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修水网 • 首页当代人物 • 正文

洒向大山都是爱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wolong

—记大椿乡杨丰小学教师卢天华

  大椿乡是我县较偏僻的山区,从大椿集镇坐车近1小时才能到杨津片区集镇,再从杨津片区集镇走20多公里山路才能到一所简陋的小学——杨丰小学。这所小背倚大山,一条小路蜿蜒通过学校门前。自然而然,这所小学便杨了来往行人的驿站。于是,人们也熟悉了“驿站‘的主人,一个言语不多、憨厚朴实的中年汉子。经常是脚下一双解放鞋,肩上挑着一只蛇皮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袋里带的也只是一些米、蔬菜而已。这个人便是集校长、教师、工友及保姆于一身的卢天华。

  别看他衣着寒酸,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着一颗——

无私奉献的心

  教师待遇不高,素有”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之说。而山区小学教师的待遇更低,他们同时耕耘着两块”责任田“,一块是家庭的,解决温饱;一块是学校的,为祖国育苗。卢老师就是这其中的一个,可他关不怨天尤人,还时常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接济家庭困能的学生,帮他们垫交杂费,从不计较是否有还。1989年,卢天华两个孩子相继升入初中,需要一笔钱,“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妻子又染病,家里一无所有。他曾想去“讨帐”,但看到那些学生家庭困能又开不了口。终究,他还是自己四处告借,勉强把事办妥,可自己又落下一身债务,至今仍住在祖辈留下来的几间干打垒的土屋里。

  2002年,因教学网点撤并,卢天华原来任教的云坑村只需一个教师。他老虑到另一位老师的妻子去世不久,儿子又要结婚......毅然决定自己出去,到杨丰小学任教。近二十公里的山路,走一两次没什么,可每星期走两次,一年下来就要走近千公里的山路,这不是一般人能坚持的。可他不怨,总是肩挑背扛,准时上班。为了解决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问题,卢天华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700多元购置了vcd、光碟,并把家中准备给儿子结婚用的彩电搬到了学校,自己和学生一起学,终于孩子们的读音标准了,他自己也欣慰地笑了。可谁又知道,这笑的背后包含了他多少的心血呢?又有谁知道他一直都以自己那独特的方式讲述着自己的——

无悔青春

  卢天华1957年出生于大椿云坑村的一个边远山区(原杨津乡梓木洞),1976年高中毕业,在“广阔天地”里奋战了两年,后因生产大队需要教师,便推荐他当了一名民办教师。说实话,当时只是图轻松,可没料到“孩子王”一当就是几十年,从自己的家乡梓木洞教起,到云坑小学,这是“冲出山门”的第一步,从与画坪相距不远的黄金小学到与湖北崇阳接壤的九曲鸟子冲、沙坪小学,直到现在的杨丰小学,他的足迹踏遍了杨津片区大山深处的每个山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记录了他如何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那艰苦而光辉的历程。他最爱谈的,也是他最为自豪的事,就是到哪里都有人喊他老师,他觉得这就是自己最大的满足与幸福,在这满足的背后,也更多地说明他一直在——

呕心沥血育小苗

  今年春上,一场突发的感冒“侵袭”了他,当时,正是“非典”期间,他心里有点怕,一怕“非典”,二怕感染学生。那时他真感到有些疲倦,感到力不从心,他想到了请假,可又放不下这群孩子。在这里,他不仅是校长、老师、工友,更是保姆,总共28人的学校,学前班和二年级学生占23人。村医来看了,诊为感冒,但他心里还不踏实,4月5日,他放了一天假,一大早就动身前往大椿杨津中心卫生院看病,常人两个钟头可走到的路,他却用了四个多小时。确诊是感冒后,他不顾一位学生的挽留,午饭后又往回走,走走停停,直到天黑才赶到学校。第二天,人们看到一个有趣感人的现象:戴着口罩的老师,用沙哑的声音在讲课,休息时,教师在打点滴,另一只手在批改作业,身旁则围着一群好奇的孩子......在他的教学生涯中,有多少次带病坚持上课,恐怕连自己也记不清了。

  下因如此,卢天华曾多次评为先进教师,可他并不沾沾自喜,仍然是一双解放鞋,一只蛇皮袋,风雨无阻地穿行在山间小道上,仍然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仍旧是那么憨厚又那么执着,将那份爱洒在深山的每个角落,播在每个孩子的心田。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当代人物

    修水网 XiuShui.Net 投稿 163.www@163.com QQ 3039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