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最牛慈善者:省吃俭用15年,捐资10万元,助学39名贫困学子,累计454个学期
11月20日,修水县建筑公司退休职工,今年九十岁高龄的叶新海老人荣膺“中国希望工程20年特殊贡献奖”,江西仅两位,是九江唯一获得此项殊荣者。据悉,此次奖项最年长者。
“中国希望工程特殊贡献奖”是为总结20年来希望工程取得的辉煌成绩,面向全国,筛选一批对希望工程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堪称是希望工程20年来的最高荣誉。该奖项由希望之星、杰出建设者、杰出公益人物、杰出公益伙伴、优秀乡村教师、模范希望小学6大部分组成,分别由中国青年基金会及各省级青年基金会推荐,最终评选出100个获得“特殊贡献奖”的单位或个人。此外,记者从获奖名单中看到,姚明、濮存昕、李宁、张瑞敏、羽泉、谭晶、沈冰等社会知名人士和已故冰心、卓琳等人获得此项殊荣。因叶新海年事已高,未能受邀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希望工程20年纪念大会暨表彰大会”。江西青基会为其代领了获奖证书。
12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叶新海的家进行了专访。走进叶新海的家,仿佛进入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乡村之家,首先映入眼帘是一件老式家具上放着一台21英寸的彩电和一把外面已褪色的旧沙发,据了解,21英寸彩电是花三百多无钱从旧货市场三挑四选选购来的,算是家里一件最洋气、最时髦的家具,沙发是人家淘汰后被捡来用的,就是俩夫妇睡的床还是极为老式棕绳编织的木架绷子床。就连叶老带在头顶上的已褪色的帽子,已经带了近二十年,也未曾换新。就是记者所见到这个“贫困”的家庭,15年来,无私捐资近10万元,已经助学39名贫困学子,累计454个学期。
正在写信了解“39个孩子”学习生活情况的叶新海,摘下老花镜,放下手中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只读过两年书,是一个大老粗,这次评到中国希望工程20年特殊贡献奖,是国家对我个人爱心的肯定,但我还是觉得自己现在所做的离这份荣誉的要求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我想,在我有生之年,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如既往地帮助贫困学子让他们不辍学、有书读、读好书。”
面对荣誉,叶新海显得十分平淡,接着说:“我捐资助学,是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住房将就着住、家具将就着用、饭菜将就着吃、衣服将就着穿,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遭多少罪,我都觉得值!只要大家都有一颗仁爱之心,就能共创一个和谐与爱心的社会。我个人的力量很微薄,但我希望能用行动影响大家也来投入到希望工程中来。”
“不能让孩子们失学”
叶新海幼时,家境贫寒,兄弟五人,仅他读过一年半书。老伴梁学英因家庭贫困,更是没上过一天学。1994年的一个夏天,叶新海从电视上了解到修水县有许多农村孩子因贫困失学或辍学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即和老伴梁学英商量说:“我们这一代人吃了没文化的亏,现在不能让孩子们再失学了。”两人商量后,决定省吃俭用,从家里的经济收入中挤出一部分钱帮助山区失学孩子重返校园。
第二天,他们就来到修水县团县委,申请加入到“希望工程”的行列。当年就结对资助了修水县山口镇3名失学儿童,第二年增至10名,1996年增加到15名,1997年增至24名,以后逐年增加,至今已增至39名。其中有20多名完成了9年义务教育,十几名仍在校就读。
15年来,叶新海为了这些孩子,不知操了多少心,更多了几分牵挂。每逢开学,叶新海按希望工程标准,资助的小学生学费每学期50元,初中生每学期100元,高中生每学期200——300元,大学生每学期400——500元。开学时,都要同老伴一起到文具商店购买小学生上学期70元、下学期35元的学习用品;中学生上学期155元(初一新生240元)、下学期45元的学习用品;高中生每学期200元的学习用品。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三天,便同老伴先从县城座5公里的公共汽车,到良塘汽车小站,再座40公里的班车,到山口中学,把在这里就读中学的资助款和文具、书包等学习用品一一发完后,再步行3公里到中桃小学为资助的小学生发放学习用品和书学费用。即:除了帮他们交足学杂费用外,每人有40个作业本、6个软面抄、20支铅笔和文具盒、圆珠笔、钢笔、橡皮、削笔刀等20余种文具;《新华字典》、《组词造句》、《作文辅导》等课外辅导资料;每学生一学年一个书包、一双雨靴、一把雨伞;升初中的每人一床蚊账、一床被子。15年,共计购买雨伞、雨靴各148把(双),棉被、蚊帐23床。为了让孩子住得暖和,他送的被子是买来的棉花,请棉匠弹打出来,每床8到10斤重,花费自然要比街市上卖的成品要贵得多。
