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黄庭坚传 • 正文

第一章:人文修水

发布时间:  浏览: 2005 次  作者:程效

  江西北部自古被称为“吴头楚尾”,两宋时起为江南文化兴盛之地。

  沿着早已废置的古帆船航道西行,从修水河入流口的鄱阳湖逆流而上,穿行过永修、武宁、修水三县之间的700里山涧水道,便进入了幕阜山与九岭山之间的赣西北修水县境。

  再经境内约70里水面,原本有些湍急的河水,抵近有县城门户之称的南山崖,水势倏地趋于平缓,河面渐宽,碧水如镜;两岸青山相对而出,南岸是两组形似笔架的连绵起伏而又沉稳如座的山峦,北岸相对的是形如展翅欲飞的凤凰山,青山绿水、动静相宜。

  县治所在地的义宁镇临修河而背靠凤凰山,倘若是初来乍到者,映入眼帘的三面环水,一面枕山和蓝天、白云、绿树交织的景致,往往会引人遐想,感到进入了一幅古朴、宁静、淡雅的山水画境。

  修水源远流长,为江西五大河流之一。自古就是重要通航河流的修水,发源于赣西北铜鼓县境的大围山麓,自西向东流贯修水县境,经武宁县至永修县吴城镇入流赣江而转汇鄱阳湖,全长357公里,流域面积14800平方公里,历来被修水人称之为母亲河。

  修水县向称古邑重镇,历史悠久。商封艾侯国,春秋置艾邑,战国时先后属吴、楚、越管辖。秦、汉置艾县,隋代并入建昌县,唐朝为武宁县。唐德宗贞元年间(800年)分治武宁县西八乡建分宁县,后唐及两宋因之,均为泱泱大县。元代升级为宁州,至清嘉庆六年(1801年)改名义宁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义宁县,到一九一四年,因避免与广西名称更早的义宁县同名,遂改名为修水县,因境内修河而得名,沿袭至今。

  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修水,古往今来,其实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有两点:一是出养眼美女;二是出文化名人。依理而论,两者均是如今发展旅游业的顶级资源,或者说是市场竞争中轻易不出手的王牌,令别的什么地方眼馋得想抢着注册申遗,然而,据说修水的旅游业一直不怎么兴旺。深究起来原因肯定很多,除了对外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原生态之环境、文物保护不力,以及不善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牌外,恐怕作为边远山区、老区,交通极不便利是最主要原因。

  从地图上看,修水位于赣、湘、鄂三省九县交界之地,一县雄踞整个赣西北广阔地域。全县总人口数82万,面积4504平方公里,是江西省辖地最大的县,比今天的香港、深圳两大都市的面积之和还略大一些。试想,现在旅行讲究以小时计程的快节奏,喜好“千里江陵一日还”似的乘轻舟、甚至坐火箭的感觉。你这个地方既不通飞机,又不通火车,无论到省城南昌,还是到邻省的长沙、武汉都有令人生畏的200公里以上的汽车车程。等到你累得老眼昏花坐车或驾车抵达时,看美女的冲动早已难奈生理上的审美疲劳,此时即便有仙女走过你的身旁,你也会因失去兴致而感觉全无的。

  到了修水县城后,瞻仰修水最牛的黄庭坚、陈寅恪两大文化名人故里,则尚需舟车劳顿,因为北宋大诗人黄庭坚故里,在离县城十里水路开外的杭口乡双井村;现当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祖居所在地——桃里竹塅村,则离县城尚有四十里之遥。如不愿意舍近求远,城南的南山崖有黄庭坚纪念馆,相传为山谷当年游憩读书之地;老城区西北角辟有纪念陈氏一门的“五杰广场”,五组紧相依连而巍峨耸立雕塑立柱,展示着修水历史文化的深度和厚度。还有沿修河两岸呈走廊状布局的“十里秀水”、“双井访茶”、“抱子望归”、“旌阳野渡”、“云岩晓钟”等修江八景,都是值得一览的风景名胜。

  话说回头,修水发展旅游业的短板的确在于交通不便利。这一点从修水作为红色革命老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和升起的地方,著名的“秋收起义”的三个策源地之一,至今未被任何旅行社列入重点红色旅游线路点就是例证。

  然而,旅游业的不甚发达,并不能掩盖修水远近闻名的两大特色。

  其一,出美女。我们不仿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句式,先来上一段“江西之佳人,莫若九江;九江之丽者,莫若修水;修水之美者,莫若白岭。”以引出当今超级时尚的美女话题。中华美女文化历史悠久,世代不衰,可以说亘古迄今,中国有关写美女之文章典籍多得难以计数,但仅就纯文字写美女极难以言状的美貌而言,宋玉此赋中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一段,描写得最为生动、贴切和传神,堪称历朝历代名篇之最,至今未有出其右者。

