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婺源人,因与茶结缘在修水生活六十余年,毕生致力于将修水宁红茶从传统工艺向现代化生产转化。老茶人、高级农技师俞道文演绎了——“俭清和静”的如茶人生
俞道文1927年出生于江西婺源。1946年婺源茶叶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婺源县划归福建省管辖,他随茶叶学校搬迁至当时的修水茶叶分校,从此与修水茶叶结下难解之缘。1951年,国营修水茶厂正式成立,俞道文兼任茶厂技术员。1952年,婺源茶叶学校迁回原地,俞道文面临去与留的两难抉择,但他毅然选择留在修水。俞道文说:“修水宁红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我,修水人的热情以及兴茶富民的期盼感动了我。这里才是我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广阔天地。”
时势造英雄、兴废由人事。修水宁红茶历史上虽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盛誉,但解放前后却陷入低迷期。俞道文认识到,要让茶农富起来,就必须走产业化道路,改良茶叶品种,用科技和管理使茶叶走上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轨道。因此,他积极推进茶种改良,深入乡村推广茶叶种植面积,先后对四都茶场进行良种改造,新建了漫江茶场,使茶厂茶叶基地逐年扩大。至1985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8.77万亩,居全省第二位,被列为全国茶叶生产基地县。
当时,制茶工艺相对落后、茶叶产量低严重制约着修水宁红茶快速发展。一番调查研究,俞老开始了对宁红工夫茶的制茶工艺流程的技术改造,决心建一条“到2000年都不落后的茶叶生产线”。他带领技术人员进行连续数月的科技攻关,将本身、长身、圆身、轻身、茎梗、下段等传统工艺流程连成一条完整的流水生产线,实现了联机作业,并建成了新的生产车间。通过工艺改造,茶厂生产效率成倍增长,年生产能力由不足1万担提高到5万担,茶叶质量明显提升。现在,这条生产线仍在使用。
“振兴修水茶叶的第一要务在于人才。”先后担任修水茶厂技术科长、主管技术副厂长、生产厂长的俞道文时刻不忘培养茶叶专业技术人员,恨不得将自己的全身技术倾囊相授。他每年定期举办培训班,亲自撰写教材、制订教学计划、担任教师,对年青工人严格进行技术培训,使一大批年青人迅速成为技术骨干。他经常主动找工人讲解茶叶杀青、揉捻、茶叶拼配、质量检测等要领,并带他们到茶场基地实践,将茶叶科研与教育结合起来,独创了这种教研结合的新型教育培训方式。1984年,俞道文带领科研小组,研制的“宁红金毫”一举夺得原国家农牧渔业部银质奖(金奖缺),成为宁红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县委县政府为俞道文等科研人员进行游行表彰,“宁红茶”又声名远播。
原修水茶厂技术科长胡淑林向记者回忆了一件往事:1982年,胡淑林跟俞道文到车间学习茶叶检测,当时他手中夹了一根香烟。俞道文发现后,神情严肃地看了胡淑林一眼,又指指他手中的烟说:“车间是不准带烟进来的!你满口烟味如何品茶!要真心学茶,就要戒烟!”胡淑林从此戒了烟。他说:“俞老对生产和茶叶质量的要求从来都是非常严格的。”每天上班,俞道文都会提前来到车间,查看卫生情况,每道工序都要详细过问,只要用手一摸就知道茶叶生产质量是否合格。对茶叶质量从来都是“不给面子、不随和、不通融”。
俞道文的科学严谨、一丝不苟也换来宁红茶极高的质量信誉度。当时,宁红茶归江西省茶叶外贸公司计划调拨生产,统一出口。修水茶厂的宁红茶成品拼配单上只要有“俞道文”的签名,就免检放关,一时传为佳话。
工作之余,俞道文致力于宁红茶种植、制作及茶文化的整理和研究,经常利用下乡蹲点、技术指导时收集相关资料。1985年,俞道文撰写了《宁红茶制作工艺》一书,详细阐述了宁红工夫茶的栽培、制作、拼配等工艺,成为全省唯一一本茶叶专著,至今仍是我县茶叶生产的专业指导教材。
于是,有人称俞道文为修水宁红茶的“泰斗”,他却从不以此自居。“在修水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历史中,我甚是微小。”他常说:“茶尚俭,就是节俭朴素,唐朝陆羽茶经写道:‘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贵清,就是清正廉明;茶崇和,就是和衷共济;茶致静,就是宁静致远。在现代,尤其要强调以安静、宁静的心对待工作和生活。”“俭清和静”四个字是他对中国茶礼的认识,他也是如此演绎着他的如茶人生。
俞道文——“俭清和静”的如茶人生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wo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