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江西黄龙禅寺
黄龙禅寺慧南禅师
时至唐末五代,临济法系已呈衰弱之势。对此,风穴延沼禅师对首山省念禅师感叹自责:“不幸临济之道,至吾将坠于地矣。”然而进入宋代之后,在宋王朝的保护、扶持政策之下,佛教得到了较大的恢复、发展。其中临济宗门下新出黄龙与杨歧两派,禅灯灿亮,照耀千古。黄龙派的开山祖师黄龙慧南也在中国禅宗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黄龙慧南禅师(1002—1068),俗姓章,信州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人。自幼深沉有大人相,不茹荤,不嬉戏。11岁,投本邑怀玉山定水禅院,礼智銮和尚为师,出家为行童。此后,随师外出,道上遇及淫祠杂庙,“辄杖击火焚之而去。”期间随师学佛,且习儒典,博通经史。天僖四年(1020),19岁正式落发,随即受具足戒。不久奉师命外出参访游学。初来到江西庐山归宗寺,依止老宿自宝和尚,时时询之,且受严格熏陶,尤重威仪,坐必跏趺,行必直视。既而慧南禅师转至庐山栖贤寺,参学于澄禅师座下。在这里,深得法眼宗风钳锤,钦服“众进止有律度”的丛林规矩,受益匪浅。对此,直至晚年,慧南禅师仍记忆犹新,感叹“平生所为,多取法焉”。此后,慧南禅师从庐山下来,转至鄂州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与住在三角寺的泐潭怀澄禅师相见,并礼之为师。而后,泐潭怀澄禅师受请出主建昌石门山泐潭寺(即今江西靖安县宝峰禅寺),慧南禅师随之前往且掌书记之职,代分座接衲。时过不久,即以修持出众,而有“南书记之名,一时籍甚”之誉。也就在此期间,慧南禅师与在同寺中常住的云峰文悦禅师相交契切。云峰文悦禅师以为“(慧)南有道之器也,惜未受本色钳锤耳。”并且指引慧南禅师前去石霜慈明和尚处参学。于是,慧南禅师离赣入湘,却来到南岳衡山福严寺,参学于审承和尚座下。入寺后,审承和尚又请之为书记。谁知不到一年,审承和尚圆寂后,石霜慈明和尚继主福严寺方丈,慧南禅师又改师之,且留心验证云峰文悦禅师所言。随侍日久,见石霜慈明禅师贬剥诸方,件件数为邪说,而自己在泐潭怀澄和尚处所得密付之旨,皆在所斥之中。起初,慧南禅师很是不服,为之气索,遂造其室而请益。经数番教诲,慧南禅师对石霜慈明和尚所教心悦诚服,“坚请入慈明室”。又经数载钳锤,慧南禅师于石霜慈明和尚的大骂中笪颍魉淘唬骸敖艹龃粤质钦灾荩掀趴逼泼焕从伞6袼暮C魅缇担腥四肼肺稹!笔群蜕幸允种浮懊弧弊郑勰响匆字坝小弊郑让骱蜕序ブ栌胗】桑形偌米诘诎耸馈
数月之后,慧南禅师辞别恩师再次外出游学。初至方广后洞习静半载,后经荆州(今属湖北)再入赣,登上庐山,入住旃檀寺。三载后,入住于建昌同安寺(今江西永修县艾城凤栖山),继神立和尚之后住持法席。当时,泐潭寺遣僧来审提唱之语,慧南禅师应曰:“智海无性,因觉妄以成凡。觉妄无虚,即凡心而见佛。便尔休去,将谓同安无折合。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开法同安之后,声名远播,即有“石霜一派入江西也”之传云。湘赣衲子,慕名而集,就连泐潭寺的不少人也改投慧南禅师座下。数年后,慧南禅师又改住于庐山归宗寺。法堂一开,远近参学日增,缁素同参,以致石霜门下的僧人也不远千里而来随其学法。名宦显贵王安石、程师孟等时来请益,隆兴府(府治在今江西南昌)与浔阳(今江西九江一带)太守、判官等官员也都登山听法,或礼请入署说法。