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爱兰40余载,退休后仍致力于弘扬黄庭坚兰文化。县兰花协会会长、农业局退休干部、高级农艺师邹盛满———潜心兰花香四溢
踏入黄庭坚纪念馆大门,一缕淡雅的清香迎面扑来。清香从入园北角的一个小小兰苑里逸出,兰苑里栽种了上千盆不同种类的兰花。兰苑的创建与一个人密不可分,他就是县兰花协会会长、九江市兰花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花卉协会兰花分会理事邹盛满。
身为高级农艺师的邹盛满今年67岁,是县农业局的一位退休干部。1968年,他作为下放干部在山口镇桃坪村插队劳动。一天在深山砍柴时,突然闻到了一股浓郁的香气,他不禁放下手中的柴刀,四处寻觅,发现一丛兰花正在静静绽放。他被深深地吸引了:这花淡雅,开得并不热烈,却散发幽香。他当时想,兰花多么像一位身居幽谷的隐士,谦虚不张扬,含蓄而内敛。于是,挖了几株带回家栽培。从此,他与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家里到处都摆放着兰花,最多时达到了100多盆。无论多忙,他每天都要抽出时间照看兰花,有时竟废寝忘食,家人笑他为“兰痴”。
在养兰过程中,他接触了深厚的兰文化,并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黄庭坚的兰文化情有独钟。他认识到黄庭坚不仅诗、词、书法著世,还是当时的艺兰高手和名家,在艺兰方面的历史贡献巨大。黄庭坚晚年总结他一生艺兰经验,写成不朽名篇《书幽芳亭》,在书中赞美“兰似君子,蕙似大夫”,文中第一个将兰花比喻为“国香”,并针对当时的兰、蕙不分,精辟地提出了“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这一论述,为后来中国兰的分类和兰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庭坚的“东兰西蕙”及“沙石培兰经”等栽培技艺独具哲理,是辩证养兰的典范。黄庭坚晚年所书韩伯庸《幽兰赋》,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是稀世珍品,其拓片为海内外多处胜迹刻碑展出和收藏。“国人知黄庭坚诗、书者多,知黄庭坚艺兰者少,知黄庭坚兰文化者更少!”邹盛满感慨说:“没有兰花、没有兰文化的黄庭坚是缺失的!”2003年退休后,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弘扬黄庭坚兰文化上。
邹盛满认为修水兰花资源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适合兰花生长的山区气候,又有着引以为豪的黄庭坚兰文化底蕴,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打造修水的兰花产业,将会给修水人民带来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和精神财富。于是他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献言,呼吁重视传承和弘扬黄庭坚兰文化,培植和发展修水的兰花产业。在他及爱兰人士的积极呼吁和倡导下,2007年,我县成立了兰花协会,并邀请了省、市兰协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兄弟县的部分兰协代表举行了传承黄庭坚兰文化,推进兰花产业研讨会。兰协成立后,兰协组织了一次兰展,还多次组织兰协会员到省内外兰花展上参展,并在这些兰展上获得多个奖项,去年一次就夺得了十几块奖牌,令邻县对修水兰花刮目相看。他还在《修水报》、《兰》、《中国兰花网》、《九江兰花》等多家媒体上发表《传承黄庭坚兰文化 弘扬修水文化古韵》、《修水兰花资源的开发及前景》等多篇文章,这些文章被多家网站转载,对提升修水兰花和黄庭坚兰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借黄庭坚纪念馆扩建之机,他和兰协会员向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呈送报告,建议把黄庭坚兰文化的韵味融入馆中,举措之一是在该馆规划出一个兰苑。他的呼吁得到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县政府同意在馆内择地新辟兰苑,并划拨6万多元财政资金用于兰苑建设。他和兰协会员积极无偿参与兰苑的创建,从兰苑的选址、建设到兰花的选购、栽培、管理,无不浸透了他们的心血。兰苑建成后,他们又义务担当起照管兰苑的责任,兰协成员轮班管护。今后,他还打算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邀请全国著名兰文化专家、学者来修,召开一次全国性的黄庭坚兰文化研讨会,之后,对本土的黄庭坚兰文化进行申遗,从而提高修水兰花和兰文化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为做大做强兰花产业奠定基础,提升修水的文化品位,并拉动旅游业的发展。
邹盛满清瘦、矍铄的外表不仅像一株兰花,而且他的品性也颇有兰花的风骨:内敛含蓄、做人低调诚实。这是兰友和熟悉他的人对他的评价。
邹盛满———潜心兰花香四溢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张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