  众所周知,修水是闻名遐迩的“美女之乡”,而修水美女又多出自县域西北部的白岭乡。该乡与湖北通山县、通城县紧邻,因境内山岭地头遍布白沙而得名。相传明末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当初败退出京城时,也许是流寇的习性使然,这个在金銮殿屁股未坐热的独眼龙,临走时倒是没有忘记顺手牵羊,在大明内宫掳走若干貌美如花的宫女。后来他老人家在通城的九宫山阴沟翻船、身首异处,有不少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宫女辗转流落到了白岭乡。再后来天姿国色的基因在此地世代遗传、繁衍、开花、结果,犹如给白岭安装上了一条批量出美女的生产流水线,至今“白岭姑娌一朵花,天女下凡人人夸”的俗谚,仍在修水乃至江西范围广为流传。

  再说在近年江西省高校举办的一次评选所谓“十大校花”的选美活动中,令人惊奇的是:出自修水籍的校花竟十有其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年国内方兴未艾的各类选美赛事中,对于修水籍的美女摘金夺银的消息不时见于报端,修水人早已习以为常,不再是大字号新闻。

  有好事者(称好色者也许更贴切)曾经实地考察验证,并得出民间权威结论:修水姑娘吃山产之食,饮修河纯净之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不美,乡中水,修河之水真的宜颜养人,加上天生脸嫩、肤白和娇小珑玲,有此三点,算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美人的坯子就基本具备了,倘若再略施粉黛,带点与生俱来的山之曲线和水之灵气,想不进入超级美女行列都难。看来修水出美女而且批量出美女,这个江湖流言确实所言不虚。

  有人说,如今美女旅游经济牌不好打,是因为举国上下到处是美女如云,各种美女、超女、形象大使何其多也。美女经济在今天已然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车展有车模来相得益彰,以增进顾客购买欲;足球、篮球比赛均有“宝贝”来助阵,对观众与球迷来说,据说还能起到兴奋剂的功效。

  铺天盖地的“泛美女”时代汹涌而来,街头随便吆喝一声“美女”,回头率几可达100%。推想原因大抵有三:一是如今的科技整容手段高明了,人造美女越来越多,而人们的视力又普遍下降了,容易被以假乱真。二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条件大为改善,各类美容化妆品能综合显示扮靓效应。三是人们审美的标准多元化和评判标准宽松了,美女的品种不再单一。古代的美女多半是“瓜子脸、柳叶眉、单凤眼、樱桃口,外加杨柳腰”,的确少之又少,于是物以稀为贵。现如今只要年轻,或麻辣、或清纯、或庄重、或狡黠、或善良、或野蛮,不论是否貌美,只要这型、这款、这身段、这眉眼多少沾点,皆可以称之为“美女”。

  美女满街都是,到处不缺,素以“美女之乡”闻名的修水,到如今也就无优势可言了。

  其二,出文化名人,则与修水民风历来重学仕进的传统紧密相关。修水人向来奉先贤“宁可食不饱腹,不可胸无点墨”为信条,哪怕穷得没饭吃,也要送伢崽上学堂。实际上,对前些年在老区随处可见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标语口号,数不清的修水家庭早已用行动作了最好的诠释。所以,不论过去的科举仕进,还是今天的高考考大学,修水学子每每都能在全市乃至全省名列前茅,曾经被外界称之为神奇的“修水现象”。

  正是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孕育出文化巨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于不世出的黄庭坚和陈寅恪两大文化名人,对一个县域来说,两者只出其一,就足以名动天下。令修水人感到自豪的是:震今烁古的“豫章黄学”和“义宁陈学”,已成为修水一张烫金的历史文化名片。

  修水向称“文章奥府”,江南文化教育兴盛之邑。宋时黄庭坚的曾祖黄中理曾在故里举办樱桃、芝台两书馆,延引四方学子,兴学育才,著名的宋郊、宋祁兄弟及黄氏后学均曾就学于此。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早年任分宁主簿时,也曾在此举办闻名四方的濂溪书院,开启书院教学风气之先河。据县志记载,自唐宋至清代,本县共出进士201名,举人317名,两宋即有进士160名。出过驰名天下的黄庭坚、徐禧、章鉴等名臣仕宦“八贤”;仅北宋一朝,黄庭坚故里有姓名可稽的科举进士就达48名之多。

