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山谷
始建于乾隆三十四年,历经200多年风雨,见证修水红茶辉煌历史
11月26日,修水县漫江乡佛坳岭衰草枯杨的山头上,一座古建筑孤零零地伫立着。谁能想到,这座荒凉的茶亭,曾经是那么热闹——在清代,修水红茶享誉全国,各地茶商纷至沓来,为了让行路人有个歇脚之所,有人于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募资始建了这座茶亭,之后又于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重建,现称之为福济季古道茶亭。历经200多年的沧桑,见证了修水红茶鼎盛状况的古茶亭,如今却因风雨剥蚀、年久失修,早已残破不堪、急需修缮。
■周武现、记者曹诚平 文/图
《福济季重建茶亭叙》石碑
古茶亭孤独地矗立在荒山上
坍塌破败 古茶亭摇摇欲坠
福济季古茶亭呈长方形,东西走向,两头都有马头墙、翘角,为典型的徽派建筑。地面以上一米高的墙体,都是经打磨过的长方体花岗石,门框、圆拱等花岗石构件不仅打磨精细、手感光滑,正面还雕刻有装饰线条。砖块为青砖,泥材细腻、边角饱满、色泽纯正,有些还带有装饰图案。无论是建筑材料,还是工匠手艺,都呈现出精品建筑的水准。由于公路的修建,这条茶马古道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被芳草掩埋,如今只剩下古茶亭依然孤独地伫立在荒山中。
记者看到,古茶亭的屋脊大部分已坍塌,四周青砖暴露,因风雨侵蚀,已摇摇欲坠。茶亭右侧大门和嵌在墙壁上的石碑已荡然无存,更显破败。据当地村民介绍,以前,东西门头上镶嵌着两块大青石匾额,东头青石匾额上雕刻着“西通荆楚”、西头雕刻着“东达吴衢”共八个遒劲的大字,后来两块青石匾额都被人盗去,门头只留下大个窟窿,看着让人心酸。
进入茶亭,室内一片狼藉,脸盆粗的横梁横七竖八,有的已经腐朽;青瓦散落一地,屋顶的藤蔓看似一张密密的网。 据村民介绍,在茶亭左侧,原来有一个约一平方米左右的“万字”形窗户,十分精美,现在也损坏无遗。
字字珠玑 碑文鼓励行善
据了解,茶亭右侧原有两块石碑,被人盗走一块。幸存的一块石碑仍镶在墙上,碑长116厘米,高76厘米,上刻有《福济季重建茶亭叙》,但“茶亭叙”三字也已被人弄碎。村民推测,可能是这块石碑的花岗岩边框镶嵌得特别牢固,盗窃者无法撬开,才得以幸免,为后人留下了可供考究的文字信息。
记者看到,《福济季重建茶亭叙》石碑的碑文为楷书,竖行,计34行,满行22字。前部分为叙文,分19行竖写,计378字;后部分为“季”中的成员名单及捐银数量、股份, 分15行竖写,计224字。全碑共602字,虽然行文古拙,词句时有生僻,但楷法规准,堪称字字珠玑。该碑刻不仅讲到释家的“施茶”,也介绍了一个名叫“季”的民间组织,如何入股、生息,建此茶亭。据考古人员介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对“季”的解释,是《辞海》注释之外的一种用法,即民间为做好一件或几件公益事件而自发组成的临时性组织,积德行善的理念与仗义疏财的善举,是“季”的根本特征,这些都很值得赞颂和弘扬。
据考证,修水县山口、漫江、黄沙、黄港一带,是宁州红茶的发祥地,清光绪十七年,俄罗斯太子赠送“茶盖中华,价高天下”的金匾,其受匾者罗坤化的“厚生隆”茶庄,就设在漫江的杜市。其后,宁州红茶又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级大奖,在上海和香港等茶叶贸易界享有“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盛誉,各路茶商纷至沓来,这条茶马古道热闹非凡,故有人倡导捐资修建了此茶亭,作为行路人的歇脚之所。
采访中,多名考古人员和当地村民都呼吁,应对这座见证了修水红茶辉煌历史的古茶亭进行修缮,让其重放光彩。同时,也可作为研究修水茶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筑乃至民间风俗等各种关系的重要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