1999年8月,他资助的孩子周美军,初中毕业已考入县重点高中,可体弱的父亲因一人要维持全家7人的生活负担,想把孩子留下帮助他在家干农活。周美军一边帮助父亲干农活,一边偷偷地写信,向叶爷爷求助。叶新海收到周美军的求助信后,冒着大雨与山口中学校长一起,步行十几公里山路,去与周美军父亲做工作,赶到他家里时,已是满身湿透。周美军的父母被老人的真诚深深打动,当即表示,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读书。2002年8月,周美军不负叶爷爷的期望,考入四州农业大学。上大学后,叶新海也始终没有放弃对他的资助。周美军现供职于广州某大型企业,月薪5000余元。2004年,他资助的周先勤同学考入了南昌航空大学,现已毕业,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周先勤在读高中时,在给家里父母写信时说:“爹妈你们放心,我现在是和城里孩子一样,每个星期天都有“家”可归,叶爷爷不但包下了我的书学费用和学习用品,还帮我购买课外书籍,改善生活,有这样疼我的叶爷爷,怎叫我不努力学习呢!”
15年来,叶新海对39名毫无血缘关系的山区孩童奉献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长辈的关心和呵护。
“没有文化就无法摆脱贫穷。新学期又开始了,你要发奋读书,勤俭节约……”、“我是一位退休多年的企业职工,收入虽然不高,但我也是农村受苦人出身,在工作中我尝到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是‘希望工程’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一起,能帮助你们入学,是我最大的心愿。每逢开学的时候,每个受助的孩子都会收到叶爷爷亲笔写的信。收到信的学生也及时向叶爷爷回信,汇报学习与生活情况,这连已经参加了工作的资助对象,过年过节,也不忘向叶爷爷问好,向叶爷爷汇报工作近况。叶爷爷与“39个孩子”书信往来足有千份之多。
自设奖学金激励学子
为了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叶新海夫妇还自己设立了奖学金,每个学期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孩子,每学年的“三好学生”奖30元,“学习积极分子”奖20元。受助的39名孩子中就有30多人得到叶爷爷的特殊奖励。叶新海说,这钱我掏得高兴,值!
据了解,叶新海每月退休工资仅400余元,加上家里的房屋出租金,年收入1.2万元左右。但每个月,夫妇俩只规定生活费300元和100元零星开支,其余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孩子读书。15年来,他们累计捐资达10万多元。
也许资助贫困儿童就学的事在我们周遭并不鲜见,但这一爱心之举出自一位退休21年,年近九旬的耄耋老人,怎不令人格外增添几分敬慕!
有好心的朋友,曾劝过叶新海:“你年纪这么大,家庭又不宽裕,每年拿出年收入的一半多来供这么多孩子读书,划得来吗。”叶新海轻松地回答道:“我已是90岁的人了,没有任何能力回报社会,有生之年不会很久了,想做的事情就得抓紧去做,家庭确实不富裕,但与旧社会吃上餐愁下餐相比,实在是天地之别,如果不是党和社会主义,能有今天吗?我现在这样做,没有什么遗憾,只觉得活得更加踏实,这是我的心愿,今后扶贫助学,捐款救灾等,只要我还活着,无怨无悔,一定坚持到底。”
捐资1.5万余元修桥
“他们自己从来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有一年,我想带他们到北京见见世面,可他们坚决不肯,说玩一趟要花几千元钱,还不如多资助几个山里的孩子上学。他们的心思现在全部都在孩子的身上了。”叶新海的二儿子叶生道告诉记者。当地居民还告诉记者,叶新海不但资助贫困学子,自1993年以来,还资助了3位孤寡老人的生活,并为家乡修桥、建学校、赈灾等公益事业捐资1.5万余元,还为死去的堂弟抚养了一个5岁的小女孩,直到出嫁。
叶新海的无私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表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九江日报》、《浔阳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并多次予以报道。他连续多年被评为修水县“十佳文明市民”和“老有所为精英奖”;2002年被评为九江市“十大道德标兵”;2004年当选为感动九江新闻人物。(记者周武现 通讯员周湖岭)
九旬老人荣膺"中国希望工程20年来最高荣誉"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wo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