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当代人物 • 正文

桂电垂-牛头岭上育桃李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wolong

    35年如一日在山区小学任教,既当教师又当生活管理员,用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一颗浓浓的爱心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古市镇苏区小学校长桂电垂———

    从古市镇苏区村牛头岭山脚到位于山顶的苏区小学有一条陡峭、坑洼不平的机耕山道,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谷,全长2.1公里。而这样的山路,苏区小学校长桂电垂领着一拨又一拨的学生上上下下走了三十多年。
    1973年,桂电垂等4名初中毕业生分别到苏区村各个教学点任民办教师,桂电垂分在星红教学点。1975年,桂电垂调入寄宿制苏区小学;自1978年起担任校长,他就把家也搬到了学校,一住就是三十多年。
    在学校,桂电垂既当教师,又当生活管理员。除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外,凌晨挑水、晚上给学生盖被子同样是“必修课”。学校条件简陋,几十名寄宿生的生活用水全靠桂电垂去挑。他常常凌晨四点多就起床去挑水,上半年东家井挑,下半年北家井挑,一担水来回半个多小时,等挑满一天用的水,天才大亮。上课的日子,天天挑水,直到2004年,学校在3公里外的杨梅尖山上引来了山泉水。
    学生就寝后,不定时去宿舍给学生添衣盖被,照顾生病的学生,这已经成了桂电垂的习惯。2007年10月的一天晚上,一年级学生王前程拉肚子,弄得三兄妹的被褥都满是秽物。桂电垂发现后,一边安慰孩子别害怕,一边将脏被套拆下换洗,又烧热水帮王前程洗了澡,用孙子的衣服帮他换上。忙完这一切,已是凌晨两点了。
    三十多年来,乡政府聘请或县教育局派来教师换了一拨又一拨,唯一不变的是桂电垂这个早上开门、晚上关门的老校长。并非没有更好的单位可以选择,也不乏转行的机会,但桂电垂都主动放弃,无怨无悔地选择留下来。1978年,“路教”运动时,村上要调他当会计;1987年,上东山村支书热情邀请他到离家仅几步之遥的上东山小学当校长;1980年前后,邻近的土龙山和杨梅尖先后发现黄金,当时因淘金而一夜暴富者甚多,许多人都约他入股……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我不能走。山里条件艰苦,外面的老师来了不容易留住。”桂电垂说,当年全村老百姓用“回供粮”供自己和7名同学上完了初中,成了村里第一批有初中学历的人。发展苏区教育,自己有不容推卸的责任,怎能说走就走?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苏区村常有孩子上不起学,尤其在义务教育税费改革以前。桂电垂就发动全校老师到各户找家长做工作,动员学生上学。大连生化研究院教授级工程师付启贵是苏区村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上小学四年级那年,家里打算让他辍学回家帮忙务农,是桂校长做通父亲的工作,亲自把他从田地里接回课堂。否则,他今天的生活“有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为不让学生因贫失学,桂电垂还常常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学生垫付学费。
    山区条件虽然简陋,但抓教学质量,桂电垂毫不含糊。他一方面努力自学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提升自身水平;同时积极争取青年大中专毕业生进山支教,英语、计算机也相继正常开课。在镇、县各项教学考评中,苏区小学常有优异表现。桂电垂先后获县、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2008年,被县教育局授予“师德标兵”,同年被评为“全省师德先进个人”;今年7月,被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
    在他的努力下,苏区村群众越来越重视教育了。1975年,全村仅8人有初中学历;在“普九”初期统计全村有174个文盲,是全县最多文盲的村。如今苏区村走出了3名研究生,1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
    本学年是桂电垂在苏区小学工作的第35个年头, 由于有8名学生升入镇中心小学上六年级,另一名老师又调走了。桂电垂带着13个分别上一、二、三、五年级的孩子,又恢复了一人一校的生活。今年56岁的桂电垂还有4年就退休了,但他说,他是苏区牛头岭大山的儿子,只要苏区教育需要,他会继续坚守下去,直到退休,直到新老师调来。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当代人物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