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文化艺术 • 正文

乡村新景 山路弯弯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余道平


  老家苦藤村在全丰镇大湖山下,平时工作较忙,我一年也难得回去两次。这次回老家参加堂侄的婚礼,正好又是假日,迎亲的车队沿着东红水库蜿蜒而行,行进在弯弯的山路上,我的思绪回到了从前。

  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大兴水利,到处修建水库,在深山的官坑村和平缓地段的全丰村之间有重重山峰,两村之间的路段叫“七里冲”。在并行的两大山脉之间有股很大的水流,当时的全丰公社组织几个村的人们在山水流向全丰村的峡口建立了大坝,东红水库不久就修成了。水库的修成为下游全丰村的水田灌溉提供了保障,但却给深山里的苦藤村和官坑村人们的出行制造了更远的距离。原来的七里冲路程有十多里,因为水淹到了半山腰,山里人出山的路自然要由山底改到山腰以上,随着山峰和山谷蜿蜒行进,山路成了真正的S形。在十多里的山路上,几十个弯道几乎要把人转晕。

  依稀记得,我十来岁时跟着姐姐拿着油票去集镇打“洋油”(煤油),那时候“洋油”对山里人来说算是奢侈品,很多人家用自产的桐油或茶油照明,走了大半天,脚都走肿了。再大点时,我和伙伴们砍柴去集镇上卖,外面塅里也有大批的人进山砍柴,那时七里冲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父辈们在这条山路上洒下了更多的汗水,山里人口粮常常不足,碰上青黄不接时,公社也会给山村发救济粮,也叫回供粮,大人们就从镇上把粮食挑回去。更多的时候,是他们从山里往外面送炭送柴。寒冬时节,望着父亲辛苦地往外挑木炭,我深切地明白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意境。

  弯弯山路上也留下了像我这样的山里学子太多的足印。从我们村到全丰中学有近15公里,到位于白岭的修水五中则有近20公里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我们山里的学生几乎每周都要回家带米带菜,米不足时还要带点红薯到学校蒸着吃,菜主要是不易坏的霉豆腐、腌辣椒和酸菜等。营养自然谈不上,能吃饱就不错了。

    1995年实行双休日前,我正读初中,学校周日要补课,每周只有半天假,周六下午走回家,又饿又累,歇一宿,周日早上又要在8点前赶到学校上课。在白天变短的冬天,我们常常天没亮就起床往学校赶。上高中后,星期五下午上完课,走到半路就要摸黑了。求学六年,弯弯山路上要走两百多个来回,算下来就不止是“八千里路云和月”,而是一万多里的“雄关漫道”和风雨兼程,难怪在我之前,村里只有两位大学生,有几个山里孩子能坚持走完这万里上学路呀!

  山路的变化在上世纪末开始出现,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山里人开始出外打工挣钱了,并且人数越来越多,路也被他们踩宽了,行走在山路上的摩托车代替了自行车,镇上的“摩的”常常把打工回家的人送进山。政府号召“要致富先修路”,山里人开始自发地在农闲时把路改宽。高压电杆树也被小三轮车运了进去,不久,几个山村陆续用上了高压电,深山的黑夜里增添了不少光亮和温暖。

    本世纪初,建设新农村的春风吹进山里,山路又被加宽,并得到硬化,很快就修成了村级水泥公路。挣了钱的山里人开始把自己的小瓦房改成小洋房,有的还买了小汽车。现在山里的孩子上学容易多了,别说上高中,有些孩子读小学都到县城来读了,大学生自然也多了起来。

   “噼啪噼啪……”,鞭炮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迎亲的车队已到村口,摄影师正在忙着拍摄这喜庆时刻,穿着笔挺西装的堂侄携着美丽新娘在村里人面前亮相,大家欢呼起来。我让摄影师把镜头转向身后的车队还有那弯弯山路,山路变宽变平了,但弯曲依旧。山路弯弯,弯出了山里人的苦和甜,弯弯山路,引导山里人一直向前……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文化艺术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