然而就在这时,一日失火,大众哗动山谷,而慧南禅师安坐如平时。后却因此次失火,寺宇烬毁,慧南禅师获罪入狱。吏者百端求其隙,拷掠百至,慧南禅师“怡然引咎,不以累人,唯不食而已。”在狱中,慧南禅师日诵《法华经》,两月后,终于获释。此时的慧南禅师须发不剪,皮骨仅存。寺中首座翠岩真禅师一见,禁不住而泣下,却顿遭慧南禅师叱之曰“这俗汉”。回焦樽谒拢勰响绰手谀荚抵匦匏掠睿筇逋旯ず螅阶寥鹬菪虏崎奚?在今江西宜丰县),主法黄檗寺。且在溪上方结庵曰“积翠”,潜心修持。在此,慧南禅师始用“三关”之法接引学人。 冶平二年(1062),应隆兴府(府治在今江西南昌)太守程师孟等人之请,入主黄龙山黄龙寺(在今江西修水县)。入寺后,法席一振,宗风高唱,“三关”之法应用纯熟,辉炳史册。
慧南禅师的“三关”之法,即为其所创设,用以接引学者的“生缘”、“佛手”、“驴脚”三问,具体说来则为:“师室中常问僧出家所以、乡关来历,复扣云:‘人人尽有生缘处,那个是上座生缘?’又复当机问答,正驰锋辩,却复伸手云:‘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诸宗师所得,却复垂脚云:‘我脚何似驴脚?’三十余年示此三问,往往学者多不凑机。丛林共目为‘三关’。”对于这三关的法旨,慧南禅师曾作三则颂而释之,第一颂释云:“生缘有语人皆识,水母何曾得离虾,但见日头东畔上,谁人更吃赵州茶。”此颂第一关“生缘”。以平常之问,生缘即指人的姓氏、籍贯等,对于一个入寺参学的人来说是必须通报的。但在慧南禅师的首关中,以此契机,话分两截,进而试探学人是否有吃赵州茶的本领。“吃赵州茶”本是一公案,丛林用得很多,看似平常,寓意深邃,由此而显示学人于禅修之根机。第二则颂曰:“我手佛手齐举,禅流直下荐取。不动干戈道处,自然超佛越祖。”此颂第二关“佛手”。意从理上设问,试探学人对法的敏感,去其法执,充满机锋激流。第三则颂曰:“我脚驴脚并行,步步踏着无生。会得云开日见,方知此道纵横。”此颂意在紧扣涅槃无生境界的第三关,启发学人把握自性,脱尽生死牢关,抛弃我执、法执,进入纵横自在的境界。“黄龙三关”的创设,从平常入手,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启发学人,跳出窠臼,扫除执解。慧南禅师以之接引学人时,对学人所答皆不置可否,“敛目危坐,人莫涯其意。”对自己之所以这样做,慧南禅师认为:“已过关者,掉臂而去,安知有关吏在?从吏问可否,此未透关者也。”“黄龙三关”正是展示了慧南禅师所开创的险绝凌厉的禅风,也体现出其提携后学、造就僧才的婆心。对此,慧南禅师曾作《同总颂》表白心迹:“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为报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正是这样,慧南禅师的“三关”之法,初用于黄檗积翠,广用在黄龙。此帜一树,天下震动。四方衲子,闻风而来,却又往往望风而倒,死于句下。但是对于处于衰落中的临济宗来说,为之大振。诚如惠洪禅师所评,慧南禅师“门风壁立,虽佛祖亦将丧气,故能起临济于已坠之道。”宋代名士黄庭坚更把慧南禅师的“三关”之法比作大熔炉,赞之“自为炉而熔凡圣之铜”。
当然作为佛门弟子的慧南禅师,自幼遁入空门,辗转南北,参扣善知识,饱受钳锤,中晚年时应用三关之法接引学人,是其禅修建树的一个方面。对其禅学思想,则从散见于书信、语录、偈颂、笔记等之中,今天我们可以由此而窥见一斑。
