下联:“崖悬花倒生”。我们站在来苏桥上,看到山花在来苏河里的倒影,果然身临其境感受到其绝妙景致。第二副对联上联是:“洗青菜去黄叶不要先生”,村民们认真推敲也对出下联:“切西瓜吃红瓤分清老子”。第三副对联上联是:“一串无鳞鳝长鳅短鳗有耳”,村民们日夜苦思冥想,包括张员外在内全村无人能对出下联。
  离次年耕种的日子越来越近,村民们非常着急。突然一日,一叶扁舟载着东坡先生途经该村,见天色渐暗东坡先生决定小住一宿,天明再赶路。村民们得知便围住东坡先生讨教,在东坡先生的点拨下,对出下联:“三般有壳龟圆鳖扁蟹无头”。至此,张员外当着东坡先生的面,承诺不再涨租金。

  2、原村中办有私塾,几经兴废好不容易请到一位品学兼优、执教严谨的黄先生,黄在此执教三年,声誉远扬,影响颇大,竟将邻村学子吸引过来。学校越办越红火。如此一来,邻村私塾莫先生和赖先生心生嫉妒,拟好刁钻上联,故作登门拜访之状,前来求见。进门寒暄过后,莫先生便抛出上联:“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先生居江夏,是第一还是第二”。黄先生听后,知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沉着应战,灵机一动,答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贫士本儒生,不在前也不在后”。赖先生见莫先生的上联没有难倒黄先生,便随手拿出一串东西交给黄硕:“一串无鳞,鳅短鳝长鲇口阔。”黄先生思索良久,答不上,因而甚觉羞愧。此后茶饭不思,竟卧床不起。此时。正值苏东坡探弟到这里,村中长者便请东坡先生前去解难。东坡先生来到黄先生卧室,未入门便听到黄先生口中念着:一串无鳞……反复朗诵就是对不出下联。东坡先生听后,停步一沉思,大声朗道:“三般有壳,龟圆鳖扁蟹头方”。黄先生听到,一跃而起,顿时病好,就地拜谢。后来村人为纪念东坡先生插花,题诗作对,为黄先生解难学问,便以“来苏”为地名。此渡为“苏公渡”,并建有“苏公亭”,六角亭上刻有“清风徐来”四字匾。

附一、吕惠卿撰《  徐禧墓志铭》  (北宋)
  元丰五年九月二十日戊戍,承议郎给事中徐公鄘延路计议边事,遇羌贼保永乐城,城晗以公死。事闻,天子震。悼者久之,赠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谥忠憋。诏有司膊其家,赐恩泽二十资,尽录其子弟。子,府通直郎。馀弟补官循资者七人,復听留五资待其孙与其女之夫官之。其家相与谋,招公之魂而葬之洪州分宁县来苏里将军山之阳。以状问铭於惠卿,惠卿曰:“骨肉復於土魂气则无不之招魂而葬,吾未之闻也,然亲爱之所欲者如此,固不可夺,而公之行谊不可以无传也。”乃序而铭之。
  公讳禧,字德占,家洪州分宁,盖数世矣。其先婺州金华人,不知其所以徙。曾大父讳雍,大父讳师古,父讳赠大理评事。自曾大父而上,遭时未平力樯自晦,至大父乃鬻田關舍以交四方之豪俊,而使其子从之学,於是众谓徐氏之兴不在公考必在公矣!公为儿时学为诗,虽未习音韵,而语已有惊人者。稍长,扩然有进。为之志即博览周游,以求知古今事,变风俗利害之详。久之不復事科举,番然悔曰:“古之道术,固有不出户庸而广大精微已得之胸中者,吾必待心目辙迹之所更而后知之,不乃大劳乎!”于是筑室斋居,致其意於尽性养气之学。
