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周 斌
生活在现代的修水,虽然没有风驰电掣的高铁和一飞冲天的飞机,但有高速公路和省道,几百公里上千公里也是朝发夕至快捷异常了。但在古代,访亲问友,进京赶考,出外为官,运输货物……我们修水人是怎样出行的呢?
古代不仅仅是修水,全国各地亦然,主要的出行方式是坐车骑马乘轿步行。大宗货物的运输除了人挑车运外,就是水运。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途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至今,大运河仍发挥着水运货物的重大作用。
修水的大运河就是修水。修水发源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黄龙山,汇聚众多溪流小河,穿越崇山峻岭和峡谷长川后,一路奔流至永修县的吴城镇,汇入烟波浩渺的鄱阳湖。
现在修河干流上修建了柘林水库、抱子石电站、东津水库,除了部分河道尚有很少的渡船外,基本上不通舟船了。在没有修建公路之前,修水出行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坐船。
清代和民国时期,商贾、学生往返省城经商、读书,多乘舟东下,抵永修县虬津或涂家埠后,上岸改乘陆路交通工具抵达九江或南昌。
修水古称建昌江,最早描写过修水的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建昌江水县门前,
立马教人唤渡船。
好似当年归蔡渡,
草风沙雨渭河边。
这首名为《建昌江》的诗是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到建昌县(今永修县)时欲渡建昌江时所作。
修河。
古时的修水,森林覆盖茂密,河床通畅,水量充沛,修河及支流很多地方都可通航。修河主河道下可到鄱阳湖的吴城,上可到渣津。渣津的“津”字就是渡口的意思,说明当时渣津有舟渡河,有船通航。
修河的主要支流武水,船可到铜鼓的大塅,崇河可上行至原来的崇河乡甚至原来的复原乡。记得听人说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口、漫江的干部调任县城工作,搬家都用船做运输工具。
修水复原乡。
古代,人口流动相对较少。有很多人一生一世足不出户,终老林泉之间家山之下,尤其是一些妇女从出生到逝世,没有走出过家门外的三、五里地。
以前听说过沈家婆婆没走出过沈家源,梁家老伯没出过梁家垅。而乘船骑马走南闯北的人是极少数的富商大贾士子官宦及和外地通婚结亲的世家望族。
由于舟行缓慢,商人出行或士子赶考在途动辄就是几个月或一年。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可以看出琵琶女的丈夫从九江到景德镇的浮梁县买茶已经走了上个月还没有回来,而现在开车走高速公路,半天可打个来回。
大广高速修水段。
修水行船同样如此。修河由于很多地方深切幕阜山和九岭山,形成很多的峡谷和险滩。县城一出东门,就是二、三十里长的高沙龙岸峡谷,其中有二神滩、磨滩、噪滩、零盘滩,通过这些险滩后才到四都的抱子石、彭姑。
水过三都洋湖后进入武宁县界,也有很多险滩深潭,一直到永修县的柘林镇,几百里水路大多都是峡谷险滩深潭相接相连。出柘林后,进入鄱阳湖周边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后,才水势平缓浪静波不兴。
修河。
宋代诗人、分宁知县韩驹《武宁道中》就描写了修水的险恶:
小滩嘈嘈大滩恶,朝行羊肠暮鹿角。
尽日拖舟不得前,忽然笪断千寻落。
上梁左侧石子多,两舷与石鸣相摩。
卧听舟师倚篙哭,将如二十四滩何!
从诗中可以看出上水船需要人力拉纤拖舟,拖了一天还不得向前。在狭窄的水道中,船的两舷必须擦着两边的石头发出很大的响声才能通过,驾船的师傅想到前面还有很多的险滩要过,忧愁得撑着船篙在那里啼哭呢!