  距双井约四十余里的桃里竹塅村,历来为外来的客家人聚居之地。这里从近代开始崛起的陈家,相继涌现了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一门四代五杰,其中有四人名载《辞海》。曾官居湖南巡抚的陈宝箴,以支持“百日”维新变法而名动天下;其子陈三立被公认为清末民初的诗界泰斗。三立长子陈衡恪英年早逝,是与齐白石齐名的大画家;三子陈寅恪是闻名海内外的文学、史学大师,被赞誉为“三百年以来国学第一人”。陈衡恪次子陈封怀,为中国园林植物学的开创人之一。桃里陈氏一门四代人杰,爱国忧民,诗书名世,彰显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人格风范,铸就“义宁陈学”不朽丰碑。

  由于山区交通闭塞和地广人稀,加上气候宜人和物产丰富,修水自古以来就是躲避战乱和适合人居的“世外桃源”。中国历史上但凡出现南北划江而治的动荡局面,此地就不免有大量外来移民迁入。因为山高路远,有回旋余地,便于隐逸不露。正如黄庭坚撰写的《叔父给事行状》中所言:

  念藏器以待时,无兵革之忧,莫如分宁。

  ——《别集》卷八。

  外来移民的不断涌入和择地而居,久而久之,不仅与原住民因同饮一河水而渐渐融为一体,还填补了向来地广人稀的修水的劳动力不足。以此之故,古来修水从无较大规模的人口递减记录,总人口数据呈现一种起伏极小、平稳递增的标识曲线。

  自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风行于世后,不乏民间草根学者来到此地,总想考证出修水的某地某村为桃花源之原型。依据是修水与陶氏故里浔阳地缘相近,又的确紧邻一个与“武陵渔人”地名发音相近的武宁县,而且修水形似“世外桃源”的叫桃源的古村落竟有三处之多。如清朝道光年间编写的《义宁州志》,在所绘的双井图的注释中就称此处为小桃源。尽管此种牵强附会式的考证不太靠谱,但修水历来是躲避战乱的好去处则是不争的事实。远古时期不论,从两宋划江而治后的金兵、元军南侵和元末、明末农民战争,到近、现代的太平天国战乱、北伐战争(秋收起义是个例外),以及抗日战争中的湘赣战役和后来国、共两党决战的解放战争,这些重大战争的烈火,虽不免蔓延燃烧至修水境内,但几乎次次都与县城擦肩而过,好象修水县城就未有被敌军凭武力攻占过的记录,这种情形在全国几千个县中也是比较罕见的。

  如此一来,不到万不得已,修水人一般不会轻言别离和背井离乡。囿于交通、信息条件相对闭塞的修水先民,总认为自己的家乡是天下最好的风水宝地。素来安土重迁,舍不得离开那条流淌不息的母亲河,恋乡恋土蔚成风气。离县城不远的一座临河而立的形似母亲抱儿的“抱子石”山丘,不仅是每一个修水游子魂牵梦绕的圣山,也是世代修水人恋母情节的历史见证。

  父母在不远游,百善孝为先,尤其是重孝敬母,在修水是世代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大文豪黄庭坚也因天天为母亲洗涤便盆,元代时被列入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之一,至今仍是人们景仰和学习的典范。

  还有二十四孝中以“恣蚊饱血”列名的晋时人吴猛,虽然原籍为河南濮阳,然而大半生与修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早年曾在修水(时称西安县)任过县令,当时的县治黄田里,与后来出了黄庭坚的双井里仅一山之隔。吴猛后来因避战乱而长期寓居西安,自称是“食黄田粮,饮修河水”的大洞真君,后成为豫章西山十二真君之首许逊的授业师傅,以传道家三清法要而弛名天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修水人素来以睿智、勤劳和朴实著称,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快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山区特有的“半年辛苦半年闲”的农耕生活。修河两岸地沃物阜,一年两季盛产优质稻米,加上山头地角杂殖五谷,几无废壤。天然的旱涝保收优越地理条件,使修水历来为江西产粮大县。当地民谣有“天下大乱,此处无忧;天下大旱,此地半收”的生动说法。

  在以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勤劳的修水人披星戴月,男耕女织,尽极地利,衣食无忧,过着上天赐予他们的“红米饭,白炭火,神仙日子不如我”的逍遥自在生活。此情此景,早在九百四十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就曾亲临实地作过详细的描述。

  公元一〇七〇年秋,曾巩应分宁僧人道常之邀,从洪州抵分宁考察寺院,写下了以辨别佛理为要旨的《分宁县云峰院记》一文。该文以亲历之所见所闻,在赞扬分宁人勤于稼穑和善于因地制宜开发农副产业的同时,也顺带批评了分宁人的某些性格缺陷。文曰:

