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终腊月,修水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制作腊肉,以备过年时享用,更有甚者,年饭中如果没有腊肉,这年饭就少了一个重要的味道一一年味。
老一辈的修水人在外地过年,如果过年没有吃到腊肉,这心中就平添几份遗憾。所以,修水人特别重视制作腊肉。特别是家里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若是家里年前棚下没有十几块腊肉或猪头、猪脚等掛着,就觉得不象是过年,没有年味。如家有儿孙们在外面工作的,每逢年节之后,儿孙们离开家乡去外地工作,临行前都要让儿孙们带上几块腊肉,让他们记住家里的老人和家乡的年味,让亲友和同事们分享家乡的年味!
制作地道的腊肉有许多讲究:一是要挑选一年以上自然生长的土猪,取肥瘦相间的猪胁条肉,如果不喜欢吃肥肉的挑猪前夹肉。另外,修水人喜欢除夕夜吃猪头、猪脚(又叫猪蹄花),猪头、猪脚也是必备的;二是挑好肉后,洗干净,凉干表面水分,把锅烧热,放入食用盐、花椒等香料,将盐、香料炒热,尓后将肉皮贴锅反复磨擦,待肉皮稍稍发黄,肉在热盐中沾上足够的盐粉后放入镕气中,腌五六天左右;三是将腌制后肉取出,用热水洗去表面上的盐粉,凉干表面的水分;四是用杂木枝和茶子壳、谷皮等烧烟火,慢慢的熏,待肉皮稍稍黑里逶红就可以了。现在有些人急于求成,用急火浓烟快熏,虽然也叫腊肉,其香味和口感差得太远了,故而现在的年轻人不太喜欢吃腊肉了。
要说做腊肉吃腊肉是修水人习俗,也不尽然,现在的年轻人并不太喜欢,甚至有些年轻不吃腊肉。现在老一辈这所以还热衷于做腊肉吃腊肉,多半是冲着那年味去的,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在解放前,物质条件很差,一年到头市面上很少有猪肉卖,平民百姓几乎吃不到肉,哪里还有什么腊肉,只有地主、富农和上层社会的人才能享用。解放后,老百姓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家里开始养猪,由于粮食紧张,老百姓舍不得投入粮食,一般情况下要养一年多,因此市面上的猪肉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只好把猪肉制作成腊肉,以备节日和接待客人时的需要。那个时候家里有几块腊肉,主家者视若宝贝,轻易不拿出来,留久了,腊肉表面霉点斑斑,吃起来一股子 咖喱味也舍不得丢掉。
如今,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种物资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腊肉早已经不稀罕了,各种各样的肉类比比皆是。这,我们要感恩党和政府,感恩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多做贡献。
腊 肉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周先来