修河。
就是一条这么弯曲回环滩多浪急险象频生的修河,在等待着我们的先人们。黄庭坚从双井的明月湾坐船来了,陈宝箴从义宁州东门登舟出发了,罗坤化的宁红茶在漫江的码头装船起运了,黄庭坚的外甥徐俯从德兴坐船访亲来了……
他们从修水各地乘船登舟沿修水东行,有的到涂家埠舍舟登车,向南昌府进发;有的到吴城换乘大船出湖进江,顺着运河北行,走开封上北京;有的上行至汉口沿汉水上襄阳下洛阳进长安,再走杜甫心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回乡之道。
修河下游交汇处。
水路下行轻快上行缓慢,有些人由于各种原因还是需要通过陆路进出修水。
由于义宁州很长时间隶属南昌府,南昌是省府同城。因而出县的主要大道就是通向省城南昌的大路。该路从州城出发经黄沙、黄港过毛竹山抵奉新至省城。
修水毛竹山。
朝廷在沿路设置了铺司并配置了司兵,负责政府公文的传递和官员的接待。这些铺司有湘竹铺、彭桥铺、新兴(黄沙)铺、白茅铺、棲霞铺、南坪铺、高坪铺、山头铺(旧名毛竹铺)。
民间贤德之士积善之人捐资修建沿路的凉亭,三、五里一设,附近村姑农妇到凉亭烧水卖茶,方便行人遮风避雨歇脚休息。这条大道大部分地方都是青山秀水良田沃土,放眼望去尽是稻黍桑麻水郭烟村,还有老树古藤拱桥曲路,唯有毛竹山地势险要路陡林密,巉岩深涧激流怒湍,峭壁悬崖山高风猛。
修水毛竹山。
修水杭口人,南宋丞相章鉴在《过毛竹山》一诗中有形象的描写:
一重关复一重关,一步难于一步难。
地僻林深晴亦湿,山高风猛夏犹寒。
断崖云影挂枯树,劈涧雷声走怒湍。
不信世间陵欲变,野樵偏识旧衣冠。
过了毛竹山后,虽说还在九岭山脉之中,但道路相对平缓,人烟更加稠密,通行更加便利快捷。官吏公干,学子赶考等急着赶着办事的人一般都是走这条大道。有的骑马有的坐轿,但更多的人都是凭脚走路靠腿吃饭。
至于商人的货物运输,则是雇佣专门的独轮车队。由多部独轮车组成的车队一次可运输货物几千斤或上万斤。当时修水货物的进出除了水上船运外,其他就由这样的车队来承担。
修水黄沙镇古桥。
县内主要的道路有州城通往高乡、崇乡、仁乡和西乡的西向大道。这条路从州城出发,经黄田里、双井、马祖湖、修口、寒水、马坳到达司前,从司前分路过渣津、石坳、朱溪、庙嘴上抵湖南界进入平江县;从司前分路经槽口、朗田、古市、路口、白沙岭、桃树港、南楼岭抵湖北界进入通城县。
历史上一些名人多次往返这条路,他们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和许多优美的诗篇及动人的传说。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黄庭坚贬谪四川六年后被放还。在回乡途中登岳阳楼,写下了《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投荒万死鬓毛斑;
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
岳阳楼上对君山。
在岳阳逗留一些时间后,就循着平江临湘通城的官道进入分宁,还没回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家乡双井,就去拜访黄龙寺。此时好友祖心禅师已经圆寂,塔于慧南之侧。
黄庭坚烧香拜过慧南、祖心双塔,情思如泉,感慨良多,成诗一首:《自巴陵略平江临湘入通城无日不雨至黄龙奉谒》
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峰前对落晖。
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
灵源大士人天眼,双塔老师诸佛机。
白发苍颜重到此,问君还是昔人非。
然后,黄庭坚顺着此路东来,回到了杭山脚下明月湾畔的故乡双井。
明代福建莆田人方沆曾任南京户部、刑部侍郎,督学云南,后被人构陷,贬为宁州知州。他在宁州期间循此大道西行,过杭口,写下了《杭口桥,宋章丞相故里,山以馀杭得名》
长桥西绾水云乡,桑柘阴阴万树苍。
草色久荒丞相府,名山犹自说馀杭。
该诗把道路旁的杭山巍峨万树青苍,草色翠翠桑叶阴阴,水乡长桥白云相府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
清代义宁州文人刘显祖,其诗被时人誉之:悲壮沉郁健绝似老杜。他在西行时,写下了《春日道经马祖湖》:
扃舆分小步,朗朗出前川。
菜老香铺地,苗新绿满阡。
帘开村店酒,云幕野湖天。
马祖何年到,心心印水田。
马祖道一禅师是洪州禅的创始人,在佛教禅宗里具有很高的地位,因他俗姓马,被僧俗尊为马祖。他曾经过此处去渣津龙安寨访兜率寺,去黄龙山访黄龙寺。马祖湖地处溪口河和修水交汇处,形成很大的水面,好像湖泊一样。后人就把此地命名为马祖湖。
刘显祖还顺此大道特意到路口寻访曾在四川为官并卓有政声的潘拙叟(潘衡)遗迹,写了《小路口访潘使君拙叟逸事》:
