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
初来九江时,朋友领我逛了一圈名胜古迹后,路过一个热气腾腾的小吃摊,热情地说:“我请你吃哨子。”我当时惊得只眨眼睛,后来想,或许是某个长得像哨子的食品吧。
可当热乎乎的哨子放到我面前的时候,我顿时无语,这个上尖下圆的东西,还真和哨子有点像。不过,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像包子,但吃到嘴里,却是糯滑的,分明不是面粉做的外皮。
问朋友,朋友是一问三不知,转头去问那摊主,是不是用糯米粉做的?摊主使劲地看了我们一眼,看我们不像是抢他生意的人,就跟我们说,这外面是用毛芋头和红薯粉做的。
为什么要叫哨子呢?
经百度搜索后,才知道是误称。该用食字旁的,但没有这个字,所以成了哨子。据说在夏禹时代,修水发了洪水,大禹组织民众治理好了水患,当地民众想报答大禹。可是大家都缺衣少食,拿不出像样的礼物来,于是有位老人灵机一动,吩咐大伙儿将挖来的野山芋煮熟做成皮子,把野兽肉切了作馅子,包成一种食品,外形上尖下圆,便取名为哨子,献给大禹,略表心意。如此,这修水哨子便代代相传至今,并成了当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