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2002年病了一场,出现了轻微中风并有老年痴呆现象,幸运的是慢慢恢复了,但身体大不如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为了生存我们先后离家出外谋生,只剩寡母一人在家,请了保姆照顾起居,七十多岁的人如果身体好倒还可以,身体不好就很艰难,电话成了联系的主要方式,牵挂成了我们与母亲生活的重要内容。
她来过二次广东妹妹家,刚开始时还是很新鲜,亚热带的天气,随处可见的人流车流,特有的早茶粤菜,都是她第一次感受。以前母亲走得最远的是省城南昌,那还是1962年父亲因怀疑鼻咽癌在南昌一附院住院开刀时。母亲是个文盲,早年做过童养媳,有了我后,才在上级号召六个月内摘掉文盲帽子的运动中上过几天学,因为基础不牢,始终识字不多,对外面世界知之甚少,第一次看到火车、飞机、大海、公园时,她很高兴:“广东这地方好”。一段时间后,因不会讲普通话,与人沟通存在困难,到老家请来保姆,但我们各忙各事不能经常陪伴她,天天与保姆一起也就特别乏味,成天与老家的阿姨熟人打电话,每月电话单大多是母亲的通话记录,还是修水好,呆一段时间后又送她回去。但在家呆了会儿又说要来,但年纪大了很多时不是说来就可来的,每次成行都要兴师动众,谁负责搀扶负责行李,谁接站谁护送,那可是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对我们姊妹来说老太太出行真有点皇帝出行的味道。母亲年龄增大,身体每况愈下,本来脾气不好,遇事靠别人就更烦,与保姆也就经常有些矛盾,这可急坏了我们。好在修水07年有了养老院,护理条件环境都比较好,我们才放心,但也是无奈之举。
相比于父亲的深遂、机敏、学识、阅历,母亲则善良憨厚、胆小怕事,她从来没伤害过别人,真心对待别人,总怕别人说不是,生活得特别自卑,几姊妹中我大些对我性格影响最大。母亲的大半生是令人同情的,很小的时候就是童养媳,解放后国家废止了这种封建社会遗留下的婚姻制度,她于是有了自由,在外公外婆反对的情况下与父亲结合,女儿嫁人总得找个好出身好人家,当时父亲家庭成份是地主。父亲对母亲心存一份感激,因为在那个时候,已过而立之年的父亲还是孑然一身,这样的出身谁敢嫁给他。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母亲对父亲言听计从,忍受着各种歧视,相依为命,她与父亲就像大树一样庇护着我们这个家。几十年过去了,父亲已离开我们二十多年,我们也一天天看着母亲渐渐变老,看着她的满头青丝变成白发,从一个年青妇女到今天走上轮椅,每次想起母亲不能挺直的背影,心中总有不忍。我一年才回一次家,每次听到家里的亲戚或回家的妹妹说母亲身体还好时,心里稍稍宽慰,在电话里听到她口齿不清时心里却特别担心。有时觉得自己特不孝,歉疚之感无时不萦绕心头,看到很多与母亲同龄的老人就会联想到母亲,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是他们的骄傲。母亲也不例外,实际上我们很平常,尤其是我更是没有成绩,但她总爱在他人前夸我们,并掺杂水分,常露得意之色。我们不责怪她,父亲去得早没享过福,她几十年含辛茹苦,低三下四做人,从没有扬眉吐气过,也就由她吧!她很大方,有好吃的她会给大家分享,每次打电话都会说养老院的小郑怎么好、李院长怎么好以及某某怎么好,谁又买了东西来看她了。母亲没多少文化,又有马虎习惯,她更说不出增广贤文中的处世警句,但她特别要人情,朋友亲戚圈内谁家有什么喜事,她总是不拉下,总担心我们几个长年在外少与人往来,怕自家办事没有人捧场,她就是这样考虑周全,为子女着想,这也是她为人处世的体现。她还会告诉你谁对我们好,要记住人家,她也会说些“只有病坏人,没有累坏人”告诉你勤奋努力,尤其是她知恩图报的感恩心理显得更是难能可贵。
还有十天就是08年春节,电视每天播放着暴雪的新闻,是十多年来少有的寒冬,现在车票还不知在哪,真是个闹心的时刻,不止是要打点行装,车票、天气、时间通通在考虑之列,既辛苦又兴奋,因为母亲在盼着游子,我们也在想着与母亲早点团聚,因为母亲说,“叫花子也有个年”。(2008.01.28)
家有老母亲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三草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