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当代人物 • 正文

魂归故里父老乡亲泪湿衣衫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温庆强



王飞跃的老父亲悲痛欲绝。



七月的修水眼泪在飞。
 


王飞跃的父老乡亲帮忙布置追悼会现场。

  2012年7月28日早上8时30分,粤赣高速江西修水出入口。面对自发前来迎灵的家乡父老,王飞跃的亲人捧着他的骨灰,齐刷刷跪下。

  这里是王飞跃追求梦想的起点。1993年的夏天,王飞跃背着行李,回头看了看这个环山群绕的小县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开往深圳的班车。

  最初梦想:把诗歌变成铅字

  时间回到1976年。王飞跃刚刚初中毕业,顶替退休的父亲,成为修水县古市镇国营药店的一名店员。

  “他那时就已经是‘诗痴’。”王飞跃的“发小”朱建华说,“那时候,我们没什么爱好,就只喜欢诗歌,王飞跃当时的散文诗就写得很好,”朱建华说,“那时我们宿舍还没通电,只能点煤油灯,王飞跃总是就着煤油灯看书、写诗,直到夜深。”

  清晨醒来,他总会趁着上班前的时间捧着书晨读。那时,英雄钢笔、墨水是他每天必带的东西。因为买不起稿纸,他只能用药店的药单背面来当做起草诗歌的草纸,只要灵感突现,他都会掏出钢笔记下。休息时,他总喜欢和朱建华骑着自行车到修水郊区外郊游。在修水河的河边,他对朱建华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诗人,把写在草纸上的诗歌印成铅字。”

  不久之后,王飞跃的诗第一次在诗刊上刊登,拿到了第一笔稿费——2元钱。兴奋的他拉着朱建华,请客吃了一顿。剩下的钱被他存起来。“王飞跃很喜欢买书,走到哪里只要看到书摊都会停下来翻翻。”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有一次,镇上的一位大爷因为要治病,却没有钱,赊了很多药,账一直挂着。“看大爷还不起,王飞跃就把自己攒下来的钱帮大爷补上。”

  延续梦想:成立山谷诗社

  1988年,为了专心致志写诗,王飞跃毅然将稳定的药店工作辞去,准备成立一个诗社。这样的举动让匡金华非常佩服。匡金华比王飞跃年长20多岁,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挚友。最后,他们10多人组成了山谷诗社,名字采自修水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黄庭坚。


  年逾七十的匡金华觉得那段经历仿佛就在昨天。“那时的飞跃很朴素,总是穿着一套有四个口袋的中山装,梳了个当时非常流行的西装头,脚上却穿着一双墨绿色的解放鞋。”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外表看起来非常普通的人,会在诗歌的领域里闯出一片天。

  修水报的原副总编晏立东也注意到这位年轻人。两人因为诗歌一见如故,并经常来往。“我一生中可以没有一分钱,但绝对不能没有诗歌。”这是晏立东最记忆犹新的一句话,而这也成了王飞跃的信念,直到生命最后。

  7月28日下午,修水县委县政府在王飞跃的家乡——古市镇河桥村为诗人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修水县四套班子领导全部出席。在返乡途中发起高烧的诗人之子王辽阔,拖着吊瓶代表亲属含泪致了答谢词。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当代人物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