  熙宁初,今天子大革政令之弊而一新之法,行之始,吏或不能谕朝廷之指。而上泽未下究,公乃作《治策》二十四篇,因其弟应举京师,以书达宰相王公,王公以示惠卿。是时,朝廷修撰《经义》,而惠卿实预其事法,得牒,进士之通经者充检讨。于是牒,公致局中,既详公所为矣。乃上公《治策》,天子览而嘉之。明日,除镇南军节度推官中书户房习学公事,实六年冬十有二月也。明年,公谒告省亲,有旨趣赴阙。八年春,赐对垂拱殿。上顾、问,移时,既而曰:“朕于兹阅人多矣,罕有如卿者。”明日,御札付中书,有议论详审识度高至之语,除公大(笔者注:太)子中允馆图校勘,充监察御史襄行。
  李逢谋反置制狱沂州,连宗室世居。诏公与邓绾、范百禄即御史台杂治之。蜀人李士了以巧发奇中出人贵人间,前此二十年见世居母康,康求诗,士宁口诵数句,康命录之,亦不知其诗何意也。世居谋已有状矣,后出士宁诗,奸人因解释以合之,其实谋不因诗也。沂台两狱讯所逮,及士宁至自通,皆苻合。而宰相王安石为布衣时识士宁,尝馆之门下,百禄以故数効士宁知情不能得,因治士宁以诗熒惑世居致不轨。公奏:“………以为士宁遗康诗,实仁宗赠曹傅挽词,无诗,误意。而土宁不识字,前后赠人诗,其妄类如此,皆有证。今狱日以为反因,臣不敢预。”上遣中贵人李舜举审问之,卒如公议。百禄既出,乃疏士宁有可死之状,邾冊若数十条,坐黜目,而公卒尤一言之谬。未几,加集贤校理检正中书礼房公事兼编修中例提举绛隰州义男保中,被冒察访广南东西路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
  公开封府试进士,以公充考官。卒不行,时惠卿参预政事,御史中丞言惠卿畴昔居父丧,供华亭富人钱五百方置田不法。中书进,差王古根究。上遣公与内臣冯宗道参治之,御史戒禧即言公尝谤宗庙事。下开府会公,以华亭事请对。上问公承禧所以言公之由,公日:圧为御史时,以事至章懿后神御殿比试进士,与承禧、李定、沈季长、周谌俱会坐,臣田问定,章懿所以庙祀之由,定道其故,因言仁宗每念章懿之不及见至发于梦寐,遂以长主降甘舅子玮。臣叹日:“虽富有天下,而所不足者乃如此,曷胜遗恨哉。”而承禧易恨为行,而遂谓臣言为谤也。”上日:“即如卿言,乃是称仁宗帝仁孝也,何谓之谤耶?”上已晓,言者指开封府,请逮公留治之。上不听,趣公往华亭。朝廷以问定、季长、谌,谌言如承禧,定、季长以为不闻也,有司以虚实之证等,当公疑罪,罚铜四十斤。公与古宗道至华亭逮证,左得其实无一事如绾等所言者,案膻方具。朝廷就除公为荆湖北路转运副使,绾復言公党庇华亭事,灭裂之,乞改付吏并効公罪,遣蹇周辅置狱治之,周辅穷析粮饷,公视银州不可城,遂城永乐。凡十有四日,城成班师,公与舜举、括俱还米脂寨管曲珍以兵护永乐。明日,珍报贼数千骑赴新城,公亟欲驰视之。或说公日:“本被诏相地城已成,御寇非职也。”公不听,与舜举俱行,而括独留米脂。比至永乐,贼倾国至矣,队等披城阵待之,公仗剑坐城闡,作其气,士皆殊死战,杀敌甚众。贼惊曰:“不意汉军之能苦战如此也。”然我兵一不啻敌贼十,贼更番以进,而我兵无继,梢不利,而退。公怒,汗如雨挥剑叱之,不能遏。贼逼门,闭,诸军有不得人者皆掘水寨为凳道以登,贼乘之夺我水寨。城中掘井三,及泉仅足饮将领,于是兵之渴死者大半矣。公日怀二烧饼往来视城守,困则枕卒股假寐,以忠义激励士卒,土卒皆扶疮忍渴以拒贼。公亲以矢石击杀贼亦多,贼之蚁附,以上者一番死亦一番,积其尸如山.践之以登,而新城之守具皆未完,逻兵近米脂,括以兵退保绥德。贼欲及援兵之未至而先之督攻益急,我军惫甚,于是不守矣,公与舜举、稷俱死焉。初,括奏贼兵来逼城见官军整故还,上览奏忧之,日:“括料敌疏矣,彼来未战岂肯遽退耶?必当有大兵在后也。”已而果然。
