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大县如何发挥资源优势,让林业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共赢是其应有之义———在永葆绿色中崛起
实施“212”走上新路子
我县是全省最大的林地县和南方四十八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全县林地面积50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8%,森林覆盖率67.6%,森林资源较为丰富。
历史上,林业对修水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2009年,累计生产商品木材近400万立方米,商品竹近500万根,累计上交各种税费近亿元。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林业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主要是生态建设、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和保护环境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我县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全县共规划和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124万亩,省级公益林80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26.2万亩,近年来争取国家林业投资总额在4000万元以上。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生态立县”为主战略,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呈良好态势,连续数年减少林木采伐计划,对林地和林木实行分类经营,推动我县林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制定实施“212”规划,用200万亩生态公益林来确保我县生态安全,用10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来推动我县林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用200万亩高效经济林来拓宽林农增收。在2008年我县被省政府授予“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先进县”。森林资源的潜在优势为我县发展林业经济创造了非常有力的条件。
提升经济效益任重道远
应该说,过去我县林业的辉煌是建立在消耗大量资源和依赖计划经济实行垄断经营的基础上。宏观上讲,现在修水的林业正处于“阵痛”阶段,面积广、摊子大、底子薄;微观上看,亩均蓄积率低、林相差、开发成本较高,具体表现在: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我县是江西木材主产县,由于多年的超量砍伐,导致现在“远看青山在,近看无用材”。据2003年二类资源调查,我县亩均蓄积量1.92m3,低于全省2.9m3/亩,更低于全国4.2m3/亩,并且针叶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天然残次林多,高效商品林少,林业产业基础仍较薄弱。虽然我县是林业大县,但森林资源总量不大,且大多是中幼林,树种单一,真正可供利用的资源不多,尤其是符合市场需求的林产品原材料供给严重不足,产业结构失衡。近几年,因多方面原因,我县木竹加工企业并没有抓住机会做强做大,多家企业只是进行木竹初始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缺少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业,极具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森林旅游业、森林食品业刚刚起步,森林中药业也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全县还没有形成一个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
打好三张牌实现共赢
今年7月,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林业产业发展目标:至2015年,培植用材林和特色产业林300万亩,年产商品材20万立方米;培植省、市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10家,创省级以上民营林场10个,森林工业年产值10亿元,年创税5000万元。按《意见》要求,要充分发挥我县森林资源优势,实行从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产业强县的转变。据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县在发展林业产业上,可以重点打好三张牌。
立足生态建设,致力于生态安全和积蓄后劲并举。调整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布局,对利用价值低、造林成本高的山林纳入公益林范围予以保护,对利用价值高,涉及项目建设的山林划出公益林范围;推广见效快、收益高的树种,吸引公司、大户和能人参与到森林后备资源的培育上来。
立足品牌战略,致力于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同步。在打造好生态“品牌”上,加快“五区”(修河源五梅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程坊省级自然保护区、黄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黄沙油岭红豆杉县级自然保护区、双井黄庭坚故里县级自然保护区)和“八园”(修河源国家级湿地公园、崇河省级湿地公园、马家洲省级湿地公园、黄龙山森林公园、凤凰山森林公园、杨家坪森林公园、龙安寨森林公园、良塘森林公园)的申报和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森林旅游业;加大以杉、松为主的残次林改造更新,建设杉、松工业原料林200万亩,重点扶持有自己品牌的林木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培养大户开发以花椒、野菜、菌类等森林食品业和以青钱柳、化红、黄柏、杜仲等木本中药材产业。
立足林业改革,建立有效经营机制。有序推进山林流转,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工作,形成多渠道林业发展融资渠道。鼓励建立林业合作,提高林农抵御风险和适用市场的能力。鼓励企业和大户创办民营林场,建立“企业+民营林场+林业合作时+农户”的木竹经营方式,实现民营林场、林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对接。同时,加大产业支持力度,整合资金支持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和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资金向龙头企业倾斜,鼓励企业朝着精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林业大县如何发挥资源优势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张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