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心就不配当医生”,从医35年,始终怀着一颗爱心为乡亲服务。县十佳“爱心医生”、征村乡征村村卫生所医生张以群-妙手仁心济世壶
“要当个好医生,爱心第一、医术第二,没有爱心就不配当医生。”在征村乡征村村卫生所工作35年,张以群始终这样认为,也一直这样坚持着。1971年,张以群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一二一医院任卫生员,后任卫生班长。四年后,原想留在部队的他考虑到家中弟妹多、父亲长年抱病,便脱下那身心爱的军装,退伍回到家乡,在当时的征村公社远望大队合作医疗室担任医生。
从部队到地方,面对一个个病人,张以群深感自己以前所学知识的不够。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张以群夜以继日学习医学知识。他买来《本草纲目》、《中医基础学》、《中医方药学》等书籍,业余时间常常抱着不放。1980年,张以群考取江西省中医学院中医函授班,几年后取得毕业证书,不久又取得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证书。2008年12月,张以群被县卫生局评为县“优秀乡村中医”,2011年4月,被香港嘉和集团郭氏基金会、县卫生局评为“爱心医生”。
1988年深秋,一名妇女背着一个十多岁的女孩上门求医:“张医生,救救我的孩子吧,已经在医院治了两个月,却没有效果。”张以群一看,孩子全身泛黄,“她患的是急性黄疸型肝炎。”当时的医疗条件根本无法给孩子进行有效的治疗。张以群对病人家属说明了情况,家属急了。张以群说:“我向部队军医写信求助,希望能够治愈孩子的病。”张以群将孩子的病情写信详细告之原部队军医,不久,张以群收到回信,随信寄来的还有一张处方。患者根据处方吃了三剂药即见效。患者家属连连说道:“虽然这里没有医治条件,但张医生没有袖手旁观,他的热心帮助救了我的孩子。”
张以群对每一位患者都保有高度的耐心、细心和爱心。他说,患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中医老祖宗早就说过“医乃仁术”,没有爱心做不好医生。
1999年的一天,卫生所里来了一名焦急的妇女,她对张以群说:“张医生,我孩子肚子胀得难受,已不能进食,肚子痛起来就手脚抽搐。医院的医生叫我们住院,可我只剩2元钱,怎么去住院。你帮帮我们吧。”张以群赶到她家,只见一名五岁的小孩肚大如箩,精神萎靡。经诊断,孩子患的是蛔虫肠梗阻。张以群用中药偏方帮孩子打虫。可孩子肚中的虫太多了,挤成了团堵在肛门下不来。张以群二话不说,将右手食指、中指缠上塑料薄膜,用烧酒浸泡消毒,赤手抓虫。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孩子渐渐不叫痛了,而张以群的身上却满是污渍。这时,张以群顾不上休息,接着为孩子诊治,直到东方露出鱼肚白,整夜未眠的张以群才站了起来。孩子的家人再三挽留他吃早饭,可张以群却摆摆手离开。2007年,一名在征村乡做白酒的湖南籍六旬老妪找到张以群说:“张医生,我老头子病倒了,昏迷不醒。” 张以群一听当即挎上医药箱赶到患者家中。经过一番诊疗,患者渐渐苏醒。这时,老人说:“张医生,真是对不住。我知道你医术高明,特意去找你。但是我们没有钱,儿女又都在湖南,这药费我们拿不出。”听罢,张以群没有吱声,继续开药,并留下药,分文未收。
在征村乡,人们都知道张以群医生治疗中风有一手。一些外地患者也慕名而来。铜鼓人王先生因脑血栓引起偏瘫,双脚无法站立,要人扶行,四处求医问药却收效甚微。2007年2月,他在亲友的介绍下来到征村乡找到张以群。经检查患者血压很高,张以群谨慎开方捡药,吃了一段时间后,王先生的病情明显好转,可以独自行走。
张以群经常应村民的需求出诊,不管村内村外,随喊随到。他常说,虽然这份工作挣钱不多,还很辛苦,但是看到患者在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时,就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欣慰。2008年12月20日,张以群的母亲病危,至下午4时,老人已经呼吸困难。正在此时,村民姚景昌找到张以群,说家中有人患急病,请张以群出诊。一边是弥留之际的高龄老母,一边是急得直哭的患者家属,张以群陷入两难。善良的家人给了张以群莫大的支持,“去吧,别耽误了别人治病。”张以群背上药箱走了。平时很短的路此时显得那么长。风雪交加,路面覆盖厚厚的冰层,车辆无法通行,张以群步行三公里才赶到病患家。三个多小时过去了,病人转危为安。张以群在结冰的路上一步三滑,跌跌撞撞赶回家,此时,母亲已停止了呼吸。这是张以群一生当中最漫长的三个小时,也是他与母亲天人永隔的三个小时。他在母亲灵前长跪不起,“娘啊,儿子不孝,没能送您最后一程。可……可病人的生命也同样重要啊……”漫天的雪花伴着他的哭声、泪水无声洒落。“那个冬天真冷。” 张以群至今满怀自责。
沐浴着乡亲们的信任与爱戴,执着、善良的种子在张以群的内心越发成长而丰满,更坚定了他扎根基层、服务乡亲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