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坚持一手抓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手抓劳务双向对接,通过招商引资上项目和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提供就业岗位,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让农民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劳动力资源期待与企业“无缝对接”
现状:资源丰富却出现用工难
修水凯达服装织造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服装设计、加工及销售等业务。该公司组织机构健全,管理运作规范,技术力量雄厚。近年来,招工难和技术人员的缺失却一直困扰着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做大做强。据悉,在县工业园,新中英陶瓷(修水)、赣北钨业、赛克士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裕发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均不同程度存在像凯达服装织造有限公司一样的现状。
我县83万人口有近20万在外务工,劳动力资源丰富。近年来,为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县委、县政府出台包括“五不变、 五纳入”等一系列鼓励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优惠政策,新建近千套保障性住房,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等,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同时,坚持一手抓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手抓劳务双向对接,但效果不明显。一方面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出现用工难,劳动力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体现。
原因:短板困扰优势发挥
业内人士认为,要想彻底解决我县企业用工难题,必须伸长困扰优势发挥的短板。
一是相当一部分务工人员对县委、县政府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了解甚少,知者也仅是一鳞半爪,有的甚至怀疑优惠政策虽好,但在实施过程中会大打折扣;二是长期形成的外出务工习惯,很多人认为只有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务工,眼睛只盯着广东、浙江和福建等沿海城市,一些人甚至认为,只有在县外甚至省外务工经商才更风光;三是非组织上的自发性。长期以来,务工人员都是亲戚带亲戚、同学带同学、老乡带老乡,潜意识地形成一种习惯,或者是一种使然;四是对本县企业有偏见,在务工的稳定性上缺乏信心。因本地企业大多为新创办企业,规模小,工种少,选择范围受到制约,特别是男性务工人员担心不能出满勤,没有稳定性。同时,工资待遇又可能比外地企业偏低,个人保障也不如外地企业好;五是许多年轻务工人员钟情到外地务工,觉得在外既可以学到技术,在择偶方面又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余地;六是企业自身的不稳定性。已入园的一些企业,受市场影响,往往不能做到全年满负荷生产,高峰期加班加点,无订单时,员工放假回家,挫伤了务工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少数企业不能按时发放工资,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出路:多措并举建立长效机制
县委书记黄斌指出,加快农民进城步伐,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是发挥修水人力资源优势的需要;是扩大消费,做大城市,做活商贸的需要;是解决资源、资金浪费的需要;是实现农村规模化、信息化、产业化和机械化的需要。要使农民进城能够留得住,必须让他们有稳定的职业、固定的住房,让他们享受到与城里人的同等待遇。
记者认为,要解决企业招工难题,不能仅用一时之力,孤力为之。我县目前大多数务工人员面临二次创业,是继续到原地务工,还是返乡就业创业或是回乡落户,成了他们的“必选项目”。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实施的“强工兴城”战略,县城以及工业园区具备了他们第二次创业的条件。针对这一现状,把我县的劳务优势作为当前和今后一项紧迫的系统工程来抓很有必要,这是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转变观念,形成共识。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县形成我县劳务资源优势是实现修水赶超发展的必然所在;另一方面要借助春节、清明、中秋以及国庆等务工人员返乡时机,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力度。并通过走出去,利用发放宣传单,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让广大务工人员转变观念,形成共识,回乡就业;二要精心组织,合力共为。要把我县的劳务优势作为当前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既要有长远的规划,又要有近期的目标;既要有领导的重视,又要有社会各界的参与;既要有分工负责,又要有协同合作;既要有布置安排,又要有落实检查,还必须有一定的奖惩措施。三要灵活机制,推陈出新。要进一步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措施,让外出务工人员回得来、留得住、能生存。要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减少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创造机会,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回乡看变化,坚定他们进城和入园务工的信心。要创新机制体制,放活放宽政策,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实施城镇居住证制度,减免进城落户手续。要保障进城农民权益,对其农村土地、计划生育等政策保持不变,稳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把进城农民纳入属地管理,保障其合法权益。四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一方面企业要进行战略性思考,做好长远规划,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人本管理、愿景管理,打造一个群情振奋的团体;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培育工作,建立学习型企业,为员工搭建职业成长平台。与此同时,要建立企业“招工网”信息系统,加大对务工人员的培训, 发挥“地域乡情”的优势招工,采取以“工”招工的新模式,依靠政府帮助企业招工,建立企业文化,用文化留人;建立激励机制,用发展前景留人。
劳动力资源期待与企业“无缝对接”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余盈丰 朱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