慧南禅师早年从泐潭怀澄和尚学云门禅,继而改师石霜慈明和尚嗣承临济法脉。但对于禅修,慧南禅师则是遥承师祖马祖道一大师“道不假修,但莫污染”之论,进而强调“禅不假学,贵在息心。心息,故心心无虑;无修,故步步道场;无虑,则无三界可出;不修,则无菩提可求。”并且告诫学人,要“一念常寂”,这样可以使“三际杳忘”。所以在慧南禅师看来,“拟心即差,动念而乖,不拟不动,土木无殊。”只有这样,凡心不动,随处作主。
对于道,慧南禅师认为,“道”是一种恒常不变的存在,“古之天地日月,犹今之天地日月;古之万物性情,犹今之万物性情。天地日月固无易也,万物性情固无变化,道何为而独变乎?”而且在慧南禅师看来,道无疑滞,无始无终,无前无后,无形无记。虽不假言说,但为使人体悟此道,不得已而说之:“大道无中,谁复前后?长空绝迹,何用量之?空即如是,道岂言哉?虽然如是,上根辈不假言论,中下之流又争免得。”非仅如此,慧南禅师在奉行“道不假修”祖训的前提下,对于有志之士,则寄予更大的期望,要他们志存高远,悟道日深。因为“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道之与圣,总在归宗杖头上。汝等诸人,何不识取?”而且,慧南禅师以为“道如山,愈升而愈高,愈行而愈远。学者卑浅,尽其力而止身。惟有志于道者,乃能穷其高远。”
在教导学人正确认识与把握道的同时,慧南禅师也教示他们要正确认识“法身”,强调“法身无相,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只为情生智隔,于日用而不知,想变体殊,趣业缘而莫返。”“法身无相,应物现形。般若无知,随缘即照。”慧南禅师开示学人,要懂得体道见性成佛,关键认识佛性,进而体道。然而,对此之首要在于有志于道。所以慧南禅师对于出家僧众要求很严,教导他们既出家,就要禀丈夫决烈之志:“夫出家者,须禀丈夫决烈之志,截断两头,归家稳坐。然后大开门户,运出自己家财。”要践酬这样的大志,就要不落两边,杜绝分别心,抛弃万法差别相。同时注重息心、忘念,坚持专心恒一,勤奋不懈,不断积累,“夫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积累之要,惟专与勤。屏绝嗜好,行之勿倦,然后扩而充之,可尽天下之妙。”对学人的接引,慧南禅师在使用“三关”之法的同时,还用“一足令”。据《黄龙四家语录》卷一载,僧问:“作家不啐啄,啐啄不作家。大众临筵,诸师作家相见。”师垂下一足。进云:“焰里寻飞雪,水下火烧天。”师乃收足。慧南禅师的此举,禅林称曰“一足令”。“一足令”的最早使用当推青原行思和尚,但其后无人再用。慧南禅师将其发扬光大,在丛林获誉很高,“黄龙行此令,十方诸佛,无敢违者;一切圣贤,无敢越者,无量法门,一切妙义,天下老和尚舌头,始终一印,无敢异者。”慧南禅师遁入空门之后,数十年如一日,深入经藏,恒心苦修,恪守祖师“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的信条,但是看到当时文字禅的蔓延,似有成灾之虞,因而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是教诫学佛法不在言句本身,认为“诸佛出世,假设言论,祖师西来,不挂唇吻”,文字禅是“呈华丽言句”之作,强调“我佛如来,摩揭陀国亲行此令,二十八祖递相传授。洎后石头、马祖,马驹踏杀天下人;临济、德山,棒喝疾如雷电。后来儿孙不肖,虽举其令而不能行,但呈华丽言句。”而且语重心长地指出,热衷“文字禅”是“后来子孙不肖,祖父田园,不耕不种,一时荒废,向外弛求。纵有些少知解,尽是浮财不实。”