  公之少时,尚志而轻财,虽甚困,究一毫不以取诸人。尝游学淮楚间,中道遇盗,亡,其皆徒步至学舎,祁寒御单夹,同学有赠公袍纩者,公辞,以性不能厚衣,强则发热,卒不受。而遇人之急,虽不足犹喜以其所有啁之。性刚直,嫉奸佞,不畏强御,数以不附丽,有所忤以故见挤不止。独天子保察焉,然仁而有容,虽于仇人未尝宿撼也。范百禄坐诋公黜,公则然日:“幸非我也,何自贻耶?”周谌以胁持故不得已而罔公,既而谌不达,以死,公亦深悼之。安南师罢转运使蔡烨以饷运不继得罪,公素不识烨,因会计得其详言,广西财力止于此,使已为之,不过是。于是,朝廷稍稍知烨矣。
公起布衣,历烦使及卒丧,陟禁从长御史府,其迁拔骤甚。而士大夫莫不以为宜,尝传心法於江西之禅僧,既有所悟矣,又得内丹之说。於湖南之道人而持行之,日:“古之人能使体心气神交相合而至于无者,其以是耶?得此可以无求矣。然上有不世出之主,吾欲因之以下其泽于四方而后卒,吾志不迟也。”
  永乐之围,公垢面拒守十余日,城之将陷,左右无人色,或劝公遁,公乃具洮颊整衣旭理髭髯,神色自若,端坐不去。呜呼!公之于死生之际,亦可谓安矣,世之殁于战阵者,上不过慕功名下知干爵赏而已,如公之所知者,若彼即功名有不足以动其心而况爵赏乎!惟上能以道终始知公,而公能以死报上,便天下知有君臣之义岂小补哉!公之讣,闻京师士大天莫不悼惜,至其乡无亲疏少长哭之,皆恸也。
  公夫人黄氏封安丰县君,子男女各一人,即所授通直郎与留官以待其婿者。公之恩及具三弟与其弟之子,而弟祧愿举进土不受也,朝廷从其志。公有文集奏议共七十卷,藏于家。卿为之铭,不独以发公之潜德,与纪具显行而昭之,且道其家所欲招魂而藏之之意,使纲诸扩中。其辞曰:
  滌江之南下兮,放豫章而寝鸿。伟西山之卓異兮,列仙圣之灵。纵世一乱而一治兮,山而出则贤也。意公之肖灵于山川兮,奚其禀之全也。方少壮之嗜学兮,固当博览而周條中道而改悟兮,乃独潜神而内修。知真人之应运兮,求自通而不疑。维声气之所同兮,人物之能睽。古之人以为大将降大任于斯人兮,固多拂其所为也。吾亦知众媽之競妒兮,所以妍公之蛾眉也。污公以疑似难明之迹兮,所以发公之辩哲也。挤公以阽危垂陷之地,以淬公之义节也。火欲焰而先烟兮,物固有先否而后喜也。意公之坎壤兮,其将勃然而起也。士何不幸兮而从干戈之死也。鸣呼哀哉!人寿百年兮,其久须臾;维忠与义兮,万世不渝!永乐之行兮,夫何可以正而不止也。维中心之所激兮,岂必今之使也。命实在天兮,非其谋→不韪也已矣。夫众寡百兮势不当,战虽挫兮杀则偿。人保城兮士已伤,扶疮痍兮敌冯凶。水泉竭兮矢石空,公一呼兮债者兴。外援绝兮终以凌,首身分兮神独宁。魂乎来归兮,沙碛惨澹兮寂无人烟,空山不毛兮飕飕夏寒。羌行如鬼兮去不可攀,公谁期兮不还魂乎,来归兮!西山秀兮,水清鲂鳜肥兮,香杭灵仙所都兮,可与飞升,公不还兮安征魂乎,来归兮!公子稚兮,孀妻泣涕尽兮,血衣春秋祀兮,公思公不还兮,安归魂乎,来归兮!我知公之爱君兮,死生以之,敌所忾兮,结草为期,天官将兮。邦仇亦夷,有如不信兮,视我铭诗。

  附二、宋史·列传·卷九十三:
  徐禧,字德占,洪州分宁人。少有志度,博览周游,以求知古今事变、风俗利疚,不事科举。熙宁初,王安石行新法,禧作《治策》二十四篇以献。时吕惠卿领修撰经义局,遂以布衣充检讨。神宗见其所上策,曰:"禧言朝廷用经术变士,十已八九,然窃袭人之语,不求心通者相半,此言是也。宜试于有用之地。"即授镇安军节度推官、中书户房习学公事。岁余召对,顾问久之,曰:"朕多阅人,未见有如卿者。"擢太子中允、馆阁校勘、监察御史里行。
  与中丞邓绾、知谏院范百禄杂治赵世居狱。李士宁者,挟术出入贵人间,尝见世居母康,以仁宗御制诗赠之。又许世居以宝刀,且曰:"非公不可当此。"世居与其党皆神之,曰:"士宁,二三百岁人也。"解释其诗,以为至宝之祥。及鞫世居得之,逮捕士宁,而宰相王安石故与士宁善,百禄劾士宁以妖妄惑世居,致不轨。禧奏:"士宁遗康诗实仁宗制,今狱官以为反,臣不敢同。"百禄言:"士宁有可死之状,禧故出之以媚大臣。"朝廷以御史杂知、枢密承旨参治,而百禄坐报上不实贬,进禧集贤校理、检正礼房。