  分宁人勤生而啬施,薄义而喜争,其土俗然也。自府来抵其县五百里,在山谷穷处。其人修农桑之务,率数口之家,留一人守舍行馌,其外尽在田。田高下硗腴,随所宜杂殖五谷,无废壤。女妇蚕杼,无懈人。茶盐蜜纸竹箭材苇之货,无有纤巨,治咸尽其身力。其勤如此。富者兼田千亩,廪实藏钱,至累岁不发,然视捐一钱,可以易死,宁死无所捐。其于施何如也?其间利害不能以稊米,父子、兄弟、夫妇,相去若弈棋然。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意向小戾,则相告讦,结党诈张,事关节以动视听。甚者画刻金木为章印,摹文书以饴吏,立县庭下,变伪一日千出,虽苔扑徙死交迹,不以属心。其喜争讼,岂比他州县哉?……

——《曾巩文集》卷十七

  宋时的一些分宁人把钱财看得过重,不愿捐助他人;不讲义气,遇小事也喜争讼,虽是“其土俗然也”,但毕竟是民俗文化中积淀的负面东西,想来作为大文豪的曾巩,一向行文严谨,作为佛院特邀嘉宾,况且与分宁籍的黄大临、黄庭坚兄弟均有交往,如非亲历所见,绝对不会无的放矢的。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如今的修水人,早已摆脱了过去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锐意开拓进取蔚成风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数以十万计的修水年轻人闯出山外,络绎不绝地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打工、经商、办厂。不仅源源不断地把赚到的钱寄回老家,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修水,返乡创业、投资和帮助家乡发展建设,带动了山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修水经济建设快速崛起的奇迹。

  漫步如今的修水县城,城区横亘一河两岸,有新、旧两座大桥飞架南北,连通老县城和新县城。

  河北边是依山而建的老城,这里街市繁华,人流如织,居住着全城十成人口中的六成以上人口。入夜时分,酒楼茶肆,华灯闪烁,人声鼎沸,生意兴隆;尤其是跳群体健美舞,老少皆宜,随处可见;而砌方城、搓麻将,小赌怡情,少长咸集,几成修城一景,大可与四川的成都一较高下。这里虽名之为老城,除了至今仍在沿用的“衙前街”、“卫前街”、“南门头”等极少数几处明、清老地名,尚能让人联想起其悠久历史之外,人们再难在这座古老的县城内寻觅到保存完好的百年以上岁月的物质建筑遗迹。当年极具山区水乡特色的青石板铺成的街巷,以及烟砖青瓦为立面和雕梁画栋为内饰的古祠堂民居,随着近些年来城镇化和“土地财政经济”带来的城区急速扩张,在书写过刺眼的“拆”字后,早已渺无踪迹,代之而起的是水泥“丛林”堆砌下的四方线形排楼,虽然还算是规划有序,但总觉得缺少点文化内涵。

  与老城区的喧哗热闹相比,河南边的新城区相对安静许多。经过数年的规划建设,现代化新城区初具雏形。这个富有国情特色的、以政府大厦为主体的城区新中心,被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和布局规范的居民社区簇拥着,有着现代化城区的表情和标识。这里街道宽阔,楼宇林立,花红草绿,环境优雅,初具可与大都市比肩的时空色调。许多年轻一代的修水人并不知道,这片尚待建设完善而开始吸引他们安置新婚洞房的区域,二十多年前还是一片辟有万顷茶园的丘陵,惜乎当年风靡全国的“宁红”减肥茶,已经风光不再,早已成为一段美好而尘封的记忆。

  随着县城下游抱子石拦河大坝的筑起,带来了河床扩展和水位大幅度提升。修河更平缓地由西向东流淌过新、老县城,淹没了前述的古老航道和人们记忆中残存的舒卷浪花、洁白沙滩、亢奋的纤夫号子和迎风飘扬的帆影。

  到如今,以境内修河为走廊的百里游览观光区规划初具雏型。倘若有缘邀三五好友(男女搭配更佳),租上一条游船顺水漂流而下,滑行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不难发现水中的倒影,似乎比头顶上的对立面还更动人,比真实的东西还更真实——天更蓝、云更白、山更绿、花更红。

  入夜明月当空,修河静静流淌,水面波光粼粼,两岸绿影扶疏,别是一番人间仙境。

  晨曦的霞光里,映出十里秀水的一抹金色,这是修城新的一天的开始,这是新的希望升腾。

  对于今天这个仍有着水的质感的县城而言,九百六十多年前一位绝世神童的应运而生和他后来所铸就的辉煌,仿佛引领我们穿越时光隧道,重温那个积贫积弱而文风昌盛的岁月奏响的二重乐章。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黄庭坚传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