强调“古人求道求自心,求得心空道自亲。今人求道外求声,寻声逐色转劳神。劳神复劳神,颠倒何纷纷!”因此,慧南禅师诚恳地劝告他们:“所以作家不如归家,多虚不如少实。”其次,慧南禅师主张应该恪守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祖训,但面对末法时代,上根之人不多的实际,必要的“提唱”是应当的。“不有提唱,孰辨宗由?不有问答,孰明邪正?”所以,应当是出语随缘,视机而施,不可固执,要使活语,切不可热衷于玩弄文字,“古人随时一言半句,亦无巧妙。今人用尽心力安排,终不到他境界,用此思维辨于佛境,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纵经尘劫,终不能著。”可见慧南禅师对于以语言文字来显示、传达、保存、弘传佛法的态度是圆融的,希望学人在使用语言文字弘传佛法时,切不可执着,更不能雕琢,以免舍本逐末,误己误人。
慧南禅师自开法以来,数坐道场,对于丛林建设多有建树。首先,慧南禅师强调丛林建设好坏,长老人选很为重要,认为“夫长者之职,乃道德之器。先圣建丛林,陈纲纪,立名位,选择有道德衲子,命之曰长老者,非苟窃是名也。慈明先师尝曰:‘与其守道老死丘壑,不若行道领众建丛林。’岂非善守长老之职者?则佛祖之道德存欤?”有了有道德的长老,丛林的下一步关键在于规矩要严,道风要正。这就要求每个常住僧众严守戒律,循规蹈矩,做到“进止严重,见者敬畏”。千万不可有违规矩,否则“规矩既乱,诸事参差。一人失事,众人不安”,那丛林也就难以维系了。其次,对于丛林建设,还应注意得众,尤其是丛林的长老,要正确地对待“人情”,认为“人情者,为世之福田,盖理道所由生也。故时之否泰,事之损益,惟圣人通天下之情。”所以,慧南禅师自己就很注意人情的圆融,在接引学人时,因人施教,视机而行,当机立断,切入为宜,“遇方则方,遇圆即圆”。一旦看中,大胆使用,一梁一柱,所以强将手下无弱兵,门下学人“一个个硬剥剥地”而非等闲之辈。也正是这样,慧南禅师法筵一开,四方衲子慕名而至,“人天大善知识,须是和尚始得。”尤其是晚年开法黄龙,座下徒嗣甚众,后人评之曰“天下有志学道者约瞎!逼渲兄匾囊惶蹙褪恰盎屏檬疲自诘萌恕薄。
慧南禅师一生虔诚奉佛,悟道之后,先后开法庐山归宗、黄檗积翠、隆兴黄龙数座道场。尤其在黄龙,晋院之始即发“黄龙出世,时当末运,击将颓之法鼓,整已坠之玄纲”之宏愿。而后一直以“翻思有负公侯命,旦夕彷徨益厚颜”而自励,以振兴宗门为己任。苦心经营,终于黄龙一派,横被天下,名震千秋。当时,黄龙“法席之盛,堪比泐潭马祖、百丈大智。”黄龙寺则被称为“天生狮子之窟,不二旃檀之林。”慧南禅师座下法筵常盛,嗣法弟子有祖心晦堂、宝峰克文、东林常感、云居元示右、隆庆庆闲、泐潭洪英等数十人。此后,代相传承,形成险绝凌厉之宗风,人称“黄龙宗”,即史称“五家七宗”之一。宋淳熙三年(1186),日僧明庵荣西来华,于虚庵怀敝门下受授黄龙宗脉。归国之后,开日本临济宗建仁寺一派,成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中之黄龙派。不仅如此,慧南禅师的禅法,遍传缁素,就连宋明理学大家周敦颐也曾自道“吾此妙心实启黄龙”。
宋熙宁二年(1069)年3月16日,慧南禅师对众说辞世偈曰:“得不得,传不传,归根得旨复何言。忆得首山曾泄漏,新妇骑驴家人牵。”次日午时,在黄龙寺圆寂,塔葬寺之前嶂,保存至今。大观四年(1110)徽宗敕慧南禅师“普觉”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