  安石与惠卿交恶,邓绾言惠卿昔居父丧,尝贷华亭富人钱五百万买田事,诏禧参鞫。禧阴右惠卿,绾劾之,会绾贬官,狱亦解。禧出为荆湖北路转运副使。元丰初,召知谏院。惠卿在鄜延,欲更蕃汉兵战守条约,诸老将不谓然,帝颇采听,将推其法于他路,遣禧往经画。禧是惠卿议,渭帅蔡延庆亦以为不然,帝召延庆还,加禧直龙图阁,使往代,以母忧不行。服除,召试知制诰兼御史中丞。官制行,罢知制诰,专为中丞。邓绾守长安,禧疏其过,帝知其以惠卿故,虽改绾青州,亦左迁禧给事中。
  种谔西讨,得银、夏、宥三州而不能守。延帅沈括欲尽城横山,瞰平夏,城永乐,诏禧与内侍李舜举往相其事,令括总兵以从,李稷主馈饷。禧言:"银州虽据明堂川、无定河之会,而故城东南已为河水所吞,其西北又阻天堑,实不如永乐之形势险厄。窃惟银、夏、宥三州,陷没百年,一日兴复,于边将事功,实为俊伟,军锋士气,固已百倍;但建州之始,烦费不赀。若选择要会,建置堡栅,名虽非州,实有其地,旧来疆塞,乃在腹心。已与沈括议筑砦堡各六。砦之大者周九百步,小者五百步,堡之大者二百步,小者百步,用工二十三万。"遂城永乐,十四日而成。禧、括、舜举还米脂。明日,夏兵数千骑趋新城,禧亟往视之。或说禧曰:"初被诏相城,御寇,非职也。"禧不听,与舜举、稷俱行,括独守米脂。先是,种谔还自京师,极言城永乐非计,禧怒变色,谓谔曰:"君独不畏死乎?敢误成事。"谔曰:"城之必败,败则死,拒节制亦死;死于此,犹愈于丧国师而沦异域也。"禧度不可屈,奏谔跋扈异议,诏谔守延州。夏兵二十万屯泾原北,闻城永乐,即来争边。人驰告者十数,禧等皆不之信,曰:"彼若大来,是吾立功取富贵之秋也。"禧亟赴之,大将高永享曰:"城小人寡,又无水,不可守。"禧以为沮众,欲斩之,既而械送延狱。比至,夏兵倾国而至,永享兄永能请及其未陈击之。禧曰:"尔何知,王师不鼓不成列。"禧执刀自率士卒拒战。夏人益众,分阵迭攻抵城下。曲珍兵陈于水际,官军不利,将士皆有惧色。珍白禧曰:"今众心已摇,不可战,战必败,请收兵入城。"禧曰:"君为大将,奈何遇敌不战,先自退邪?"俄夏骑卒度水犯陈。鄜延选锋军最为骁锐,皆一当百,银枪锦袄,光彩耀日,先接战而败,奔入城,蹂后陈。夏人乘之,师大溃,死及弃甲南奔者几半。珍与残兵入城,崖峻径窄,骑卒缘崖而上,丧马八千匹,遂受围。水砦为夏人所据,掘井不及泉,士卒渴死者太半。夏人蚁附登城,尚扶创拒斗。珍度不可敌,又白禧,请突围而南;永能亦劝李稷尽捐金帛,募死士力战以出,皆不听。戊戌夜大雨,城陷,四将走免,禧、舜举、稷死之,永能没于陈。
  初,括奏夏兵来逼城,见官兵整,故还。帝曰:"括料敌疏矣,彼来未出战,岂肯遽退邪、必有大兵在后。"已而果然。帝闻禧等死,涕泣悲愤,为之不食。赠禧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谥曰忠愍。官其家二十人。稷工部侍郎,官其家十二人。
  禧疏旷有胆略,好谈兵,每云西北可唾手取,恨将帅怯尔。吕惠卿力引之,故不次用。自灵武之败,秦、晋困棘,天下企望息兵,而沈括、种谔陈进取之策。禧素以边事自任,狂谋轻敌,猝与强虏遇,至于覆没。自是之后,帝始知边臣不可信倚,深自悔咎,遂不复用兵,无意于西伐矣。子俯自有传。


(作者 周湖岭 邮箱:163.www@163.com)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周湖岭专栏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