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南方,这样的时刻,莫过于在暖洋洋的太阳下,采摘菊花了.黄白杂陈的菊花,将田野装扮得缤纷光耀,仪态万千.风也并不寒冷,到是秋天的清凉.难怪诗歌祖宗之一的陶渊明先生,辞去县令不做,情愿“采菊东篱下”了.看来在有文史记载的情况下,在衣食不愁的生活里,他是古代第一位最会享受自然乐趣的长者了
而他的家庭背景及行为,是古今多少长者的心愿和向往.吃、穿、住及人情发益于他是不愁的.毕竟在乡村,礼尚往来,开支不是很大.在一个有着皇亲国戚及其拥有军队的盛大家族的光环里,他不会象一般农民那样吃着上餐愁着下餐.他所谓的披星戴月的“辛勤”劳作,只不过是长期处在精神重压下的古代知识分子的意想,于他来说,其实是种锻炼身体的点缀,正如现在很多人在公园长达三个小时的散步.
担任县令工作,“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这就是当时以及前后很长时间的现状,可见他的权力很大,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作为一个县令,与我们今天的县长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他不可能说话做事完全公平公正,不可能不得罪人,甚至断错案杀错人。再加上当时政局不稳,土匪出没,风险也便相伴而来。因此他的头颅也可能随时被人夺走.作为一个诚恳而又善良的诗人,他既不愿意为纷至沓来的繁杂公务操碎心肠,也不愿意头颅被人拿走.他的辞官,犹如雄鹰穿破樊笼及层层的阻拦,振翅而起,抖落满身的残云,在茫茫的天宇,高吭着属于时代和人类未来的田园之歌.因此他选择了“悠然见南山”的采菊,到是一种聪明之举了。
在他隐居之后,带来的益处是不可用言语来表达的.他无忧无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壶茶,一杯酒摆在田埂.悠然看着蝴蝶飞鸟、蓝天白云。在清凉的夏夜,他把目光对准遥远的星空,寻觅着属于自己生命的那颗星星,在那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他一定听信星象家的预言,他一定相信自己在某一天或者某一夜,一定成为它们之中的一员。凉风习习,萤火点点,万点星星送他“荷锄月归来”。洗个澡,与亲人还有常常前来的客人,扯天扯地的闲聊。聊完之后依然激情澎湃,就着茶油灯光作诗著文,因此他的笔下,便有了不知有秦有汉有三国的桃花源了。
他的桃花源是古代知识分子及广大人民的天堂,从某种角度来说,当然也是我们的天堂 。那里没有战争、没有压迫 、没有剥削、没有忧愁、人人平等……从这些方面来说,他比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早了1500年,是原始的共产主义 。那样的共产主义,虽然比不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完美,则是尊从自然,天人合一,与大自然紧密融合。也就是顺应天命,适应自然而生存。那样的共产主义,当然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是人类终生的向往。因此,他的伟大之处,就是抛开了凡人的功名利禄,用文章构建了人类的美丽的理想归所。
我是在读大学的时候,看他的文章看他的生平。那时我还相信,他仅仅活了62岁,但现在我是质疑这种说法的。何况他死的年代也记载不清。那时的医疗水平落后,即使是活到这个年纪,也是比一般人长寿的。那时的60岁便称之为古稀之年。所谓古稀,就是古来稀少。因此他肯定比一般人长寿。死是对于每个人是公平的。作为一个通达古今的高级知识分子来说,他深知无忧无虑顺应天命的道理。他不会象今天的我们心力交瘁:为高涨的房价而发愁、为工作的忙碌而焦虑、为人情的往来而忧心、为说错话或者做错事而自责。尤其是最后一点,他不需要“静座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的担忧。
他的祖辈盛世的家庭背景及他博学的文化,为他在当地百姓心理的神圣地位创造了先决条件. 与他来往的除了官僚显贵 、专家学者、作家诗人、还有更多更多的普通百姓。甚至连一般的乞丐,他也会尊重对方,他不会漠视任何一个生命。他肯定思考过我们人类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的高深之谜。他深知每个生命的崇高和神圣,以及生命本身的价值和奇迹。
当然,除了一般人之外,我们不排除一些官僚与他交往的用心。他自己也当过县长。我这里所说的官僚,并不排除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市县领导。这些人的目的,除了部分真正钦佩他的抛开富贵的行为外,恐怕大多数人是倚重他的藕断丝连的皇亲国戚,以及在长沙带着军队的堂侄。他们希望自己步步高升,或者在危难之际他能出手帮助,让他充当升迁之路或者排忧解难的使者。因此,在一片长达几十年的颂杨之中,隐居田园,作诗著文,自然成为他的人生乐趣了。
当然,很多人自然也会为他着想。他会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他也自然得到人民的尊重。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凡是亲戚朋友或者周边的熟人遇到困难,他会慷慨陈词或者鼎力相助。尤其是对百姓,他深知人民的苦难,在他参透尘世的种种艰难之后,吝啬于他来说,是一件耻辱万分的事情。他绝对不是守财奴。他在官僚显贵的眼睛里,是穷得不可开交,但在一般的老百姓之中,自然是富裕大户。绝对不是我们看到的资料所写的那般一贫如洗。我们古代知识分子总是喜欢往自己崇敬之人的脸上贴金,正如岳飞气吞山河的书法作品,根据现代考证根本不是他自己所书一样。我甚至意想,在有些乞丐饿得肚子“汩汩”叫的候,他照样待客一般,捧上谷酒。 因此,他的人缘关系非常之好。不仅是善人、好人、文化人, 还是人们心理的“善良”、“修养”之神。
因此 他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大自然紧密融合的心态。更有了桃花源的美丽设想。因为他自己就生活在这种共产主义的王国里。他在遇到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自然有人鼎力相助。绝不是后来有些学者意想的富贵不淫。但他绝对不会贪得无厌,金钱于他来说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能够维持日常开支也就足矣。我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于别人来说是不现实的,但于他来说,是现实的。他沐浴着尊重别人以及被人尊重的雨露阳光。
因此,他的诗歌,是美丽的田园风光。
他对国家的向往,也自然是传诵不衰的桃花王国了。
他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属于皇亲国戚的后代,生活无忧,学识渊博,参透人情世故,而又平易近人.不贪不沾.深知钱财身外之物.是古今的确不可多得的高人.深得以后学者的代代赞颂.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汉.一个辞掉官位披星戴月的辛勤的知识农民,是一个富贵不淫堪为圣人的典范.我们当代的课本,也一直承袭这些观点,而没有作深刻的解读说明.导致我们今天的很多中学或者大学学生,没有深入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及诸多优势, 抛开我们生活的实际.片面吸取他“光辉”的一面.不久前,遇到一个农家青年书法家,大学毕业,在搞培训,招生几人------我劝他去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或者到企业发挥自己的专长。他说,不考公务员、不考任何单位、厌恶为官、厌恶工作、不追求钱 ------这活脱脱的是我们课本宣扬的第二个陶渊明.
远去的田园之歌---关于陶渊明的意想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周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