行行小路口,驻马访先贤。不种河阳树,来培蜀国田。渠功周四载,水利注西川。石鼓留遗迹,摩挲出紫烟。
县内道路还有多条,不一一赘述,但通往武乡的“苏轼之路”不得不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在湖州太守任上因作诗罹“乌台诗案”,被诬“谤讪朝廷”获罪下狱,其弟苏辙被牵连贬为监筠州(今高安、樟树等地)盐酒税,其友黄庭坚被牵连罚铜并改知泰和县。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从黄州去筠州看望弟弟,走的路线就是黄州南下进入分宁。在双井探访了黄庭坚家乡后,顺着武水坐船上行,至武乡三十二都上岸休息。
《义宁州志》载:修水深山间有小溪,其渡曰来苏,盖子由(苏辙)贬高安监酒税时,东坡来访之经过此渡,乡人以为荣,故名以来苏。
东坡诗云:“石压笋斜出,岸悬花倒生”,即此地也。后人修建来苏亭,本地举人陈洪衮作记刻石于亭侧。这个地方就是今天山口镇的来苏村,现今亭、记均荡然无存,实属遗憾。
苏轼顺着武水继续上行到铜鼓大塅弃舟上岸东行,拟过带溪越奉新到筠州。当听说此地有一个“隐居乐道,不求闻达”的高士布衣儒生胡安鼎时,立即登门求见。
胡安鼎及乡亲们听说大文豪苏东坡来到立即热情迎接盛情相待,胡苏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登山享林泉之乐,临水赏鱼戏之欢,学问切磋诗词唱和。两天之后,又要启程,回想两天的愉快时光,苏轼感慨良多诗如泉涌,一气呵成赋诗一首《赠胡安鼎》:
带水清,泉石透。中有高人自在居,耳可洗兮齿可漱。行穿曲巷瞻阿陆,喜见台峰出远岫。我闻此间胡居士,陆浑家风今再觐。有如庞公鹿门山,芳躅留宇宙。又如严君富春溪,循迹绝尘垢。朅去过访道逶迤,山川好处烟云逗。篮舆暂憩诣造门,竹马儿童欢迎候。超超高轨挹凤仪,气味仿若芝兰嗅。人生适志有余乐,好爵何须腰组绶。蜀客磬款企庚桑,一朝倾盖如故旧。况复坐膝有文度,千里驹骝今再厩。异时兰玉植庭阶,南郡冠盖绍华胄。穷愁如我方 轲,栖迟孰与君无疚。安得瓢然脱讥馋,旬日驭风希御寇。遄行将慰陟冈思,歌子粲兮还予授。
这首诗不见于苏轼诗歌全集,是否刊印于带溪胡氏宗谱还有待考证。为纪念苏东坡来访胡安鼎,后人将胡宅前的小巷称为“游苏巷”,并立碑纪念,现原碑存带溪胡氏宗祠。
在清代中后期,对外茶叶贸易已经大大超过对外丝绸贸易,茶叶商路远远繁荣于丝绸商路。山西的常家和乔家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茶叶贸易商。
他们在福建武夷山设厂加工茶叶,然后通过江西铅山、鄱阳湖、九江,水运到汉口、襄阳,再转陆路到山西,通过蒙古,运到中俄边境的哈克图(现被俄国占领。哈克图,俄语“有茶的地方”),哈克图因而成了世界茶叶贸易集散中心和输俄输欧的桥头堡。
在正常情况下,山西客商的茶叶都是走水路到汉口,因而铅山县的河口镇成了江西的四大古镇之一。但有些茶叶外方要得急,必须赶时间,晋商就被迫走陆路走近路。
从铅山到汉口最近的陆路就是铅山到南昌,走奉新,过义宁州,经蒲圻赵李桥到汉口。那个时候时不时有远来的茶商队伍在修水岸边匆匆赶路。
后来晋商发现赵李桥土地气候适合种茶,历史上也产茶叶,比福建近了一千多两千里,干脆在此投资建茶园办加工厂。晋商还根据蒙古、俄国的饮食习惯和方式,把茶叶粉碎压制成茶砖。
新创的砖茶能充分利用茶叶资源,也更便于运输,使茶产业利润最大化。由于晋商的加盟,赵李桥茶业也迎来了兴旺发达灿烂辉煌的时期。
在清代到民国,修水还有两条重要的商路不得不提。
樟树的挑盐之路:樟树是重要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被称为中国药都,还出产四特酒和井盐。老百姓生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樟树的盐很早就被发现并被利用。
食盐专营最早由春秋时管仲提出,到宋以后就实行严格的官府专营,盐税成了朝廷除田赋之外的第二大收入。前面说过苏辙当过筠州的盐税官,主管征收清江(今樟树,归筠州管辖)盐税。
跨鏊桥
记得我外公曾经说过,他年轻的时候去樟树挑过盐。装盐都是特制较小的篾皮箩(用毛竹青篾做成,比白篾做的更扎实耐用),每担100斤,上贴封条,挑盐队伍一般三、五十人,由官府派人押运。一个来回要十多天,路上食宿用度提前支取,到县之后在力资中扣除。
外公说,那会儿年轻,挑一百斤不碍事,但连续十多天在外面走还是比较辛苦,尤其是挑盐翻越毛竹山上下几十里,走到半山后,就会浑身冒汗,两腿打颤,慢慢捱到山顶时,几乎五十步一停百步一歇。山风一吹,汗湿的衣纱紧贴在身上,湿漉漉粘乎乎凉飕飕的,非常难过,搞得不好就会感冒。
挑一次盐要穿烂五、六双草鞋,要磨破两身衣服。回家后把不菲的力资交给家里后还是非常满足和快乐,因为又可以扯几丈布给孩子们做新衣裳,剁几斤肉全家打打牙祭!
