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周斌专栏 • 正文

又是一年蝉唱歌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周 斌

  久雨之后的修水,天气一放晴,温度一下子就窜到了36—37度,转眼之间,从六月份的久雨天凉一下子进入了炎炎盛夏,搞得人们很不适应。各种夏虫也在树上草间发出欢叫,组成了悠扬悦耳的天籁之音大合唱,而蝉则是一个高音歌手,其叫声特别的高亢嘹亮独树一帜。
   蝉,俗语“知了”。蝉有2000多种,会鸣叫的蝉都是雄蝉,雌蝉不能鸣叫,则被称为“哑巴蝉”。蝉的卵产在木质组织内,蝉一孵出即钻入地下,吸食土中根的汁液,一般经五次蜕皮,需几年才能成熟。蜕下的皮中医称为“蝉衣”、“蝉蜕”,可以入药。
   蝉从土里钻出来后,就飞上高树,餐风饮露,鸣叫不止,太阳越大温度越高,它就叫得特别起劲。小时候,捉蝉是小伙伴们常玩不厌的游戏。我们走到林中,选择树干粗大的树木,察看树干上或临近树干的枝条上有没有知了。有的话,就蹑手蹑脚地爬上树,临近知了时,突然出手如电地向知了抓去,知了还不知什么事,就已经入了我们的掌心。如果知了趴伏在较小的树上,我们就用自制的工具来捕捉,因为人一爬上树,树就会晃动,知了就会意识到危险临近,嗖的一下就飞走了。从河堤上砍一根长长的小山竹,将顶端剖开一尺多,将剖开的部分弯成一个圆圈,用绳索绑牢,然后,到蛛网密集的地方,顺着蛛网的平面,摆上几摆,蛛网就缠到了圆圈之上,缠上三、四层蛛网后,一张捕捉知了的蛛网就做成了。我们来到树下,看到知了在不知疲倦地鸣叫,就悄悄的将捕捉蛛网从知了的后面向知了的上面移去,覆盖到了知了后,就快速向下压去,正好知了向上飞起,就被蛛网牢牢地粘在网上。
  捕捉到的知了有两种,一种是成熟黑色的知了,一种是还没有成熟,体型较小青绿色的知了。不管哪一种,都先将它们的翅膀残酷地剪掉,它就不能高飞逃走,用纸盒子将它们关起来,走到哪就将盒子带到哪。不知什么原因,关到盒子里的知了,不太那么鸣叫,鸣叫起来,也没有在树上那么欢快,好像有一点凄厉的味道。
   最为残忍而又大煞风景的是将知了煨了来吃。几个小伙伴在野外捡了好多枯枝败叶,将火引燃,等树枝树叶烧得差不多了,用小树棍将火灰扒开,将知了放到火灰里,又用火灰盖上。过不了多久,火灰里就飘出了浓浓的香味,引得小伙伴们馋涎欲滴,立即从火灰里扒出知了,用手捏到掌心里,不到一秒钟就烫得不行,只好左手颠到右手,右手颠到左手,稍冷一点后,立即捏开硬壳,将香喷喷的蝉肉吃到嘴里,在那个缺衣少食、几个月都难得吃到一点肉食的时代,蝉肉不啻是天上的龙肉,空中的凤肉。虽说残忍恐怖,但也可以理解。
  知了的一生,在蜕变之前,一直都在土里生活,当它蜕变几次之后终于获得了新生,钻出了土地,飞上了枝头,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歌唱。但大多数人都没能明白它的心情,反而怪它多事聒噪,连南宋大诗人杨万里都在《听蝉八绝句》的诗里说它“叫来叫去浑无事”。
      一壳空空纸样轻,风前却有许多声。
      叫来叫去浑无事,叫到诗人白发生。
   知了在飞上树枝之后,已经远离了尘土俗世,不食人间烟火,而是餐风饮露,似隐士般脱俗、孤傲、高洁,虽然他居于疏桐之上,但高风逸韵的声名却传得很远很远,难怪唐代书法家、诗人虞世南要为它写出“垂缕饮青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样富蕴哲理的诗篇来。
  但也有诗人能够听出知了叫声感叹身世的孤寂和悲苦,唐代诗人子兰的《蝉》就写出了这种感受:
  独蝉初唱古槐枝,委屈悲凉断续迟。
  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
  诗人子兰一个人住在异乡的客舍里,听着雨后初晴时蝉的鸣叫,不由得思念起家乡来,蝉的鸣叫好似非常委屈悲凉,而自己的思乡之苦也是非常苦涩,比蝉的鸣叫还要来得沉重悲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他的意思就是蝉的鸣叫根本就没有什么高兴愉悦和悲凉苦涩的区别,但人将自己的感情赋予蝉的时候,自己高兴愉悦,听到蝉的鸣叫似乎就是非常欢快嘹亮,当自己人生受挫心情沉重,蝉的鸣叫似乎就是非常悲苦低沉。我们在创作诗词等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以物咏志,可以以物言情,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像范仲淹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己的生活不能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应该按照自己既定的方向,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坚定地走下去,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2024年7月10日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周斌专栏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