江北的担花之路:衣食住行,人生大事,穿衣排在首位。过去人们衣服布料不像现在这么五花八门,多得数都数不过来,那时主要是棉布、苎麻、丝绸等几样。
在外国的洋布没有进来之前,做衣服的都是家织土棉布。棉布必须有棉花来捻纱纺线织布,修水不产棉花,只能依靠外地进口。湖北的江汉平原历史上盛产棉花,现在还是我国五大商品棉基地之一。我们修水离江汉平原相对较近,江汉平原的棉花成了我县棉布生产的重要原料,棉花商路因而兴旺起来了,一代又一代的担花汉奔走在这条商路上。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担花的差事传到了外公这一辈了。外公的大哥比外公大十多岁,因而先接过了担花担子,经常受雇去江汉平原的仙桃、天门等地担花。
他们把长江以北的江汉平原叫做江北。他们按照祖辈开辟的道路从白岭出发,翻越赣鄂界山南楼岭,经通城、蒲圻(今赤壁市)、嘉鱼,过长江,就到了仙桃,再往北就是天门。
棉花已经被非常扎实地打好了包,外面套上布袋,两布袋一担,一百斤左右。每人还发两块刷满了桐油的很硬的布,用来遮雨防水。
担花队伍大概由二、三十人组成,由商家安排人员带队押运,路上食宿统一安排,一切听从工头的指挥。担回来的花除了少部分卖给白岭、古市、渣津、马坳等地的商家外,大多数都要运到县城。来回一趟就要七、八天。
这条路相对好走,只有从通城麦市到白岭桃树,需要翻越南楼岭。担着棉花上山很是辛苦劳累,从麦市动身到桃树街上,没有六、七个小时到不了。
江北的担花商路,平常还好,一到兵荒马乱的时候就非常凶险。有时遇上散兵游勇,棉花被抢个一个二净,商家血本无归,担花汉的力资也打了水漂,白白辛苦一场。
抗日战争时期的几次长沙会战,日寇都是屯兵在通城、蒲圻、临湘一线。商人们知道这个时期很难把棉花运输过来,但那个时候棉花因为稀少,价格奇高,应了一句古话:物以稀为贵。
商人们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抱着侥幸心理,还是带着担花汉们偷运棉花。头几次侥幸得逞,商人们胆子更大,担花汉因为力资翻倍,劲头更足。走多了夜路会遇到鬼!
有一次担花队伍在晚上偷过鬼子封锁线时,被鬼子发现了,一阵机枪扫射,当场打死几个,跑掉了一伙,抓住了几人。外公的大哥因脚扭伤了也被抓住了,关了一夜,第二天一早,鬼子兵叫他们去挖一个坑,他们以为挖好后就可以走人,所以很卖力地去挖。
挖好后,鬼子兵把他们几个人全部赶到坑里,用机枪突突突地把他们全部杀死了。在机枪声中,他们鲜血四溅脑浆迸裂,几个活生生的壮汉转眼成了阴曹地府之鬼。
记得当时外公讲到这里双肩颤抖失声痛哭涕泪横流,我们也流下了悲伤的泪水。心中充满了对日本鬼子的仇恨!
从修水通往江北的担花之路是商人们的发家致富之路,是担花汉们的生存之路,在战争时期甚至是死亡之路!
【古城旧梦】出品
微信号:gcjm888888
周 斌:现为退线干部。在学校教过书,在机关写过字。蹉跎岁月,一事无成。退线闲居,常以读书码字为乐,但鲜有文章变为铅字。现斗胆一试,借《古城旧梦》平台,结同学同乐之友,求严肃严教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